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旧西关以及十三行十八甫的历史

?

全文共5614个字 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集思医案》

作者

易巨荪

原名庆堂

号巨荪

清末岭南伤寒四大金刚之一

其余三人为陈伯坛、黎庇留、谭星缘

出生于1913年

广东鹤山县人

鹤山县

现在是江门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于清雍正十年(1732)建县

因市内有山形似仙鹤而得名

虽然出生在鹤山

但是清末的时候先生在广州西关小半甫开业行医

既然说到这里

那就来聊聊医案里出现的一些广州地名

首先是先生行医的地方

西关

是广州荔湾区的旧称

现在是荔湾区内的大部分地域

西关名字的由来

是因为其在当时是广州城西面的地区

现在的西关

北接龙津路

南濒珠江

东至人民路

西至荔枝湾

西关又分上西关和下西关

上西关地势较高

下西关地势较低

明清时是南海县甚至整个广东省的贸易中心

那南海县是什么地方呢

古时候广州城分南海和番禺两个县管辖

在《集思医案》第三十一案中

有如下文字

“南海洲村李乡泉”

此处即现今佛山市南海区洲村

西关就位于上图中的紫色区域

从这个图我们也可以瞥见

旧时西关在未繁荣之前

算得上是一个城乡结合部

那个时候

西郊的荔枝湾和泮塘一片水乡泽国

那里大多数都是在池塘泽泮栽种莲藕与香菱的乡民

后来西关的崛起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西关南面的白鹅潭

虽然名字后面有一个“潭”字

但它并不是我们想象里的那种类圆形的湖泊

而是环绕广州荔湾区沙面岛的珠江河面

是珠江三段河道的交汇之处

这里也是珠江内河最宽的地方

所以自从广州有城以来

白鹅潭就是一处水陆交通的要地

虽然明朝有海禁

清朝有闭国锁国

但是都禁不住沿海人民与海外接触

而西关

就担任起了一个实行交易的重要口岸的角色

再后来

清政府迫于当时紧张的政治形势

不得不同意与洋人进行交易

但是为了勉强维持清政府最后一点“尊严”

生意不允许在城内进行

于是洋人便在白鹅潭的岸边建起商馆以及码头

这在以前被我们称为“夷馆”

第一次看到“夷馆”这两个字的时候

就觉得很有意思

我第一时间联想到的

是“蛮夷”这个词

它在古代泛指华夏以外的其他民族

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

如果说这个夷馆的夷取的是东夷的意思

在考古上

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泰沂山区

(今山东省中南部)

“夷”字在古山东话中音同“人”

后来也有指汉族以外的各族的意思

也包括国外的民族

说来好像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我还是有一些大胆的猜测

这个夷

其实蕴含着与蛮夷的夷字相同的对外来侵略者的

不满以及愤怒

但迫于形势只能含蓄表达

于是我去查了一下文献

发现这个词在古籍里出现最早的应该是在

清代龚自珍所写《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中

“宜勒限使夷人徙澳门

不许留一夷

留夷馆一所

为互市之栖止”

看见是龚自珍写的

我心里的想法就又肯定了一些

因为他有一首诗我们从小应该都背过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是一个非常有国家正义感的人

所以“夷馆”一词

不知是否另有它意

洋人所建被称之为夷馆

而我国的商人所建

则被称之为“商行”

这就是后来所讲的“十三行”的来历

十三行在当时广州作为唯一的通商口岸

也造就了西关的繁荣

在讲十三行之前

我想先讲一下十八甫(粤音:pou2)

为什么要先讲十八甫呢

因为按照年代来讲

十八甫要比十三行早得多

十八甫是西关最早的商业区

从明朝就发展起来

因为沿西濠西岸及下西关涌(大观河)两岸

有十八条商业繁盛的街圩

所以名为十八甫

这里可能就会有小伙伴有疑问

大观河是哪里?现在在广州城还存在吗?

很遗憾的是

因为要修城

所以大观河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但是我翻阅资料找到了它旧时的走向

“大观河故道起点在今大德路与人民中路交界以南

一路向西

至光雅里转南

到今十八甫路至和平路口

再折西而行

至今丛桂路北转直上

汇入珠江”

看着这段文字

我一个非本地人大脑一片空白

于是我打开百度地图试图去寻找它以前的路线

经过激烈的探索

图中的黑色线条

就是我按图索骥所得的大观河的大致路线

但是最后“至今丛桂路北转直上汇入珠江”

这一句话里所说的北转

我琢磨了半天还是觉得不太对劲

所以最后汇入珠江之流就没有画出来

确实看着现在的城区地图

去想像以前河涌的流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不过转念一想

西关大开发是从清代中期才开始的

而在这之前

西关总体还是保持着“莲塘处处”的田园风光

所以如若现在从越秀山登高望远

不知可否将大观河之流向收入眼底

明明在讲十八甫

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大的功夫来讲大观河呢

因为西关的热闹繁华

正是从大观河两岸开始的

关于十八甫名字的由来

就有很多种说法

有人认为甫是指村庄

因为现存地名中甫字与布、埔、圃、浦等字

都是古代越语中“村”的译音

就像现在广州的黄埔、东圃

其实都是村庄的意思

另一中说法是甫其实是铺

也就是店铺的意思

因为在明代史料中

广州的甫均写作铺

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甫是指埠

就是埠头(码头)的意思

因为西关带甫字号地名

是从从第二甫开始的

有从第二甫到第十八甫

但没有第一甫

只有第一津

而津是指渡口

有渡口则必有埠头

在《集思医案》中

第九案提到一患者邻居所居住之处为龙津桥

现在的荔湾区

依然有着龙津路(以前的第五甫的位置)

但是这个龙津路的津和上面说到的第一津的津

意义完全不同

上面的津是指渡口的意思

而龙津则是指龙的涎沫

因为传说是龙的口水落在了这个地方

所以则被称为龙津

可是为什么只有第一津而没有第一甫呢

广州人民说起第一津

便会说

第一津——冇甫(谱)(没谱)

广州也有一句俗语

“人好你话好

唔识花共草

行到第一津

完全冇晒甫(谱)”

这句俗语是说人云亦云的意思

但是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

第一津原本也是叫第一甫

因为其是明代城西护城河的第一个埠头

所以以前人们称之为“通津”

也就被叫做第一津

这个名称也就一直沿用至今

而从第一甫到第十八甫

因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拆城修路

所以很多原本存在的地名都消失了

现存十八甫的街道名称还有

十甫路、十一甫路、十三甫路、十五甫正街、十六甫大街、十八甫路等

而像第二甫到第八甫

就变成了现在的光复中路

到这里很多细心的同学肯定就发现了

从第一津到第十八甫

如果一分为二的话

刚好是上九甫和下九甫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广州著名的上下九步行街了

它位于现在的上九路、下九路和第十甫路之间

根据上下九商业步行街上的导游图

我在百度地图上大致定出了它的位置

而下面这张图

是《南方日报》曾经发表的一张比较简化清晰的图片

上下九步行街就位于下方的那条路之间

而前面说到的将十八甫一分为二

变成上九甫和下九甫的说法

其实并不准确

因为不管是上九甫还是下九甫

并不是九个甫的合称

因为从上面的图也可以发现

这其实是两条马路

在以前的历史地图中其实是标注的上九甫和下九甫

但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城市开发热里

因为修建了马路

所以才改称为上九路与下九路

其实早在公元6世纪的时候

上下九一带就形成了商业聚集地

而到了明朝

随着大观河的开凿

才让下九路发展成为城西主要的商业街圩

我们刚刚所粗略绘制的大观河的流向图

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参考的作用

我们把这张图稍微放大一点

就可以看到大观河流域下的上下九步行街的字眼

这也就是促进下九路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后才又下九甫真正发展到了后来的十九个甫

(十九甫为十八甫+十九甫短街)

讲到这里我再帮大家捋一捋

现在的上下九步行街是在

第十甫路、上九路、下九路三条路之间的

一段商业街

先有上九路下九路

再到了明清时期才发展为现在所讲的十八甫

而至于为什么只扩展到十八个甫

我在史料文献上也没有能够找到答案

这种东西

大概只能用情怀来回答

说完了十八甫

现在就要说说十三行了

在《集思医案》第二十七案中

有如下文字

“十六甫欧宅,有一妾,患心痛”

说到十六甫

那也是一个平静而不平凡的地方

从繁华的第十甫路绕进第十六甫

全然是一派清幽之象

民国时期

因为西关的繁荣

十六甫也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名流的聚居地

谱出“沧海一声笑”的香港音乐才子黄霑

和上世纪赫赫有名的澳门赌王傅老榕

都曾在此为邻

这里很多西洋风格的别墅虽然现在无人居住

但是依然可以见到当时的繁华

为什么说这些呢

因为上面提到的一句话中的“欧宅”一词

究竟是欧式风格的宅子还是欧姓主人的宅子

在这里也许更为可能是前者了

而且传统的封建社会只有士大夫阶级才可蓄奴养仆

但很多西关商人致富之后

突破封建传统的制约

大量蓄养婢奴

那上面的“有一妾,患心痛”也就有合理的解释了

现在我们从欧式住宅过渡到“外洋行”

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十三行”

而封面的这张图片

就是当年码头商船交易的盛况

什么是十三行

十三行就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

也就是说

国外的地区想要与中国产生贸易

就必须要经过十三行这个机构

再讲得细一点

明清时期的广东商人可分为

牙商、盐商、铁商、米商、糖商等商人

比如说盐商就是卖盐的

糖商就是卖糖的

可牙商绝不是卖牙的

牙商本来的意思

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

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

有点类似于现在所讲的“中介”

而到了明清时期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牙商的数量也大大增加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

被称之为“牙行”

而广东十三行

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

关于“十三行”这个名字的由来是这样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时候

粤海关官府招募了十三家比较有实力的商行

让他们来代理海外贸易业务

于是此后便有了十三行的称谓

虽然后来商行个数变动不定

少的时候四家

多的时候则有二十多家

但 “十三行”始终是这个商人团队约定俗成的称谓

在1757年的时候

乾隆皇帝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个海关

而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惟一合法的外贸特区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

直至鸦片战争为止

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整整85年

“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

这是清朝天子眼中的广州十三行

其实如果要我说

清朝天子眼中真正的十三行

应该是

“私人钱库”

这也就是为什么十三行在当时被称作

“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原因

我开始以为

乾隆皇帝之所以要实行“一口通商”的政策

是因为当时粤海关上交国家的关税最多

所以才要让所有的贸易都只能经过粤海关

但是事实并不全是这样的

而是因为在当时

英国商人多次违反清政府禁例

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觉

认为会对其统治不利

毕竟有西洋文化的传入

而且还有海防上的威胁

于是乾隆首先是加重了宁波浙海关的关税

可是就算是这样英国商船还是来往不断

而当时宁波又是海防要地

所以乾隆才不得不采取了“一口通商”的国策

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

才被西方列强的炮火硬生生地轰成了五口通商

而在1856年

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广州十三行从此消失于商业舞台

它在经营对外贸易上独领风骚的辉煌也成为了历史

自此

西关的衰落似乎也就变成了注定的事

其实到了民国

广州的工商业仍以西关为主要阵地

但是民国以后的军政府如走马灯一样

变换得十分频繁

而西关的商人

当然不会一直忍受这些走马灯政府的敲诈

于是和当时沙面殖民地的英国人联络

学习当时香港业界的做法

成立了武装组织

称作“商团”

广州的商会有了武装组织

便处处不卖军政府的账

有的时候甚至强过政府

这就导致了政府没有军饷

当时孙中山在广东当大总统时

商团甚至还和孙中山作对过

不过因为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数广东人的拥护

于是他联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团的叛乱

叛乱一平定

商人则没有了立足之地

于是很多都逃亡到了香港或者是海外

至此之后

西关乃至广州的经济便到了一个衰落的阶段

到这里

对于西关以及十八甫还有十三行的历史

也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至于开头所提到的易巨荪老先生开业行医的“小半甫”

至此也没有找寻到一个合适的答案

笔者猜想是否有可能是某一甫的一小部分区域之称?

在最后

想和大家聊一聊

《集思医案》中所记载的

与甲午海战同年的

也就是1894年所发生的“省港鼠疫”

书中对于此次疫情这样描述

“甲午岁

吾粤疫症流行

始于老城

以次传染

渐至西关

复至海边而止

起于二月

终于六月

凡疫疾初到

先死鼠

······

后及人

有一家而死数人者

有全家覆绝者

死人十万有奇”

广东发生鼠疫之后

由于官方防疫的无效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

从而导致鼠疫的迅速扩散

而由于广东与香港毗邻

这就导致大量移民很快涌入香港

使这种鼠疫很快就传到香港

文献上说

《申报》的报道首次详细描述了该次鼠疫的症状

“当疫症初起时

身上生一恶核

大如青梅

小如绿豆

痛彻于心

顷刻间神志不清

不省人事”

《集思医案》关于鼠疫症状的描述

总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以下部分不感兴趣者可自行略过)

1.疫症初起,恶寒发热,呕逆眩晕

2.或目赤或红或黑,或吐虫或吐血

3.而发核与发热者有先后,也有始终不发核者,核之位置不定

书中对于发核与发热先后次序对于病情发展的影响

亦有详细描述

其详细程度比《申报》中所描述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后易老与黎庇留及谭星缘老先生再三商议后

以升麻鳖甲散加减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论曰

“疫者,天地恶历之气也

人感毒气或从口鼻入,或从皮毛入

其未入脏与腑之时

必在皮肤肌腠经络胸膈之间

亦当使之由外而出

故升麻一味为此病要药”

方中加减又依照此论

“复读《千金方》

有岭南恶核

朝发暮死

病症与近患疫症无殊

其方有五香散

亦以仲师升麻鳖甲为主

而以香药佐之”

(方后据症状加减枳实芍药桔梗紫草忍冬藤蒺藜钩藤等通经活络凉血之品)

欲知更详细之法

可细读

《集思医案》及《黎庇留医案》

(《黎庇留医案》以萧熙评述为佳)

但鼠疫的确是一种烈性传染病

也有很多医生因为治疗之时自我保护不当而受到感染

此鼠疫在香港迁延十余年

其防治与应对之法

亦值得现今学习

写在最后

本来这篇推文

想和往常一样作为一篇读后笔记

但是后来因为师兄在荔湾出诊

跟诊之时也被师兄带着在荔湾玩玩吃吃

所以对于荔湾这个充满古韵的老城区

我一直都充满了兴趣

加上之前和同学(老广)去过一趟西关

便被那里深深吸引

于是这一次看到书里诸如“龙津”“西关”这些词汇的时候

便激发起了对于这些地名探索欲

也便有了这篇推文的诞生

从医案里瞥见文化的一隅

也确是一件极有意思的事情

由于本人能力涉猎有限

若有不足及疏漏之处

还望同道留言指正

感激不尽

主要参考文献:

[1]粤东患疫续记[N ]. 申报 ,1894 - 05 - 25.

[2]广州疫耗[N ]. 申报 ,1894 - 07 - 04.

[3]林忠佳. 海丰人文资料 ———广东地区历年灾荒资料 [ Z].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128

[4]杨宏烈 ,《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文商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白超,《广州历史地理拾零》,广东人民出版社

[6]潘安,郭惠华,许滢,孙永生,《羊城春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黄国声,《羊城谈旧录》,广东人民出版社

断桥铝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

铝合金门窗品牌

上一篇: 关于敦促林燕华等团伙成员投案自首的通告
下一篇: 关于李增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集团在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通告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