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勤劳换明天”——走进深度贫困村盘州市保基乡雨那洼村

干净的石板路尽头,一栋三层的楼房,外墙还未装饰,防盗门和铝合金窗都是新的。推开门,室内已经装潢完毕,洁白的墙身、亮堂堂的地板,在灯光下能够照出人影来。日前,记者走进盘州市保基乡雨那洼村雨那洼组贫困户黄玉龙家时看到的景象。

黄玉龙的妻子谢玉芬告诉记者,二楼家具齐全,是自己住的,一、三楼还空着,准备做点小生意。

在2016年10月之前,黄玉龙一家四口及瘫痪在床的爷爷住在三间石墙房里,顶上一半盖砖瓦、一半盖石棉瓦,由于年久失修,墙身已经裂缝丛生。一下雨,屋顶会漏水,门口成了泥场。

从石墙房到三层楼房的转变,谈何容易?

“他就是太能吃苦了,人勤劳又能干。”村支部书记黄定江感慨道。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现状,黄玉龙远赴山东,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架子工,虽然辛苦,但每天300元的收入,让他充满干劲。

黄玉龙过去的家。

黄玉龙现在的家。

2016年10月,存了些钱的黄玉龙决定将老房子拆除重建,申请了危房改造补助3.5万元,找亲戚借一部分,修建了300余平方米的楼房。又受益于雨那洼村的小康“六项行动”计划和综合整治扶贫项目建设的惠及,生活环境今非昔比。

谢玉芬说:“这边爱下雨,以前出门一条小毛路,都是泥浆,到处脏兮兮的,现在路又宽又干净,家附近栽花种草像个小公园。有时候我来不及打理,村干部们还会帮忙收拾。”

而今,在黄玉龙的努力下,家里修房欠的债已还得差不多。谢玉芬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里建设观光木栈道占了4亩地,获得10万余元的占地补偿;13.7亩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保底分红4000多元;“特惠贷”每年分红3000元;她还干着护林员的工作,每月收入800元……

谢玉芬展示自己手工制作的刺绣产品。

勤快的人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尽管生活条件变好了,黄玉龙仍没闲下来,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干着架子工的活。谢玉芬也在琢磨开超市与开农家乐,哪个更有前景。

“勤快的人日子只会越来越好。” 黄定江说,雨那洼村合作社采取“三变”模式,让农户把4057.34亩土地入股发展红米、茶叶、刺梨、元宝枫等产业,覆盖全村所有农户,除了土地带来的效益,种植和管护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同时,雨那洼村被纳入保基乡打造全域旅游的范围,坐落于喽岩组的民宿酒店、树屋酒店都在建设之中,为村民提供了更多务工的机会。

而勤劳的人们也没有放过这些挣钱的机会。黄定江告诉记者,他们走访多数是在晚上,因为白天多数人都去基地或者工地干活去了。

罗登友正在修车。

记者到达马桑树组罗登友家时,他正忙着给货车换轮胎。妻子一大早就到合作社的基地割草去了,每天能挣80块钱,多时每月有2000余元的收入,少时也有1000多元,能够支撑两个人的生活。

罗登友则靠自学的技术,开了一家农用车修理店,仅2016年就赚了3万多元。大女儿结婚了不用负担,小女儿在南京上大学,通过生源地助学贷款、“雨露计划”等各种助学金,学费不成问题。每月除去小女儿的生活费,还能接济一下正在建房的大女儿。

“我不想当什么贫困户,名声也不好听。”44岁的罗登友说,与当初住着瓦房、没有经济来源、生活水平很艰苦时相比,如今在好政策的支持下,自己的打拼下,住着楼房、有收入、环境好,日子好过太多。

这样的好日子从何而来?

据了解,雨那洼村通过“产业带动、就业扶持、‘三变’改革、金融参与、宣传发动”五个全覆盖来推进脱贫步伐。同时,严格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通过危房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教育、医疗保障解决后顾之忧,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就业扶持增加收入。

政策铺好了路,村民们只要依靠勤劳的双手,好日子就在眼前。

记者离开时,罗登友戴上袖套,继续修起了车,为了更好的明天而努力着。

(来源:六盘水日报)

隔音降噪门窗

铝合金门窗

高档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上一篇: “我是一名秸秆经纪人”
下一篇: “我终于见到你了”这通视频电话等了半个多世纪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