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翁云骞 李华 应磊 王波 贺元凯
春寒料峭,甬城大地却处处澎湃着“向未来”的火热激情。
2月23日,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开幕。大会报告提出的“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聚力科技创新大进步,做强赶超跨越新引擎”“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等奋斗目标,让广大奋战在基层一线的产业人、科技人倍感振奋!
宁波人素来敢拼敢闯,勇于突破。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支半烟囱”到逾12万家工业市场主体、涵盖35个工业行业大类,从成立第一家专业科研机构、第一家厂办研究院,到引进共建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7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创新这条主线,宁波披荆斩棘,一路向前。
过去五年,宁波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家级科技奖26项,人才净流入率居全国城市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较2017年分别增长113.9%和81.4%,领先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5年增长165%;R&D经费投入强度四年提升0.4个百分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居全国第1、第3……数据背后,正是创新赋予这座城市的改变与重塑。
所有成就,都是下一轮改革创新的起始点。今天的宁波,或许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需要用创新的思路,来做好创新这篇文章。
站在“两个大局”的视野来看,创新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兴旺,是真正的国之大者、时代大任。而以浙江“科创高地”建设以及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充分彰显硬核力量、极核功能”的内涵标准来对照,宁波也亟需补上“创新策源能力不强、人才支撑不够有力”等短板,通过推进功能布局、发展动能、要素配置等“六大变革”,来实现城市创新力的跨越发展和创新能级的大幅跃升,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强化创新策源 锻造“硬核”力量
这几年,创新策源成为热词。创新策源不仅是基础理论的原创能力,更是在此基础上应用技术的研发力、赋能产业的带动力。宁波党代会报告提出“建强高能级创新策源平台”,意味着宁波将更注重科创资源的集约、集聚、集成发展。这不仅是宁波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内在需要,更是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加快形成战略科技力量”……读着报告里一句句针对创新策源能力建设的表述,党代表们心头火热。
甬江实验室效果图 来自“甬江实验室”公众号
作为宁波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支撑平台,宁波高新区最新排名来到全国第13位。“党代会报告凝心聚力、催人奋进,听了让人心潮澎湃!”党代表,宁波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黄利琴表示,宁波高新区将瞄准一流园区争先进位,做深做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硬核”支撑。
“创新策源平台建设可为要素汇聚提供长远的向心力。”在党代表、宁波材料所所长黄政仁看来,这其实是找到了宁波发展的痛点。未来五年,宁波材料所将全力打造包括磁性功能材料与器件、涉海极端环境使役材料、高性能纤维与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三大主攻方向,强化构建引领竞争优势和全球竞争力。他建议宁波“进一步加大关键技术前瞻布局与支持力度,强化综合绩效考核评价,为宁波长远高质量发展蓄积创新力量。”
岁末年初,甬江实验室开启实质性建设阶段。“实验室肩负国家战略重任,将特别突出‘厚植产业’的核心定位,成为宁波创新顶梁柱。”党代表、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说,作为宁波投资规模最大的科技工程,甬江实验室将重点打造材料原始创新等五种能力,“力争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甬江两岸科创区揭开面纱。如何“以世界一流标准打造甬江科创区”?代表们讨论中,统筹、联动等成为关键词。
“统筹布局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行业性研发总部等重大创新要素资源,促进更多创新资源落地科创区。”党代表,北仑区发改局局长鲍志荣建议。来自江北区发改局的张云代表则关注甬江两岸科创区的产业导入,“可以深度研究适合宁波中心城区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向,市区联动推进三大科创高地建设。”镇海区高度重视甬江两岸科创产业带(北岸)开发建设,随着甬江实验室等平台相继落户,征地拆迁工作正全速推进。为强化规划统筹、提高建设效能,党代表,镇海庄市街道党工委书记金燕建议:“统筹大规划、建设大平台、推动大项目、完善大交通, 着力打造甬江两岸科创产业带。”
优化创新生态 实现更多从“1到100”大跨越
自主研发的碳化硅特种工程陶瓷3D打印技术打破垄断,海洋工程密封件产业链项目结束该领域长期被国外“卡脖子”的历史。聚焦陶瓷密封材料这个细分领域,甬企伏尔肯脚踏实地、开拓创新,收获了全球同行的认可。谈及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目标,党代表、公司总经理邬国平十分感慨:“坚守‘实业报国、科技强国’初心,开发更多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
五年来,宁波围绕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领域部署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超过350项。宁波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实现更多“从0到1”的大突破、从“1到100”的大跨越,这不仅是对区域科创能力的考验,也对构建更优创新生态提出了新要求。
江丰电子
构筑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宁波要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必须加大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党代表,江丰电子总工程师王学泽说,去年,他们主持完成的“超高纯铝钛铜钽金属溅射靶材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是5年来首个由甬企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国奖。“引才要强化重点人才工程统领,聚焦重点打造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因‘撒大网’‘盲目引才’造成服务打折。”
推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攻关是系统工程。来自万华化学(宁波)有限公司的孙少文代表也把目光对准人才。“加大材料相关专业引才力度,不仅针对研发型人才,还要加大推广型、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孙少文则建议宁波“梳理‘卡脖子’材料清单,鼓励企业和院所揭榜,给予研发补贴,激发创新活力。近几年,材料国产化及供应安全备受重视,老牌民企双鹿电池成立材料国产化研究小组,专攻国产化材料,通过工艺革新,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党代表、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林颖俊建议,针对上游原材料供应不足等问题,在国产化产业链推进过程中给予企业更多政策红利。“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国产化研究,避免遭受‘卡脖子’。”
吉利汽车研究院
强化基础研发与协同创新。来自吉利汽车研究院的高磊代表十分关注汽车行业创新生态打造。“目前宁波拥有9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4 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16 家省级企业研究院,但创新能力仍存在结构性短板。”高磊建议通过锻造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共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手段来针对性补强汽车产业基础性研究。另外,她还建议宁波成立市一级汽车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汽车工业资源协作生产、合理布局。
优化创新生态,还需要完善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布局。“气动产品是工业关键基础件,国内气动企业多而不强,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科技成果转化并不通畅。”作为气动行业唯一一家国家级质检机构,国家气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刘丽娇代表建议,宁波可从人才引进、技能培养等维度出台更有针对性举措,来帮助像检验中心这样的公共服务平台留住高端人才,加快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