推动创新发展 打造首创之区
2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涧西专场举行。近年,涧西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9+2”工作布局,紧紧围绕“打造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创业激情的首创之区”定位,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壮大实体经济 经济发展亮点纷呈
数字看变化
截至2018年年底,涧西区地区生产总值大口径已突破550亿元,总量持续保持全市第一。
涧西因国家重点工业项目落地而成区,因位于涧河以西而得名。“一五”期间,国家实施的156个重大项目中,有7个建在洛阳。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用火热的激情拉开了开发建设涧西的序幕。
截至2018年年底,涧西区辖区总人口81万人,有企业1.4万余家,有12个国家级科研院所、1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有3所本科院校、17所中学和33所小学。
70年砥砺奋进,该区坚持把壮大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的坚实根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三次产业占比、财政收入总量等主要指标位居全市前列。
“嫦娥”飞天、“蛟龙”潜海、“天眼”探空,“墨子”通信、C919展翅、“复兴号”飞驰……涧西“智造”助力大国重器,引领传统制造业迈向中高端。该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样迅猛,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61%。
坚持开放创新 产业发展可圈可点
数字看变化
涧西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7家,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66家,国家级、省级各类创新平台73个。
该区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源泉,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涧西科技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孵化器面积达15万平方米,累计培育、引入企业500余家,吸引创新创业人才4000余人。近三年来,涧西专利申请量达702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397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0件,高于全国38.5件。
多措并举之下,涧西区创新成果亮点纷呈。中信重工世界首台1.85万吨油压机投产,规格和功率均创世界之最;中国一拖904轮式拖拉机荣获“哈瓦那国际博览会金奖”;洛轴LYC高铁轴承完成120万公里台架实验,实现“复兴号”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河柴重工新能源燃气发电机打破国内多项纪录……创新正成为涧西发展的强劲动力。
多年来,涧西区坚持把开放作为发展的持久动力,塑造开放新态势,跻身对外开放最前沿。该区引导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一大批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融入“一带一路”,输出优质产能,提高市场份额。中信重工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领军企业。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物流中心逐步实现班列常态化运营,已累计发出69列,发运货物4900余柜。中科院自动化所、科大讯飞、深圳欧辰、固高科技、传奇影业等一批顶级科研院所和企业相继进驻,涧西科技园区已成为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科技孵化园区。
推进百城提质 打造宜居宜业城区
城市生活好不好,群众满意度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涧西区致力于提升辖区居民居住舒适度,坚持把百城提质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区。路网结构不断完善。芳华路至西环路打通、华山路青岛路取直、涧滨南路、南昌路下穿滨河路隧道、周山路上跨南昌路立交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有序推进,逐步构建涧西区“一环一隧二路四立交”的大城建格局。
地铁时代全面开启。牡丹广场站、谷水站、七里河站等7个涧西段站点工程已铺轨过半,以地铁为带动的城市黄金线正孕育催生。
居住环境不断改善。该区累计投入资金8330余万元,改造提升老旧小区430个,城市区旧貌换新颜。新建88条道路、10个城市书房、120个公厕、59个游园、16个农贸市场,15分钟阅读圈、生活圈、健身圈、生态休闲圈已初步形成。全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85%,基本实现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全覆盖,富有灵气、现代气息的城市格局初步显现。
“制造”变“智造” 高质量发展动力足
悠悠伊水之滨,一座现代开放之城正在崛起。2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伊川专场举行。伊川县以“洛阳出重彩 伊川有担当”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壮阔历程,伊川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
转型升级,工业强县华丽转身
数字看变化
70年间,伊川从百业凋敝的小县城逐步成长为工业强县,如今已有277个投资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在此落户;地区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46万元跃升至2018年年底的404.2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从182万元跃升到22.4亿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伊川工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发展为传统制造业大县,然而,也积累了一部分落后产能。2016年以前,伊川拥有煤电铝、耐火材料、磨料磨具、机械制造、酿酒、塑料等传统支柱产业,但这些产业大多拼资源、拼人力、拼能耗,经营粗放、效益低下。
近年,作为我市“一中心六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县深入落实新发展理念,不断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改造等促进产业升级。该县紧紧围绕“565”现代产业体系科学谋划,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术化“三大改造”,忠旺铝深加工、中钢洛耐新材料产业园等一大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先后落户,千百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收获累累硕果。
目前,伊川已形成以铝及铝精深加工等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为两大特色产业和以高端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为两大新兴产业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从“制造”到“智造”华丽转身,为伊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优化资源,擦亮绿色生态“底色”
数字看变化
伊川县伊河湿地公园面积约为1300公顷,有维管束植物74科343种、脊椎动物248种,其中鸟类达174种;东濒伊河、西临滨河大道的伊川县植物科普园南北长1400米,占地面积680亩,是我市城建“百日攻坚”项目之一。
近年,伊川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建设体系中,该县不断优化资源,大力推进生态建设,通过对植物科普园、西山植物园、荆山公园、龙凤山生态园等的改造升级,特别是对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精心打造,为群众绘制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同时,该县大力推进城市转型,通过产业承接、交通连接、生态对接与市区中心城区相向发展,构筑“半小时经济圈”,全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不断完善功能、彰显特色、提升内涵,精心描绘城市高质量发展“工笔画”。
新中国成立初期,伊川县城仅有几条街道,如今县城建成区面积已达36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0万。在县城规划建设中,该县不断加大游园广场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格局,并已配套建成开放9座城市书房。如今,走在伊川县城里,随处可见公园游园、城市书房,居民生活幸福感极大增强。
提升保障,民生福祉持续“加码”
数字看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县级以上公路只有13条,乡村公路有105条,且绝大多数为简易路未铺装路面,如今,全县369个行政村(社区)及所有自然村全部修通水泥路。
今年5月,伊川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全县人民由此告别贫困,走过温饱,昂首阔步走在通往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近年,该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统筹做好交通、教育、医疗“三篇文章”,群众民生福祉持续“加码”。
交通领域,该县相继开展“三年行动计划便民通行工程”“通组入户”“交通扶贫建设”“四好农村路”等惠民工程建设,打通了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大大缩短农村群众出行时间。
教育方面,该县加大学前教育建设力度,目前,县城区公办幼儿园有4所,乡镇公办幼儿园有19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6%;累计投入3.6亿元,实施34所寄宿制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和其他项目700多个,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有力保障。
医疗方面,全县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8年年底,该县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数达4.3万人,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6.2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69.14万人。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栾川样板”
23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栾川专场举行。党的十八大以来,栾川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栾川,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县域强、风气正”为引领,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富县、产业强县”战略,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新成就。
筑牢洛阳南部的生态屏障
数字看变化
栾川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7%,曾多年获评“中国深呼吸小城”,每年空气优良天数在310天以上,是名副其实的“中原肺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栾川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全国领先、省市一流的生态建设“栾川标准”,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国土绿化、生态修复“五大行动”,着力筑牢洛阳南部的生态屏障。
该县严格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对全县91座尾矿库进行了生态治理恢复,完成矿山生态治理76.77万平方米,尾矿库生态植被恢复355.5万平方米。实施生态经济林建设,已发展绿化彩叶林3万亩、通道绿化林和杂果经济林6.7万亩,每年绿化面积均在2万亩以上。目前,该县森林覆盖率为82.7%,森林蓄积量达到1890万立方米,居河南省首位。
2014年以来,该县先后获评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全省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该县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好“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保护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洛阳南部生态涵养区,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栾川样板”。
开创全域旅游的栾川模式
数字看变化
目前,栾川县已建成2个5A级景区、6个4A级景区、3个A级乡村旅游景区,发展旅游专业村45个,有农家宾馆1205家,培育精品民宿47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2万人,有26个贫困村1.2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实现稳定脱贫。
栾川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近年,栾川县深入实施“旅游富县”战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努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148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7.4亿元。
“旅游引领、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全景栾川”的栾川旅游发展模式,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全域旅游发展五种模式之一。该县按照“全区域营造旅游环境,全领域融汇旅游要素,全产业强化旅游引领,全社会参与旅游发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五个全”的发展思路,把发展沟域经济、集体经济、美丽乡村、农村环境整治等与旅游紧密结合起来,打造风情小镇、特色农庄、生态旅游度假区。目前,全县15个乡镇中有13个乡镇拥有旅游景区,45个村将乡村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每个乡镇均有一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一条沟域经济示范带。
此外,该县还开创了“旅游+交通+产业+扶贫”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连续三年举办“自驾游栾川·高速全免费”旅游公益扶贫活动,在2019年第三届高速免费活动20天时间里,共接待游客126.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6亿元。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字看变化
2016年以来,栾川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8亿元,撬动金融贷款11.8亿元,搬迁深山区群众1.2万余人,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来料加工等9大扶贫产业,全县贫困群众实现了每户有2个以上增收项目。截至目前,全县贫困村由83个减少至2个,贫困人口由3.9万名减少至2841名,贫困发生率由9.12%降至0.97%。
近年,栾川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形成了全县一盘棋、全域抓扶贫。今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栾川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脱贫不是目的,小康才是目标。脱贫摘帽后,该县坚持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相结合,着力“防松懈、补短板、抓产业、克难题”,持之以恒提高脱贫质量和工作水平,不断巩固脱贫成效。聚焦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危旧房“拆改封”行动、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等薄弱环节,坚决补齐工作短板。抓牢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借助县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支持,确保每户贫困群众有2个以上增收渠道。盯紧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进一步加大对2个未脱贫村2841名未脱贫人口帮扶力度。(综合洛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