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圆顶”(La Coupole)鸟瞰。
这座位于山丘之巅,被葱茏的树林所环绕的巨型钢筋混泥土建筑显得非常突兀而奇特,足以让第一次看到它的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法国人称这座圆形建筑为La Coupole(音:勒库坡勒)意为:“大圆顶”,又称“赫尔法特-维任斯的圆顶”(即法语:Coupole d'Helfaut-Wizernes “大圆顶”位于赫尔法特村和维任斯村之间)。二战时期,德军给予这座建筑的代号为“建筑项目21”(德语:Bauvorhaben21)或“西北沙石场”,是位于法国北部加莱海峡省的一个半地下堡垒,距圣·奥马尔约5公里,距同一地区未完工的埃珀莱克斯碉堡东南偏南方向约14.4公里。“大圆顶”是1943年至1944年期间由纳粹德军督建、用以针对伦敦和英国南部地区的V-2导弹发射基地,是现存已知最早的现代地下导弹发射井的前身。
该基地建在一个废弃的白垩采石场一侧的山丘顶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那个巨大的混凝土圆顶,该处遗址的名称即得名于此。“大圆顶”建在一个包含仓库、车间、发射装置和宿舍等设施的地下隧道网络之上。该发射基地设计用来储存大量的V-2导弹的弹体、弹头和燃料,并打算像工业生产一样成规模地发射V-2导弹。每天都将有数十枚导弹被加注燃料,装好弹头并迅速向伦敦和英国南部地区进行连续发射。
从“大圆顶”、维任斯V2导弹发射基地发射V2导弹攻击英国伦敦示意图。
为反击纳粹德国的V型武器,盟军发起了“十字弓”行动。针对维任斯的“大圆顶”建筑工地展开了连续的猛烈轰炸以致德国人无法继续施工,所以该建筑群在战争中从未投入使用过。1944年9月,它被盟军占领,部分被温斯顿·丘吉尔下令破坏,以防止被重新用作军事基地。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一直处于荒废状态。1997年,“大圆顶”被改造成一个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开放,陈列在隧道里和“大圆顶”下的展品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占领法国期间的故事,以及V型武器和太空探索的历史。
发射准备中的V2导弹。
V-2导弹是德国人在德国空军未能对英国进行决定性打击后开发的几种新型远程武器之一。它是一种革命性的武器——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短程弹道导弹,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开始的一项秘密火箭研制计划。德国领导层希望对伦敦发起的大规模导弹袭击可以迫使英国退出战争。尽管起初希特勒的态度模棱两可,但随着盟国空军对德国城市发动的毁灭性空袭,让他最终成为V-2计划的狂热支持者。
运输起竖车将V2导弹竖立于发射台上。
V-2导弹重约12.5吨,矗立在发射台上高达14米,主要以液氧和酒精为燃料。大规模部署V-2导弹需要的液氧量远远超过德国和被占领国家现有生产厂家的供应量。需要有新的液氧来源,并且靠近导弹发射基地,以尽可能减少推进剂的挥发损失。V-2导弹射程为320公里,这意味着发射场必需相当靠近英吉利海峡或在北海南部海岸,比如:法国北部、比利时或荷兰西部地区。
运输起竖车上呈运输状态的V2导弹。
由于导弹的复杂性以及在发射前需要进行广泛的测试,V-2在佩内明德陆军研究中心的设计者倾向于采用防御严密的固定发射点,在那里导弹可以被储存、组装,并可在发射前从现场的液氧生产厂加注燃料。但是德国陆军及V-2导弹项目的负责人沃尔特·多恩贝格少将担心这些场地会受到盟军的空袭,陆军的首选方案是使用移动发射车,这对盟军空军来说是非常小的目标。
V-2导弹项目的负责人沃尔特·多恩贝格少将。
但是陆军的选择被希特勒否决了,他长期以来一直偏爱巨大、宏伟的建筑,更喜欢按照为保护德国U艇而建造的几乎坚不可摧的艇堡的方式来建造固定发射基地。1943年3月,他下令在圣·奥马尔(Saint-Omer)北部瓦腾(Watten)附近的埃佩雷克森林(Forest of éperlecques)建造一个大型碉堡群(现在被称为埃珀莱克斯碉堡)。但这个碉堡群很快就被盟军侦察机发现了,1943年8月27日,187架B-17“飞行堡垒”轰炸机空袭了该碉堡群的建筑工地,使碉堡群在完工之前就被摧毁了。而碉堡群的幸存部分被德国人作为液氧生产工厂重新投入使用。
幸存至今的埃珀莱克斯碉堡。
对瓦腾的埃珀莱克斯碉堡群的成功空袭迫使德军在附近另找一个发射场地。德军已经占据了位于圣·奥马尔西南的赫尔法特(Helfaut)村和维任斯(Wizernes)村之间的一个旧采石场,北距瓦腾碉堡约14公里,靠近阿河沿岸的布伦-圣·奥马尔铁路线,距离维任斯火车站约1公里。该采石场被指定为导弹储存库,V-2导弹被运往发射之前将储藏在采石场白垩山坡上挖出的隧道中。1943年8月,德国人在此开工铺设了大量的铁路支线,将采石场与铁路干线连接起来。
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右)和托特组织的总工程师弗兰兹·艾克塞瓦·多施(左)。
1943年9月30日,希特勒会见了军备和战时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Albert Speer)和托特组织的总工程师弗兰兹·艾克塞瓦·多施(Franz Xaver Dorsch),讨论已停工的瓦腾碉堡的替代计划。多施提议将维任斯仓库改造成一个巨大的防弹地下建筑群,以采石场边缘山坡上已经挖出的隧道为主体,继续在白垩山体内挖出大约7公里长的隧道,以容纳车间、仓储、燃料、液氧制造厂、发电机、营房和医院,这大约需要一百万吨混凝土来建造。一座厚达5米、直径71米、重达55000吨的混凝土圆顶将建在整个隧道网络中央部分的顶部,以保护该基地免受盟军的轰炸。
托特组织(OT)的旗帜。
托特组织(OT)是1933年至1945年期间纳粹德国的一个军民两用的工程组织,以其创始人、工程师和高级纳粹分子弗里茨·托特的名字命名。二战期间,该组织负责在纳粹德国以及法国、苏联等被占领土上开展大量的工程项目,它因大量使用强迫劳动力而臭名昭著。从1943年到1945年,在第三帝国的后期阶段,托特组织还负责管理所有集中营的建设,以便为德国工业提供强迫劳动力。
“大圆顶”维任斯V2导弹发射基地平面图。
一条代号为“艾达”的标准轨距铁路隧道将建在一条与东线和西线铁路干线相连接的弧形的铁路上,让火车可以直接穿过地下建筑群直达卸货站而不需要倒车或调头。在地下火车卸货站,火车运来的导弹和物资将被卸载到手推车上,然后再被运到与卸货站相连接的“马蒂尔德”隧道和“雨果”隧道。“雨果”隧道又与“苏菲”隧道相通,“苏菲”隧道是一条终端铁路隧道,是进入“艾达”铁路隧道的铁路线的支线。每条主隧道都有一些未命名的侧隧道,其尺寸与主隧道相同,最长可达90米。该地下基地的中心是“大圆顶”正下方的一个巨大的八角形导弹准备室,其实它从未完成,准备室的直径为41米,高达33米。在准备室的两侧会建有一些中间楼层,可能多达十层。
“大圆顶”及下方的八角形导弹准备室(未完成)剖面图。
在导弹准备室的西侧将开出两条高大的通道,通道宽4米,高至少17米,呈Y字形布局,都有用钢板和混凝土制成的防弹门保护,通道地面上铺有铁轨直通室外采石场空地上的两个发射台。通往南侧发射台的通道被称为“古斯塔夫”通道,而通往北侧发射台的通道被称为“格雷琴”通道,这两条通道朝向西北偏西方向,角度分别为64度50分和99度50分——并没有对齐任何可能的目标,仅仅是为了将导弹运送到两个完全分开的导弹发射台上。发射台的位置应该就在这两条通道的末端且都位于“大圆顶”建筑群的西侧。
用于“古斯塔夫”通道或“格雷琴”通道的防弹门部件。
这些防弹门部件被盟军在瓦腾火车站附近的一个仓库里发现。
与位于瓦滕的埃珀莱克斯碉堡群一样,这里的建筑设施也被设计来高效接收、组装和发射V-2导弹。运送V-2导弹的火车将通过“艾达”铁路隧道进入地下建筑群,在火车卸货站卸下导弹的零部件,大量导弹的零部件可以储存在主要隧道边上的侧隧道里;液氧也将在隧道里进行生产,随时备用。V-2导弹被组装完成后就移入八角形的准备室,在那里导弹将被竖立起来成垂直状态,以便加注燃料:液氧和酒精;并吊装上内置943公斤阿马托高爆炸药(60% TNT炸药和40%硝酸铵的混合物)的弹头。然后导弹在垂直状态下被移送到机动发射车上,通过高大的“古斯塔夫”通道或“格雷琴”通道运往发射台。发射台位于采石场露天地面轨道的末端,导弹将从那里发射。
“大圆顶”与下面的八角形导弹准备室,及通往采石场露天发射台的导弹输送通道的立体剖视图。
从“大圆顶”基地发射V-2导弹的首要目标是187公里以外的伦敦,希特勒想在1943年底看到伦敦被摧毁。但更让盟军感到震惊的是当一位分析师发现“大圆顶”建筑群的一部分与纽约的大圆航线方位仅相差半度,并且该基地的设施大到足以容纳下比V-2导弹大两倍的“美洲火箭”:即德国计划中的A9/A10洲际弹道导弹。
德国的A9/A10两级洲际弹道导弹。
德国的A9/A10两级洲际弹道导弹,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大西洋的弹道导弹设计。该两级导弹的设计始于1940年,首次试射安排在1946年。但是1943年后,A9/A10导弹的研制工作被停止,以集中所有人力物力用于改进和生产作为现行武器的A4导弹(即V2导弹)。1944年底,A9/A10导弹以“美洲项目”为代号重新恢复了研制工作,但在1945年1月A4b导弹(即A9导弹)进行了最后一次测试之后,就再也没有可能进行更多的硬件开发了。
该洲际导弹的第一级助推火箭为A10,其发动机先是采用了多个燃烧室的设计:6个A4导弹的发动机燃烧室组成的燃烧室群同向一个膨胀喷嘴喷射。后来计划采用更大体积的单室/单喷嘴发动机。该洲际导弹的第二级是A9导弹,最初的设计是带一对后掠翼的改良版A4导弹,后来将两个后掠翼改成纵贯弹体的边条翼。风洞测试表明,边条翼提供了更好的超音速升力并解决了升力中心的跨音速移动问题;其他好处是:可以更好地将A9的弹体装入A10火箭前端的级间空腔内。
由于当时的制导系统无法为A9/A10导弹计划中的5000公里射程提供精确导航,因此决定A9导弹采用有人驾驶方式来解决制导问题。当导弹在390公里的高度上加速到3400米/秒的速度时,飞行员关闭发动机,驾驶A9导弹开始长时间滑翔以延长航程。同时,飞行员通过接收在大西洋上浮出水面的德国潜艇发出的无线电信标来修正导弹的航向。导弹可在大约35分钟内飞越4000公里的航程,当导弹到达目标区上空后,飞行员需在光学瞄准器中锁定目标,并启动弹射座椅弹出导弹,让导弹自行携带着1吨重的弹头冲向目标完成攻击。不得不承认,纳粹的洲际导弹计划真是不一般的疯狂!
虽然在地理上是分开的,但在“大圆顶”附近的罗克托尔(Roquetoire)建造的另一个设施也是“大圆顶”建筑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代号“变电站C”(即德语:Umspannwerk C)。建造它是为了容纳“导向光束”(即德语:Leitstrahl)无线电指令制导系统,该系统用来向从“大圆顶”基地发射的V2导弹发送航向修正信号,以便在导弹的发射阶段微调其飞行轨迹。
1943年8月中旬,当时德国人开始在旧采石场修建铁路轨道支线并建造卸货仓库时,盟军首次注意到维任斯发射基地,但并不清楚该基地的作用。在希特勒授权决定将该仓库改造成导弹发射基地后,建筑施工得到了强化。“大圆顶”工程于1943年11月开工,12月起在“大圆顶”下面的崖壁上开凿隧道。1944年1月初,盟军的侦察机在采石场山顶上发现了一套精心设计的伪装系统,用来掩盖“大圆顶”。由于接连不断的空袭警报,使建筑施工受到很大影响,仅在1944年5月就有229次停工。为了满足希特勒看到发射场完工的愿望,劳动力从1944年4月的1100人大幅增加到6月的近1400人。大约60%的工人是德国人,特别是技术工人,如来自威斯特伐利亚的矿工,被招募来挖掘隧道和建造大圆顶。其余主要是征召来的法国人,还有苏联战俘。
德国人面临最困难的挑战之一是在经常受到空袭的情况下建造这个“大圆顶”。它的设计者,托特组织的工程师维尔纳·弗洛斯(Werner Flos)设计了一个新的施工方案:首先将“大圆顶”建造在山顶的地面上,然后在它下面继续施工,这样在“大圆顶”下面的建筑工程就可以免受空袭的影响。因此先在采石场上面的山顶上挖掘出一条环形沟渠,外径为84米,“大圆顶”就建在这条环形沟渠圈出的范围之内,而后在“大圆顶”下面的山体上将挖出隧道和八角形的导弹准备室。
英国“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在轰炸地面目标。
作为一种额外的防弹措施,在“大圆顶”周围环绕着一层由钢钢筋混凝土浇筑成的防弹“裙板”,宽14米,厚2米。这条防弹“裙板”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扶壁支撑着,位于“古斯塔夫”通道和“格雷琴”通道入口的上方,但这些扶壁并没有连接到“大圆顶”本体上。在采石场的西侧还建造了一座独立的地下建筑,作为医院和工程师的办公室。在采石场的地面上还铺设了一条窄轨铁路,以便从铁路主干线将物资直接运送到建筑工地上。
“大圆顶”旁边的山顶上还建造了一个立方体形的混凝土建筑,这是通风系统和空调竖井的防弹排气口,是每天都会产生大量危险的、爆炸性气体的“大圆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盟军在占领这里后发现,通风竖井尚未挖掘完成。这座建筑在轰炸中完好无损地幸存下来,今天仍然可以在山顶上看到它显著的位置。但与瓦腾的发射基地不同的是,这里没有发电厂。“大圆顶”建筑群的电力是通过与主电网相连接来供电的,电力消耗估计在5000至6000千伏安之间。
在1943年底,比利时人雅克·德·杜夫在德国抵抗者的支持下,将圣·奥马尔存在火箭生产基地的情报告知英国军情五处,但军情五处并不相信他,以致他在剩下的战争期间里一直被关押在拉奇米尔大宅中。直到次年3月,盟军才将维任斯“大圆顶”列入针对V型武器发射基地的轰炸目标名单中,尽管在这之前盟军已经炸毁了瓦腾碉堡和许多V-1飞弹发射场。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美国陆军航空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进行了16次空袭,出动811架轰炸机,投下了大约4260吨炸弹。轰炸造成了大面积的破坏,附近赫尔法特村有55名村民被炸死。
1944年3月26日,皇家空军侦察机拍下的“大圆顶”建筑工地的照片。
照片中可见山顶上虽然有一些弹坑,但整个工地看上去依旧秩序井然,显然是之前使用普通炸弹进行轰炸造成的破坏很有限。
英国皇家空军装备的重达12000磅(5400公斤)的高脚柜重型炸弹。
高脚柜重型炸弹的弹体是用钢铸造而成的,而弹尾和弹翼则是用铝合金制成的。弹翼与弹体中线有5°安装角,所以炸弹在下落过程中相对气流会驱动弹翼使弹体快速旋转,从而利用其陀螺效应以稳定炸弹的下落轨迹。
英国的“兰开斯特”式轰炸机正在装载高脚柜重型炸弹。
“大圆顶”本身在常规轰炸中仅被直接命中一枚炸弹,造成的损失微不足道。但到1944年的6月和7月,皇家空军开始改用重达12000磅(5400公斤)的钻地炸弹——高脚柜重型炸弹攻击该发射基地。“大圆顶”外部的建造工程被轰炸完全摧毁,一枚高脚柜炸弹刚好落在“大圆顶”旁边,炸塌了整个采石场的崖壁表层,掩埋了“古斯塔夫”通道和“格雷琴”通道的入口。并且“苏菲”隧道的入口也因岩壁崩塌被埋住了,只剩下“艾达”火车隧道成为该地下建筑群的唯一出入口。“大圆顶”本身没有受到影响,但支撑防弹“裙板”的混凝土扶壁倒塌了,部分滑落到采石场的空地上。“大圆顶”下的隧道也受到了严重破坏,这种破坏使发射场的建筑施工无法继续。多恩伯格少将抱怨说:“重型和超重型炸弹的持续空袭把周围的岩石都炸得粉碎,以至于在1944年春天,山体滑坡使得进一步的工作无法进行。”他的工作人员在1944年7月28日报告说,虽然“大圆顶”没有被高脚柜炸弹击中,但“周围的整个地区被搅动得无法接近,地堡受到来自地表之下的地质侵害。”
被盟军连续轰炸后的维任斯“大圆顶”工地鸟瞰,整个地表的地貌已经面目全非,弹坑密布犹如月球表面一般。
1944年7月10日,英国皇家空军的“蚊”式侦察机在低空连续拍下的“大圆顶”工地被轰炸后的破败情景。
英国的“蚊”式 PR Mk XVI 侦察机。
英国“蚊”式 PR Mk XVI 侦察机,采用了加压座舱,两台罗尔斯·罗伊斯“梅林”活塞发动机。最大速度为:415英里/小时(668公里/小时),巡航速度为:250英里/小时(400公里/小时),升限为:38,500英尺(11,700米),航程为:2,450海里(4,540公里),爬升率:为2,900英尺/分钟(884米)。
尽管德国人在1943年底组建了三个发射营,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部署到瓦腾和维任斯的V型武器发射基地了。1944年7月3日,德军西线总司令部下令停止在受损严重的地点进行施工。1944年7月18日,希特勒放弃了从维任斯地堡发射V-2导弹的计划,下令将维任斯地堡降级,将其改为液氧生产厂。然而,这些计划也随着诺曼底登陆后盟军对法国北部地区的解放而终结。“大圆顶”维任斯导弹发射基地最终在9月初被德军放弃了,几天后被盟军占领。
留存到今天的“大圆顶”远眺。
战后,该地点重新归私人所有。山里的隧道没有被摧毁,却被封住了,但是有些时候,当地人又重新打开了这些隧道以供出入;原来的八角形导弹准备室仍然被封住,从房顶到地面都堆满了障碍物。采石场本身的状况几乎与1944年时相同,采石场地面上还有几段铁轨留在原地。医院部分仍然相对完整,被当地警察用作射击场。
“大圆顶”的设计者维尔纳·弗洛斯在维任斯会见了“十字弓委员会”的幸存成员雷金纳德·维克托·琼斯教授。
1986年,法国里尔市自然保护区拨出1000万法郎,将“大圆顶”遗址开发为北加莱海峡地区的旅游景点,打算在那里建立一个二战博物馆。该计划在1987年6月20日至21日的特别开放周末中公布,有超过20,000人参加,其中“大圆顶”的设计者维尔纳·弗洛斯在维任斯会见了“十字弓委员会”的幸存成员雷金纳德·维克托·琼斯教授。“大圆顶”遗址中的“艾达”隧道和侧室向公众开放,用于举办有关该遗址历史的视听展览。
“大圆顶”博物馆计划于1993年被批准,第二年,加莱海峡省议会收购了该遗址。并请来建筑公司对遗址进行开发施工,包括在穹顶下再挖掘两米,清理并完成一些隧道里未完成的混凝土工程,安装电梯方便将游客从八角形大厅带到“大圆顶”展厅,并在采石场地面上建造一个展览中心和停车场。
“大圆顶”博物馆入口外景。
通往“大圆顶”博物馆内的“艾达”铁路隧道,该隧道内的铁轨已经被拆除。
“大圆顶”下的展厅内景。
博物馆内新增的世界首座10k 3D太空馆。
该博物馆于1997年5月开放,游客可通过“艾达”铁路隧道进入馆内游览。当然隧道里的铁轨已经被拆除,地面也被平整过了。两侧的支线隧道最初用于储存,现在用于展示战时物品,沿途的耳机站用多国语言介绍了该设施的建造和用途。游客可以沿着“玛蒂尔德”隧道继续前行,经由已安装好的电梯,来到“大圆顶”下的展厅,那里是主要的展览区。参观的重点是V型武器的故事、被占领下的法国以及战后对太空的征服,并以英语、法语、荷兰语和德语进行视听展示。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的原始文物,包括伦敦科学博物馆提供的V-1飞弹和史密森学会提供的V-2导弹。并新增一个纪念馆,以纪念战争期间在北加莱海峡地区被枪杀和被驱逐的8000受害者,电脑终端上展示了几百名被驱逐者的行踪。到目前为止,“大圆顶”博物馆已经迎来了超过200万名游客。
“大圆顶”博物馆全景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