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伊丽莎白女王:中国折扇的魅力你想象不到

文 | 碧晗

01

欧洲贵族们的“潮流”新宠,竟是来自遥远东方的它?

16世纪,欧洲的一座城堡中,一位身着华丽长裙的贵妇正在花园里漫步。

她手中轻轻摇曳着一把精美的折扇,半开半合间,可以隐约看见上面半处山水的图案。

▲《拿着扇子的女士肖像》(1885)奥地利画家汉斯·马卡特(Hans Makart)油画作品

微风拂过,折扇也随着淑女的手指微微展开,仿佛一幅小巧的画卷在她手中缓缓显现……

那是一幅东方风格的山水画。

熟悉的墨色,可能也会让你有些吃惊:欧洲贵族们怎么也在使用中国的折扇呢?

事实上,从16世纪开始,中国折扇就开始在欧洲贵族圈中逐渐流行开来,甚至一度成为当时的贵族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不仅承载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更见证了一段跨越大洲的时尚潮流。

▲《西班牙女郎》19世纪英国画家约翰?巴格诺尔?德伯吉斯油画作品

02

东方来客:一把折扇如何“漂洋过海”?

关于折扇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有说出现于东汉、东晋的,也有说起源于唐代、北宋的,这些说法多多少少都能找到依据的文字。更有一种流行且有不少学者认同的结论:中国折扇的产生是受到了韩国或日本的影响。

可见这小小的折扇本身,就蕴含着不少关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秘密。

不过到了宋代,折扇已经开始普遍出现于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改变了国内长期以来以团扇为主的局面,并且“遍地开花”,成为在文人圈统一审美和生活情趣的中国化物件——延续上千年,直至今天。

那么,这个中国的小物件是如何“漂洋过海”,引爆欧洲的?

答案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16世纪初,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海上探索。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商船频繁往来于东西方之间,大量东方的奇珍异宝开始流入欧洲,这一时期也为扇子后来在西方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就在同一时期,一位名叫卡塔琳娜的葡萄牙贵族风光出嫁。据说,她所带的嫁妆中也有一批精美的中国折扇。

这些精致的东方折扇,很快在英国宫廷中引起了轰动。

无数贵族开始掷重金购买这种折扇,以求赶上这次优雅、神秘的东方潮流。

从此,折扇开始了它在欧洲的“星途”。

在英国国家肖像馆收藏有一张1592年的伊丽莎白一世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此时的女王手中,已经握着一把精美的折扇了。

▲伊丽莎白一世肖像

伊丽莎白一世对于这件飘洋过海的“新鲜玩意儿”,并非是收藏一把玩玩的“一时兴起”——而是颇有兴趣的收藏了27把。甚至允许折扇开始出现在自己的肖像画中。

也是从这张肖像开始,折扇基本成为了女王像中常见的手持物。

从1845年维多利亚女王像,到1966年伊丽莎白二世和菲利普亲王的摄影,跨越百年,甚至改变了记录的形式(从画像到摄影),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折扇的“身影”。

03

贵族新宠:折扇如何征服欧洲上流社会?

你可能会问:不就是一把扇子吗,有什么特别的?

别小看这小小的折扇,它可是集实用、艺术和社交于一身的“多面手”!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折扇轻便易携,在欧洲炎热的夏季,它成为了贵族们清凉解暑的好帮手。

而折扇的艺术价值也让欧洲贵族们“爱不释手”。

中国工匠们在扇面上精心绘制的山水画、花鸟画,以及用珍珠、玉石镶嵌的扇骨,都让欧洲人大开眼界。

拿着这样一把折扇在手,似乎连扇凉都变成了一件极具艺术感的事情。

而渐渐地,欧洲的工匠们也开始模仿制作,将欧洲的绘画风格融入其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折扇。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把小小的折扇在欧洲贵族社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成为了一种“无声的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妇们开始学会用不同的折扇动作来传递信息:

用扇掩面:我很害羞……

快速开合扇子:我很焦急!

缓慢摇动扇子:我已经心有所属。

......

虽然不同年代和地区的“扇语”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总的来说,通过扇子简单的折叠开合,来传达情谊或表达情绪,已经成为一种贵妇社交圈中的“基本技能”了!

这种“扇语”的出现,让折扇彻底成为了贵族们社交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如果哪位贵妇不懂基本的“扇语”,拿起来只知道快开快合,一顿乱扇,一定是要受到大家的嘲笑的。

在此之前,谁能想到:来自中国的扇子居然在国外创造了一门属于自己的语言!

这场折扇的欧洲之旅,不仅仅是一个商品的流通过程,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

除了对于折扇的热爱,那时的许多欧洲贵族也收藏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物品,可以说长时间处于一段“中国热”之中。

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不少贵族们收藏的中国折扇。

而折扇的本土化过程也反映了欧洲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和改造。

他们在保留中国折扇基本结构的同时,融入了欧洲的审美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欧式折扇。

这种文化融合的产物,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实实在在的“证物”。

▲奥地利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

04

从奢侈品到大众化:折扇的欧洲之旅

随着时间的推移,折扇在欧洲的地位也在不断变化。

最初,由于产量有限,从中国进口的折扇价格昂贵,只有王室和高级贵族才能拥有。但到了17世纪末,随着欧洲本土折扇制作技术的提高和产量的增加,折扇开始逐渐走向大众化。

有趣的是,尽管折扇已经在欧洲本土化,但“中国风”依然是十分受欢迎的款式。许多欧洲制造的折扇上,仍然保留着东方风格的图案或装饰。

到了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折扇的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它逐渐成了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用品。

而那些贵重、精致、手工的扇子,也逐渐失去了其最初的实际作用,转而成为了收藏家们喜欢的藏品之一。

05

时尚的轮回:折扇在现代社会的退隐与复出

电扇、空调的普及,折扇在20世纪逐渐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彻底消失。

在21世纪的今天,折扇正以一种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在实用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注意环保,折扇作为一种健康且物美价廉的传统降温工具,再一次被制造商重视。

▲来源LV官网

在时尚界,许多知名的奢侈品品牌还在坚持着将自己的品牌与折扇融合在一起的尝试:在LV的官网上,仍然可以看到画满了logo花纹的折扇。

▲使用杭州标志性建筑的折扇设计:张栋

在艺术领域,折扇也成了许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将现代艺术理念或重要的文化内容与传统折扇工艺结合,创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2021年,宁波大学建校35周年,为各位校友和嘉宾准备了一份特别的伴手小礼:宁大折扇

甚至连幼儿园,也会将折扇的制作当作一门课程/培训项目——一边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一边带领孩子亲近这件看似平凡,但却充满了文化和历史的物件。

06

结语

如今,在bilibili网站上,一条教人们如何“优雅开扇”的视频,还是能够轻轻松松赢得十几万的播放量。

▲来源bilibili APP

而在国外youtube的网站上,也仍然有大量关于折扇的使用、文化、历史的视频受到关注。

一把小小的折扇,正通过它千百年来的流转和历史,向我们讲述着文化的魅力:

它告诉我们,文化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可以跨越地理的阻隔,打破语言的壁垒,挣脱时间的束缚。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生根发芽,在看似漫长的历史中顽强生长。

【参考文献】

[1] 周锡保. 《中国古代服饰史》.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4.

[2] 陈南. 淑女的折扇——欧洲定制的清代外销扇 [J]. 北京观察, 2024, (04): 76-79.

[3] 张建宇. 女王的折扇:英国君主肖像中的东方元素 [J]. 美术观察, 2022, (01): 86-90.

[4]Mayor, Susan. "Fans". The Costume Accessories Series. B.T. Batsford Ltd, 1990.

[5]Gostelow, Mary. "The Fan". Gill and Macmillan, 1976.

[6]Clunas, Craig. "Chinese Export Art and Design".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1987.

[7]Spence, Jonathan D.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W.W. Norton & Company, 1998.

[8]Armstrong, Nancy. "A Collector's History of Fans". Studio Vista, 1974.

END

监制 | 薛晓燕 李志维

审核 | 钟一

文 | 碧晗

排版 | 若琦

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品牌

上一篇: “当场缴费100元,到镇政府缴费200元”车停路边被锁,收钱才放行?当地回应:临时工个人行为
下一篇: “慈善旧衣回收”生意经,“每年轻松赚五六十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