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铝合金门窗

文章目录:

1、卫星视角看中国|循着总书记关切,领略大美西部2、坐着高铁看贵州|乌蒙深处高铁来 黔西大地展新颜3、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15年,初心的坚守与力量

卫星视角看中国|循着总书记关切,领略大美西部

锦绣西部,山川如画。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在西部省份考察调研时,始终强调生态保护,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以贯之。

这些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我们从西部12个省区市各选取一个地方,循着总书记的关切,从空中俯瞰,领略西部广袤土地上的雄浑多姿。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重庆时指出,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

【总书记说】

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新聚焦】

瞿塘峡被称为“长江三峡第一峡”,以雄奇、险峻著称。近年来,当地持续深入加强岸线保护,努力呵护一江碧水,推动瞿塘峡水清岸美,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宜宾考察,在三江口眺望长江、金沙江、岷江三江交汇处,听取当地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实施长江水域禁捕退捕等情况介绍。

【总书记说】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

【新聚焦】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近年来告别“化工围江、污染绕城”的困境,持续改善岸线生态环境,重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秀丽景色。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的乌江六冲河段,远眺乌江山水,听取乌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保护、实施禁渔禁捕等情况汇报。总书记来到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

【总书记说】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新聚焦】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曾因粗放发展、两岸污水处理滞后,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省“铁腕”治污,乌江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听取云南省和昆明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总体情况汇报,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习近平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

【总书记说】

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新聚焦】

滇池,被誉为“高原明珠”,曾经一度污染严重。近年来,当地实施生态修复,在滇池“绿色之肾”湖滨生态带的守护下,湖清岸绿的美好图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尼洋河大桥,远眺水波荡漾、草木葱茏的雅尼湿地,听取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情况。

【总书记说】

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重要江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新聚焦】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近年来,当地实施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开展了湿地公园管理站、生态监测系统、景观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维护了湿地生态健康。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来到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远眺秦岭牛背梁主峰,听取陕西省吸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教训、抓好生态保护等工作汇报。

【总书记说】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聚焦】

秦岭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近年来,陕西持续推进秦岭生态修复和保护,自然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生态休闲游等绿色产业不断发展,使秦岭形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丹马场,察看草场和马群放养情况,听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情况汇报。

【总书记说】

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国家生态安全、对推动甘肃和河西走廊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新聚焦】

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位于祁连山北麓的山丹马场,地域广阔、水草丰美。随着祁连山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山丹马场开始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秀美风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听取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介绍。随后,沿木栈道步行察看。

【总书记说】

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

【新聚焦】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被誉为“高原蓝宝石”。经过多年持续保护,如今青海湖畔再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美景。广阔无垠的湖面与远方的雪山相接,融入天际,成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市西夏区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远眺巍巍贺兰山,听取贺兰山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情况汇报。

【总书记说】

要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

【新聚焦】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2017年,宁夏正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经过一系列保护修复工作,贺兰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

2022年7月,在新疆吐鲁番市葡萄沟,习近平总书记察看吐鲁番特色水果展示,了解当地发展葡萄特色产业、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等情况。

【总书记说】

吐鲁番美丽富饶、瓜果飘香,这是大自然的馈赠。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富民产业。

【新聚焦】

吐鲁番市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称为“葡萄之乡”。近年来,当地融合发展葡萄酒庄游、乡村风情游、夜品葡萄沟等特色文旅品牌,葡萄产业已成为吐鲁番的“金色名片”。

2023年6月,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的乌梁素海,了解当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等情况,察看乌梁素海自然风貌和周边生态环境。

【总书记说】

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新聚焦】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享有“塞外明珠”的美誉。近年来,当地不断加强综合治理力度,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在乌梁素海湿地栖息的鸟类种类不断增加。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听取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并乘船考察漓江阳朔段。

【总书记说】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上下同心、齐抓共管,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新聚焦】

桂林漓江风光秀美,有着“山水甲天下”的美誉。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漓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策划:张宋红

统筹:马丽娟 唐紫宸 王浩程

设计:赵丹阳

遥感数据与技术支持:曾迎迎 乔柯 郭超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

新华社宁夏分社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合出品

坐着高铁看贵州|乌蒙深处高铁来 黔西大地展新颜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黔西县,隶属于贵州省毕节市,是毕节市的东大门。

国庆前夕,记者探访了黔西县绿化乡大海子村。乘动车经成贵高铁至黔西站,再换乘汽车前往大海子村,沿贵黔高速行驶14公里,十几分钟后便到达了目的地。

踏进村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淡水湖,这就是黔西县第一大天然湖泊——大海子,大海子村也由此得名。村子周边山峦翠绿,片片绿色背后显露出浓浓的生机和希望。

“开荒开到山尖尖,种地种到山边边,石旮旯里刨苞谷,哄饱肚皮也难说。”这曾经是黔西县绿化乡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高速公路、高铁的开通,加上当地党委、政府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基础设施、实施农村产业革命,昔日的遍地石漠山,早已变成漫山致富林。

“交通线”连上“风景线”

“收稻谷时一定要保持田地干净整洁。”在大海子村的田坎上,才忙完脆红李采摘季没多久的村长张灿正忙着查看环境卫生,不时捡拾起地里的杂物。他皮肤黝黑,身材瘦小,却透着十足的干劲。

“今年大海子村主要种植高粱与水稻,总收入已达到114余万元,这几天正是收割高粱与水稻最忙碌的时候。”讲起今年的收成,张灿笑得格外灿烂。他告诉记者,大海子村现在是集田园风光、民族风情和生态文化于一体的观光景点,被列为黔西县水西柯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区,并在2019年荣获“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称号。

以往,大海子村只是个“藏”在深山的贫困山村。

张灿在1995年被村民选为村长,一路看着大海子村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而“长大”。

“在上世纪80年代,村里有人生病,只能用马车拉到县城的医院去看病,要颠簸两个小时才能到。”张灿说,那时,村子里基本都是土房,村民去县城赶场,来回要步行六个多小时。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村里开始有人买了拖拉机,到县城需要40分钟,有的村民还骑着“洋马儿”(单车)去县城,路上也要花一两个小时。

2000年以后,大海子村的交通越来越方便,小轿车、摩托车、中巴车都有了,跑一趟县城只需要半个小时。2016年,随着贵黔高速的开通,开车去县城只需要十几分钟。到了去年,成贵高铁黔西站投用后,大海子村更与远方的世界连上了线。

“这是我第二次来大海子村了,这里是我见过的最美村庄。”来自成都的殷俊与大海子村有着不小的缘分。2017年4月中旬,殷俊到黔西出差,在行至贵黔高速大海子站路段时,被这里金黄花海与碧绿湖泊互相映衬的景色所吸引,停下车拍摄了许多照片。

“家里的人看了照片,都吵着一定要来这里看一看,随手拍下的景色就这样成了一家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但是由于路程较远,这件事就一直搁置。后来成贵高铁开通运行后,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这里,于是在休息日带家人从成都南站乘动车,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到达黔西站,再从县城的公交车站坐上直达大海子村的公交车,一会儿就到达了。”在殷俊看来,这样原生态的美丽乡村在现在已经很难寻觅。他说,明年他不仅要带家人,还要带更多的同事朋友一起来大海子村踏春赏花摘果子。

今年8月,绿化乡举办了脆红李采摘节,大海子村种植的1300余亩富硒脆红李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张灿说,脆红李种植已经成为乡里产业发展的支柱,富硒脆红李成了当地农产品主打品牌。

果林不仅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收益,更带来了人气。张灿说,今年4月份,村里的李花、油菜花遍山开放,吸引了不少路过的司乘人员停车游玩,后来还有人专门驱车来拍照打卡。以后,村里还将准备举办李花节、油菜花节,让更多游客来欣赏美景。

绿色生态绘就小康底色

在大海子村,除了汉族外,还居住着白族、彝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群众,且都保留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绿化乡党委书记廖毅说,为了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绿化乡着力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在2012年新建改造了477户“黔西北民居”,修建了1200平方米的同心广场,以及环湖民族文化观光长廊、凉亭等,人居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山水风光越发秀美,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大海子湖不仅是观光旅游的好去处,还是整个绿化乡群众及毗邻乡镇部分居民的饮用水源。”张灿说,前几年村里曾兴办了五六家农家乐,但即使村民们很细心地进行管理,还是难以避免污染水源,于是便关门了。

因此,村里还拟订了一份“环境卫生保护村规民约”,安排20名村里的贫困群众组建大海子村保洁队与护林队,专门负责全村公路的清洁与山林水源的维护,每人每月有800元至1200元的收入。

“现在,村里人人都是保洁员,我们一得闲都要去大海子周边逛一逛,帮着捡捡垃圾、清理环境。”对张灿与当地村民而言,大海子不仅仅是生命的源泉,更是家乡最骄傲的“生态名片”,长期以来,自发守护湖泊和周边环境已成为大家的习惯了。从2005年开始,张灿每个月要巡湖五六次,走一圈下来要花四个多小时。

今年,大海子周边安装了4000米的防护网,还建设了260个四格净化池,供周边村民排放污水,防止污染水源。

家门口的“水缸”得到了有效保护,全村又要着手发展生态产业了。张灿说,今年开始,村里牵线龙头公司在海子周边种植茶叶、茭白等对水资源无污染的绿色生态产物,目前已经种植茶叶300亩,预计年底提升到500亩以上。村里还打算打造农旅观光园,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高铁的开通,为黔西旅游业带来良机,但我们会守住‘生态’底线,在充分保护好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旅游项目。”黔西县旅发中心负责人表示,成贵高铁的开通,不仅方便了川黔两地的交流,更为黔西县发展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年来,黔西县着力打造大海子村、柳岸水乡、丘林村等一批绿色生态乡村旅游精品景点,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绿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既美了乡村,又富了农家。据统计,2019年,黔西县累计接待游客1364.12万人次,增幅达37.50%;实现旅游收入123.05亿元,增幅达35.8%。

产业调整引领村民增收

9月28日,天空透出一丝阳光,眼看田里的韭菜葱葱郁郁,41岁的大海子村村民文志强赶紧和妻子一起下田采收。目前,他家种植有5亩韭菜。从春到秋,约15天左右就可以收割一次。文志强算了笔账,他家一年凭借种植韭菜,可以收入13000元左右。

在文志强收韭菜期间,记者听到了他家稻田里不时发出“扑通”声,原来,这是稻田鱼在“伸懒腰”。去年春天,村委会工作人员在文志强家2亩稻田里投放了347斤鱼苗。鱼儿在生长过程中,既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其排泄物又可增加土地肥力,促进稻谷生长,此外,鱼儿还能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一般可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

每天早上,文志强起床都要到稻田里看看,听听鱼儿们奏响的“田间交响乐”。他说,现在稻田鱼平均每条重一斤左右,等天气放晴,他就去收水稻、捉稻田鱼。“等它们长几天,有的可以长到两斤多。”

文志强说,从高铁开通以来,有很多外地人会到县城赶集,他们喜欢买腌制好的稻田鱼。所以,文志强准备今年好好加工自家的稻田鱼,搭乘去年开通的公交车上县城寻个好买家,卖个好价钱。“听说稻田鱼可以卖到20元一斤,我相信借助稻田鱼,我家今年的收入肯定翻番。”说到这里,他露出了朴实的笑容。

同样开心的,还有村民谭旭东,一周以前,他家7亩地里的高粱丰收,采割的鲜穗按照每斤1.35元卖给了马坎村黔西县醇粮源红高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一下能赚10000余元。

在这个合作社的库房内,近万个50斤装的编织袋被整齐堆放着,这些高粱都已过筛、烘干,适宜用来制酒。

“我们主要是出售烘干的精制高粱,每斤价格为3元。”该合作社负责人说,借助高铁和高速公路形成的便利交通条件,这些高粱已销往贵州仁怀和四川等地。2020年来,该合作社在马坎村设厂,带动附近约60名村民就业,每人月收入至少3000元,干得多的一个月能拿近万元。

绿化乡政府项目负责人陈奔说,近年来,随着贵黔高速和成贵高铁的开通,还引来一些果酒厂在乡里设立生产基地。

为实现大海子村以及周边村落的产业调整,目前绿化乡因地制宜,规划在5年内将全乡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打造“花海果香田园综合体建设区”“黔西现代化产业园建设区”“山水田园运动小镇建设区”,发展产业项目,让农民“变股东、变老板、变工人”。同时,以良好的生态性、观光性、娱乐性吸引各方游客,进一步带动全乡群众增收。

来源丨贵阳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贵阳发布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15年,初心的坚守与力量

来源:中国社会报

仲福文

2019年4月24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戚学森到湖北省鹤峰县高原小学探访该校免费午餐项目执行情况。 2005-2020,时光的年轮转了15圈。上善若水,大爱无疆。伴随着中国慈善事业奋进的路途,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福基会)迎来了15岁生日。

15年,福基会坚持稳步前行。累计34亿元公益筹款,承载着无数爱心人士的嘱托与信任。

15年,福基会一直坚守善心。扶危济困、助学兴教、脱贫攻坚、救灾救援,善行 “风向标”始终指向困难群体。

15年,福基会始终彰显力量。以实干精神践行公益使命,以开放胸怀助力行业生态,行动“指南针”一直与时代同步。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颐养幸福计划针对疫情重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群体的紧急需求和困境状况,通过生活及防疫物资援助、护理及医务人员意外保险等形式,支持养老机构正常运营,保障老年人安全健康。

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茁壮成长,福基会坚持“立足民间、携手伙伴”的理念,将你、我和那些迫切需要帮助、身处困境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全国性专业慈善平台。困难群众可求助、社会大众能参与、企业实现社会责任、小微慈善组织共谋发展,涓涓细流的善心小溪正在汇聚成慈善为民的大江大河。

值福基会成立15周年之际,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社会组织执法监督局)、养老服务司、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等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行业伙伴,以不同形式对福基会工作表示肯定,并期待福基会再接再厉,为社会福利事业作出更大成绩。

一个“心里装着困难群众”的平台

烧烫伤关爱公益基金通过集科普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的安全课堂,让孩子们尤其是留守儿童认知烧烫伤的风险与自救互救知识。

曾经,贵州省黔西县沙坝小学的小雨(化名),每天要背上柴米,步行数公里去上学。中午,她和同学一起做一顿夹生米饭配咸菜,就是孩子们简陋的午餐。

10多年前,很多边远山区的学童像小雨一样面临着就餐困难。2011年,福基会免费午餐基金成立。9年间,33万名孩子吃上了热腾腾的免费午餐。

缘起于困境群体的需求,又不仅限于此。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提质升级,从救助困境群众发展为普惠性惠民工程。福基会天然有着“民生为本”的血脉,69支专项基金、20个公益项目从不同角度关注着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919大病救助工程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为大病困境群体提供有效的救助;暖心工程搭建专业社区养老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服务;灯塔行动关注机构留守儿童,推动基层儿童福利体系建设;梧桐成长计划致力于通过培育、孵化小微社会组织,为属地困境群体提供关怀服务……

正如福基会理事长戚学森所说:“慈善组织的职责和使命是为人民服务。慈善组织从业者心里要装着困难群众,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尽心尽力,为他们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奔走操劳。”

一座“透明的公益桥梁”

助离散亲人团聚,缘梦基金通过与公安部、民政部等部门深度合作,在打拐寻人帮扶、安全理念宣传上进行积极的探索。

公信力是慈善组织的生命线。

2016年9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后的第二天,福基会成为民政部认定的第一批慈善组织,登上了慈善事业依法治理时代的第一班车。

制度建设与人才培养,保障着福基会坚守公益初心,在慈善领域行稳致远。多年来,福基会不断加强内部治理,完善财务规章,规范专项基金管理和考核;通过修订章程、培训员工,加大了党管基金会的力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及时、透明、公开的信息披露,更是早已成为福基会工作的常态。这也使得福基会多年成为基金会中心网“中基透明指数FTI”发布的满分基金会。

一头连着捐赠方,一头连着受益人,福基会让自己成为一座“透明的公益桥梁”的努力从未止步。

一场“精耕细作”的扶贫战

作为品牌项目,暖心工程受到福基会历届领导的高度重视,旨在满足老年人“不出社区、不离家门、不换环境”就能享受高质量养老生活品质的需求。

运用“互联网+”,结合贫困地区实际情况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是福基会主要的扶贫方式。目前,福基会70%以上的项目,在全国领域致力于脱贫攻坚。而自2016年起,福基会更是将江西省莲花县、遂川县作为投身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派15个专项基金和公益项目的30余人组成罗霄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小组,扎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善心汇聚在两地贫困群众身上。截至2019年年底,福基会累计在重点地区投入扶贫资金1.5亿多元,成为全国性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

在这其中,很多专项基金结合自身优势,贴合实地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扶贫帮扶工作。例如,芒果V基金以“文化搭台,产业唱戏”的方式,在江西省遂川县策划实施了“狗牯脑茶文化节”,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微孝暖夕基金引导农村留守妇女树立劳动意识,建立起手工绢花等多个“勤手”产业;免费午餐基金更专项开发了“一村一幼”中央厨房模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运作模式。

与时代同频 和群众同心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 刘光和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 戚学森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打开了当代中国慈善的新篇章。灾难面前,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共克时艰,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进入井喷期。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经过3年艰苦探索,在新的历史时刻站到了慈善事业的前列,担负起人道救助、造福大众的历史使命。

任何伟大的事业创业都是艰难的。成立之初,基金会没钱没资源,可谓一穷二白。经过调查研究、集体讨论,提出要立足民政、服务弱势、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向市场要资源,向社会找出路。基金会配合民政部的中心工作,在孤儿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人道救援、社区治理等方面推出了若干个拳头项目。从理事长到普通员工,大家都放下身段,走出去推广,请进来交流,硬是把牌子叫响了,把声誉竖起来了。当年募集善款额就超过了800万元,踢出了第一脚,打了个开门红。

2010—2019年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黄金1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慈善事业在党的领导、法律环境、政策指导、行业规范、民众参与、内部治理等方面进入快车道。得益于时代的发展,基金会也从创业期、快速发展期进入了规范发展期。一是党的建设明显增强。基金会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党支部,党员占员工总数的30%,坚强的战斗堡垒成为干部职工的主心骨。党的十九大以后,基金会又进一步把坚持党的领导写入章程,党支部升帐问事,参与重大决策;党员亮明身份,发挥表率作用。干部职工“四个意识”明显增强,“四个自信”牢固树立,“两个维护”的自觉性化为自觉行动。二是稳中求进,项目质量明显提升。随着慈善理念深入人心,人人慈善成为生活的要素,特别是网络捐赠的兴起,慈善变得便捷化、可视化。10年间,基金会培养了一大批优质项目,善款募集总额从年募集量不足1亿元跨上3亿元,再到近6亿元,年度公益支出也年年攀升,达到5亿元以上;运作透明度进入全国性基金会前10名行列。三是重视思想建设,一支爱民为民的慈善员工队伍茁壮成长。事业发展关键靠人,关键靠与党同心同德、和人民一心一意的员工队伍。基金会党支部十分重视从员工数量、素质结构、能力水平、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队伍建设。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建立业余党校和大讲堂,每周安排时间集中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职工头脑,指导实践。目前,基金会职工队伍上下同心,一心扑在脱贫攻坚、织牢兜底为民解困上,成为慈善事业的一支生力军。

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奋努力,永不停歇,在慈善为民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成绩。

铝合金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

上一篇: 兴义塑钢门窗加工厂
下一篇: 兴义门窗厂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