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11月4日下午,作为第十一届深圳文学季的重要内容之一,《红棉》雅集暨“钟摆与火焰”诗歌分享会在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举行。本次活动由深圳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家协会承办。来自北京、辽宁、福建、广州及深圳本地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畅聚一堂,以诗人、《红棉》主编阮雪芳的最新诗集《尘埃喜鹊》为文本基础,深入研讨阮雪芳诗歌创作的内涵和价值。
作为一位近年来在文学界备受瞩目的诗人,阮雪芳的诗歌将语言技艺、现实关怀与诗性精神深度融合,其创作才华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迄今已出版包括《钟摆与门》《尘埃喜鹊》在内的多部诗集,曾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广东省有为文学奖诗歌奖等。
分享会上,深圳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王国猛在致辞中表示,深圳文学季举办至今,已来到第十一届,当下正在探索新模式,希望集聚更多力量走出新时代新的文学之路。而推介优秀作家作品,是深圳文学季的重要版块。王国猛称赞阮雪芳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并认为“她的诗歌像她的人一样温柔又梦幻,给人一种朦胧之美、梦幻之美”。他希望以这次分享会为契机,探索深圳诗歌发展新方向,展示深圳诗歌创作新气象。
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世宾坦言,与阮雪芳相识多年,一直看着她的诗歌写作发展。“从潮州到广州再到深圳,每一次迁徙,可以说都是她的诗歌发展的历程。随着她的迁徙,诗歌的视野不断地开阔,技巧也是越来越纯熟。”世宾表示,阮雪芳的诗歌表现出一种宁静、高洁的品质,既不沉溺于日常生活,也没有过多的个人哀怨,她一直在寻求写作对象的内在精神,在凝视事物的内在之光。“一首首诗就像一颗颗珠子一样,可以看到她每首诗都在凝视对象和事物,努力地把对象的本质、隐藏在幽暗之处的诗意、隐藏在内部的光芒呈现出来、书写出来,这是在我阅读她诗歌当中所看到的她写作的一个路径。”
《十月》杂志主编助理谷禾表示,阮雪芳是他持续关注的诗人之一,这次读了《尘埃喜鹊》,他看到经过几年的沉潜和思考,相比于过去的轻盈与抒情,阮雪芳的诗歌写作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她的视野更加开阔,处理的题材更趋丰富。谷禾举例说,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科学与新技术突飞猛进,AI、量子、机器人、基因等高精尖技术越来越深入地参与、改变,甚至裹挟了人类的生活。“我们的诗歌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它必须处理动荡与变化中的外部生存现实,以及人类由此产生的复杂精神困境。”而阮雪芳的诗集《尘埃喜鹊》也用后半部分的很多篇章,作出了自己的尝试、理解和回答,体现了她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度思考。谷禾希望阮雪芳对当下城市生活和技术化时代的直面、关注和书写,能够得到更积极的响应。
“诗意在城市当中开花,歌声也会在AI中响起。”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指出,阮雪芳的诗歌中有很丰富厚重的细节,对现代生活的描绘透明而坚实,对精神世界的探寻非常开阔,比如讲到植物、地铁、小朋友、情绪、天气、城市街景,甚至包括历史等,都体现出阮雪芳“小女子的大气象”,历史与现实在她的诗歌中有一种特别奇特的碰撞和。此外,阮雪芳对城市和时代的记录特别紧密。她生活在深圳,虽然诗人并未突出对技术的记录,但她却有大量关于科技、人工智能、工业发展带来飞速变化的思考。反过来可以看到她对自然对万物对个体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在诗歌评论家李犁看来,阮雪芳写诗像写算式,用的是凝缩法和淬炼法,前者是把万千现象压缩成理念,后者是用理性选铁,智性生火,灵性铸造,将诗淬炼成糖衣裹着火焰的令人惊愕又充满能量的短句,像淬火的剑,有颜值又有暴脾气,冷静而尖锐,能唤醒人的审美力和对人性多维度的深思。
“她的梦幻只有深圳能接得住。”诗人、《作品》杂志社副总编辑郑小琼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读到阮雪芳的代表作《一枚醒着的钉子》时,便认为她是“十分优秀的诗人”。“因为读她一首诗,让我感觉十分吃惊。整首诗犹若推拉的长镜头,在轻与重、大与小、远与近、个体与地球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平衡感,还有一种近乎荒凉的沉重与孤独,很多时候,只需读几首诗歌便可以感觉一个好诗人的诞生。”郑小琼指出,好的诗歌一定要有诗意的完整性和和谐性,诗歌的完整性,并非一个固定的美学,而是面对诗歌呈现的一种破碎感提出的一个理念。“现在很多诗歌,无论从语言或者诗歌本身构造来说,缺少整体性,局部感技法让其作品呈现一种破碎。”郑小琼认为,阮雪芳的诗歌用词简洁,构图完整,有意境之美。
“雪芳的诗歌用一句话来说是‘宁静的光芒’,那是虚幻的抽象,是雪般燃烧的激情,洋溢着生命的慷慨。她的语言婉转、明亮、灵动,泛出时光的痕迹,是世间志趣相投人事的映照,时为幻想斑斓,也会流露出怀疑的味道,某些时候又表现为锐利和坚定,不经意的悲伤或者愤怒都奔腾出真挚的力量,而内敛的控制力也不乏水流云在的想象力。”诗人、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礼孩很欣喜看到阮雪芳多年来在诗歌写作上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在深圳这片观念多元的土地上,在南方奇幻的水土里,雪芳的心灵得到重新缔造与绽放”。他认为,阮雪芳的写作具有自觉性,包括很多题材同属一系列,例如写音乐、写AI都各成系列,像AI书写就说明她关注未来的事物,有意识地去做尝试与把握,表现出她写作的勇气。“雪芳还有一些诗歌,对社会问题有自己的观察,并敢于去凝视时代的痛点,进行批判,这显示了她的思辨能力,这些诗歌没有选入《尘埃喜鹊》这本诗集,有些可惜,但也不影响我们去欣赏她的才华。雪芳,她配得起读者的喜爱与期待。”
《华夏》杂志总编辑刘迪生讲到,近读阮雪芳的诗歌,感觉她的诗歌风格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尤其阅读了《尘埃喜鹊》这本诗集后,感觉她的诗歌越来越走向空灵、旷达和寂寥。但是无论她诗歌风格怎么改变,诗歌辨识度很明显。“我们常说诗人的诗歌要代表时代的声音,阮雪芳的诗歌是典型的‘女中音’。”刘迪生表示,阮雪芳的诗一直葆有中性、稳定的精神内核,像是沉稳的中音,流淌着她对世界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她的新诗集《尘埃喜鹊》并置了两个意象——“尘埃”和“喜鹊”,可以视作是她诗歌的两个维度。“尘埃”是俗世的种种命题,比如她在诗中写到的重逢、离别、忙碌生活中的一个下午、一棵芒果树、沿途清凉的雾……“喜鹊”则是精神世界中那些不可多得的灵光、喜悦、仿佛《陶笛》中所写“黑暗做的人,在光中坐着”。肉身的重量和精神的向善,构成了阮雪芳诗歌的重要质素,她是一个不回避生活的诗人,也是一个拥有精神追求的诗人。
“雪芳的诗歌透露出一种特别坚韧的力量,而且随着生活的展开,随着写作的积累愈发提升。”作家、中山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王威廉认为,《尘埃喜鹊》这本诗集提供了关于心灵的辩证法,这是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阮雪芳不断地在两种极端的事物当中进行一种书写,这种书写是靠着诗意或者是诗心的连接。“尘埃”和“喜鹊”,可以代表阮雪芳的姿态,她把自己总是放在特别谦卑的位置,把自己比作尘埃,这让人想到古代诗人陆游的诗“零落成泥碾作尘,唯有香如故”,稍有悲情的态度,但是在阮雪芳这里,“尘埃”是日常的生活状态。虽然很渺小,但是非常有力量,力量是由诗歌构成的。“我也看到了雪芳把生活场景写入诗歌当中,留下这个时代特别生动的个人生活史,非常难能可贵。她认为自己作为尘埃,也体验到对生命存在瞬间的锁定,就像钉子锁定一样。这是从一个人对于世界的锁定,再到一个诗人对于世界之美的锁定——雪芳完成了这样一次跨越。”王威廉说。
在文学评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培浩看来,阮雪芳实际上是一个很有张力的人,在人和诗歌当中都有体现。在潮州的时候,她的诗歌主要体现为古典式的静美,后来来到广州和深圳,更加动荡和多元的大城市生活经验进入她的诗歌,产生了一种新的表达。此次分享会的主题“钟摆与火焰”,在她的诗歌中有独特的体现。陈培浩介绍,当代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一书中提出“流动的现代性”概念,从时间和空间理解现代性,即现代性就是时间加速穿越空间所造成的一系列后果。另外一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则在《现代性的后果》一书中提到时间和空间的脱嵌,这就是现代性,尤其是当代性的处境。借此,陈培浩提出,在时空脱嵌、时空分离的过程当中,诗歌要重新做一种凝聚的工作。诗首先是生命的回应,是灵魂的发光。诗歌要找到这种语言,把无限分裂的空间重新对焦凝聚为一个点。
“诗人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要当一个诗人,在世界当中必须要跟世界有距离感,在身心分离中,在时空脱嵌中,我们消失了细节,消失了深度,我们的主体没有办法感受时间和空间。时间在我们身边流过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流过,而诗人用一行诗让我们重新凝视了时间,就好像在艺术家达利的《永恒的记忆》这幅画作中,时间被画为空间化的扭曲的钟摆,艺术家在那个时刻赋予了现代性的时间和意向,诗人一次次用诗歌和语言的发光赋予了时间以形象,这是雪芳诗歌当中的‘钟摆’,也是她在诗歌当中想要作出类似的努力,要赋予时间和意向,同时‘火焰’就是灵魂的发光,你要找到一种能让瞬间的细节被敞开的一种语言,这是我们在雪芳的诗歌当中都能够不断读到的。”陈培浩说。
中山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廉捷认为,从潮州到广州再到深圳,阮雪芳这种地理空间的转换,或者说她的生活轨迹映射出内心的变化,特别是从诗歌当中可以看到她借诗歌形式处理生命经验,并把生命经验处理出别样的光彩。“雪芳在这么多年的创作变化当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从她诗歌的文字缝隙当中,每次可以捕捉到清晰的灵感,在这个过程当中,她对真实世界的追求和探索也是不断地进行完善。”
文学评论家于爱成表示,作为一位从家乡潮州成名,历经广州和深圳的淬炼而走向成熟的诗人,阮雪芳最新的诗集《尘埃喜鹊》是一部存在之书、灵魂之书、半生修行之书、众体兼备之书,厚重而丰富。“诗歌承载她的经验和体验、感性和理性、智性与灵性、智慧和力量,也呈现她的诗歌理念、技艺。这是有灵魂有灵性向往超越俗世的写作,也是有立场有坚守的写作,不拘泥于小我、有时代敏感和敏锐性的写作,是一种‘当代性’的写作,同时也是融会贯通现代诗的技艺而自由自洽的写作。”
当天分享会上,与会嘉宾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进入阮雪芳的诗歌,这也更打开了她的创作视野。阮雪芳在分享自己的诗歌理念和写作经验时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会触动她的内心,用她的话说,她从生活中寻找诗意,是在生活中写诗。“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生态、自己的轨道、自己的命运,当我们处于同一时空的时候,我跟他们并制在一起的时候,我是跟这些事物发生关联的。”阮雪芳说:“我以为写作只是在建构、在寻找自己,但现在,写作给了我多维的视角,让我更好地去感受生活,认知世界,更好地理解生命过程中的苦难与爱、卑微与高贵。”
分享会最后,作为本次分享会的主持人,深圳市作家协会主席、深圳市公共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深圳画院)主任吴君对阮雪芳的写作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在吴君的印象中,阮雪芳是一位非常特别的作家,目光清澈、温柔细腻、善良淳朴。“当我读到她的诗以后,被她具有穿透力的文字感染到。”吴君说,她对阮雪芳生活的韧性和写作的信念充满敬意,也对阮雪芳今后的诗歌道路充满信心。
在深圳,在横岗,阮雪芳逐渐被“聚焦”。同时,由她主编的《红棉》也逐渐被“看见”。
据了解,《红棉》创办于2015年,以“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抒写”为宗旨,深植横岗,面向全国,展现时代文学精品,推介本土作家群,树立深圳城市形象。迄今,《红棉》已推出近6万多册,入选全国内刊理事单位,获评中国作家网“文学周星”,连续多年获得深圳优秀文学内刊奖;同时,设立红棉文学奖、创立深读城市文化论坛,形成红棉文学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本次活动还邀请与会嘉宾们共同为《红棉》的发展把脉问诊。大家从稿件、图片、排版以及栏目设置等方面建言献策,希望《红棉》和“红棉文学奖”办得越来越有特色。深圳市龙岗区文联主席林楠表示,此次活动推介横岗优秀作家和刊物,对横岗、对龙岗乃至对深圳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深圳市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秦锦屏表示,深圳市作家协会将持续发力,创新文学发展理念,联动各方力量,团结凝聚广大作家,为深圳的优秀作家作品不断举办推介活动,让更多的人看见深圳作家,阅读深圳作品,不断擦亮深圳文学的金字招牌,营造团结奋进的文学氛围,共同推动深圳文学的繁荣发展。
(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