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
“住的是山坳子,出门迈小步子”,这是居住在莲都高山远村农民家庭的生活写照。
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发展难……重重大山,锁住的是村民对“住得舒心”的渴望,和对“富得起来”的期盼。
一场史无前例的农民异地搬迁工程,让偏远山区农民多年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变成了现实。
2008年至今,莲都区不断推进农民异地搬迁工程,先后投资30多亿元,新建了联城城郊农民新社区、瓯碧园安置小区等15个安置小区,以及黄村乡磨石坑、紫金街道开潭等13个安置点,共实施搬迁9981户23840人,其中整村搬迁209个自然村5089户11652人。
如今,在莲都区“大搬快聚”建设的幸福社区——联城街道蓝色清水湾小区,搬迁群众就业有着落、生活有奔头, 昔日“搬得出、住得进、富得起、过得好”的“理想目标”,已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日常。
走出深山 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我在山里种了大半辈子地,从没想过有一天竟然会住进高楼,做起了城里人。”8月30日早上,李秀余在蓝色清水湾小区里散了会儿步,溜达进附近的超市买菜,没逛多久,便拎着一大袋水果、鱼和肉后回家。“两个外孙在我家过了一个暑假,明天就开学了,我得给他们多做点好吃的。”
2015年,李秀余夫妇和3个女儿一同搬进了清水湾小区。住在配套齐全的小区楼房里,他总忍不住拿过去的苦日子做对比,“用‘天壤之别’形容我家搬迁前后的变化,再贴切不过。”
李秀余告诉记者,他的老家莲都区雅溪镇雅义村大铺自然村,是个要走近3公里陡峭山路才能到达康庄公路的高山村。“村里没有商店,买荤菜和生活必需品得去7.5公里外的石蒙圩村。”一家八口人住的房子,是一栋120平方米的土木结构老宅,只有3个房间,5个女儿有的和父母挤住,有的与爷爷同屋,“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人,根本腾不住住处。大女儿出嫁后带着女婿回门,也只能借宿在邻居家。”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电对城里人来说已经不是稀罕物,但在大铺村,全村只有3户人家有电视机。“哪像现在,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该有的全有,出门5分钟就是菜场,想买啥都没问题。”李秀余的老伴李多妹指着厨房大红色的整体橱柜说:“这是我为搬新家精心挑选的,红色喜庆,就像我们家的日子一样,越来越红火。”
搬出旧泥房,住进新楼房,是高山远村和地质灾害隐患区域农户的共同心愿。近年来,在异地搬迁工作的全面推动下,莲都2万多名农民搬离故土,在更优越的环境里开创新生活,李秀余就是其中一员。
“10多年来,莲都区持续推进下山脱贫、异地搬迁工程,涉及12个乡镇街道、110余个行政村、220余个自然村。截至目前,已建成搬迁安置小区(点)25个,还有3个正在建设中。”莲都区“大搬快聚富民安民”工程指挥部办公室政策组组长杨国平告诉记者,蓝色清水湾小区有1536户3124人,是目前莲都区安置体量最大的区域性异地搬迁安置小区。
融入社区 村民共享城市生活
“过去,儿子读书得去庞山小学、峰源小学,10多公里山路全靠走,每星期都得背着菜和米去学校,来回得四个多小时。现在,孙女在小区边的联城小学上学,走路只要七八分钟。”接送孙子孙女去幼儿园、小学,是家住清水湾小区34幢的叶何林每天的日程。但在2013年之前,他的生活却截然不同。
叶何林的老家,位于峰源乡东部的原赛坑村白坛自然村,距城区68公里,通往村里的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外出极为不便。
2013年,得益于异地搬迁政策,叶何林一家与村里的65户村民率先下山,住进了清水湾安置小区的楼房。“虽然82平方米的居住面积不算大,但电器和家具一应俱全,小区里还有配套的幼儿园、公园、健身广场等活动场所,生活质量完全不一样了。”叶何林说。
搬迁进城,让叶何林感受最深的,是“干什么都很方便”,虽然住的是新小区,但左邻右舍都是相识多年的老乡亲,“很快就适应了”。搬到新家安居之后,叶何林的两个儿子外出经商,老两口则在家照顾孙辈。“城区的教学条件是农村没法比的,让孙子孙女接受好的教育,是我最大的心愿。”叶何林笑着说。
不仅“搬得出、住得进”,还要让搬迁农民有归属感,安身更安心。
“现在,有20多位家住清水湾小区的老人会到我们这来吃中饭和晚饭。我们还提供送餐服务,为有需要的老人或是残疾人送菜上门。”每天,清水湾小区所在的娄丰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会迎来不少前来就餐的老人,中心工作人员龚丽妹会趁着老人们饭后闲聊时,上前询问饭菜的口味,并做好记录反馈给厨师。
“我们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配备群众活动室、居家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学生阅读室、幼儿活动室、卫生室等,小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各类公共服务。”联城街道娄丰堰社区党支部书记毛森芳说,每逢节庆,社区会组织各种活动,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引导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联城邻里中心及停车场项目的批前公告也已经公示,这个项目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社区居民带来更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
帮扶创业 踏上小康之路
下山脱贫、异地搬迁只是第一步,通过下山促进就业,引导农民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才是大搬快聚的真正意义。
在蓝色清水湾小区里,受益于下山脱贫搬迁政策,出生在雅溪镇莲房西箬坑自然村的谢廷勇不仅圆了“进城梦”,还实现了“创业致富”的夙愿。
“以前父母住的是木头房子,一出门口就得上坡下坡,沿途都是石砌的泥土路。种田的农药、化肥要到五里外的莲房村肩挑背扛运回来,生病了也只是抓点草药吃,实在扛不住才去城里的医院看病。”谢廷勇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父母的身体,“二老年纪越来越大,万一遇上急症,来不及送医就麻烦了。”
在外打工虽能养活自己,但并不能让父母摆脱住在泥房、过着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苦日子。“尤其父母生病需要照顾的时候,常常在外抽不开身,加上儿女读书也离不开大人,真是分身乏术。”
转机发生在2009年。这一年,雅溪镇实施下山脱贫搬迁政策,谢廷勇闻讯第一时间赶回老家,带头签下协议,他的父母也因此顺利入住蓝色清水湾小区。
“过去一家团聚的时间很少,现在爸妈就住在附近,有什么事我们几分钟就能赶到,太方便了。”解除了后顾之忧的谢廷勇全心创业,在市区创办了一家装修公司,年收入已经超过10万元,他感慨地说,“现在的生活,就是当年我们村年轻人的梦想,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实现了。”
只有稳得住、能致富,搬迁群众才能真正走出心中的大山。
为了让百姓“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富得起”,莲都区在异地搬迁的“售后服务”上花足了心思,贴心为安置户拟定了各种后续帮扶政策,如针对安置户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一对一、面对面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在安置小区建立来料加工点,让闲居在家的人们也能实现增收梦……
在清水湾小区旁500多平方米的巧手工坊来料加工厂里,每天都有30多名小区住户来“上班”。“在厂里干活的只是小部分人,大多数人选择拿料回家加工。算上外发的员工,我们这个加工点有200多个工人呢。”加工厂负责人贾维侠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在清水湾安置小区旁建厂,就是考虑到小区有低收入搬迁户,而加工点正好能提供就业岗位,“一天做不满50元的给50元,做到50元以上的按件算钱,最低月收入有1500元,最高能拿到4000多元。”
挪出“穷窝”,住进新房,昔日遥不可及的“小康梦”,如今正在变成现实。“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回应了偏远山村村民的期盼,承载着幸福生活的期许,释放出的,是脱贫攻坚的“改天换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