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由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创排的《楼胜折子戏专场》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主演楼胜凭借此剧角逐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婺剧,也叫金华戏,是浙江省地方戏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聚了六个声腔,与京剧一脉相传。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曾经说过,“京剧的前身是徽戏,要想在京剧当中挖掘徽戏的精髓,还得到婺剧当中来寻找。”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是婺剧的龙头剧团,其前身是浙江婺剧团,成立于1956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严立新介绍,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每年要完成各类演出500多场,并已形成了以60后、70后为中坚,80后、90后为骨干,00后优秀苗子组成的三个梯队;近年来,先后有20多人分别荣获了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以及浙江省的各项顶级戏剧奖项。尤其是2016年以来,婺剧连续四次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每年央视春晚戏曲板块一般10分钟左右,在这么少容量、那么多剧种,婺剧这样一个小剧种,却能够连续四次上春晚。
楼胜这次参演梅花奖的三个折子戏,包括《临江会》《断桥》《火烧子都》,都是婺剧的经典。其中,《断桥》是文戏武作、武戏文作,这也是婺剧的特色。《临江会》讲究的是故事性和观赏性佳。《火烧子都》则将这些都兼备了。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朱元昊介绍,为了让观众看得清楚,婺剧善于将所有的东西都要放大,往大里做、往夸张里做,甚至是往变形里做。无论是肢体、身、形、表都在放大,演员由内心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动力,形成了形体上一种肢体的张力,去表达人物内心纠结的情绪。此外,在婺剧中,常会有打锣打鼓,热闹喜庆,很有气氛,有强烈的震撼感。“这就是冲击力,婺剧的听觉、视觉冲击力都特别大,所以,对于演员而言,消耗也很大。”朱元昊说。
在如此磨炼人的演出中,楼胜收获了“婺剧王子”的美誉。1987年出生的他,吃了很多苦才走到今天。他先是上了两年戏校,毕业后,他又去了一家民间戏班子实习。2003年7月,楼胜考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以超常人的顽强毅力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并潜心钻研每个角色。经过更为正规、专业的排练与演出,楼胜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唱腔、嗓音和表演方式。除了对婺剧传统的追求,楼胜对变脸等技艺有所继承,对化妆头饰也有所兴趣,还会四处收集婺剧的服装道具加以研究。
这些年,楼胜身上全都是伤,都是扎扎实实练功的结果。他认为,一个婺剧演员在舞台上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每次上台都要把最好的表演奉献给观众。
作者:王峰
来源: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