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尚建筑

文章目录:

1、什么是额济纳2、云南建筑大观:祠堂里的家风与乡愁3、“茶专家”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

什么是额济纳

2021年10月13日拍摄的额济纳旗胡杨林。本报记者刘磊摄

2019年10月1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城池。本报记者彭源摄

10月17日拍摄的居延海(无人机照片)。本报记者李志鹏摄

2021年10月中旬开始,很多人对一个原本陌生的地名有了更多的关注。在媒体上,在互联网上,在人们的茶余饭后,这个地方的热度绝对空前。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对西北大漠深处这个面积很大很大、人口很少很少(户籍人口三万余人)的地方,绝大多数人只是偶尔对着地图畅想一下。

这,就是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

什么是额济纳?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弱水在《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中,象征水势深广、一往情深,充满了诗情画意。而《水经注》中“弱水入流沙”,是指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它从祁连山发源,先向西北,再折向东北,奔流到大漠戈壁,形成的一大片绿洲,就是额济纳旗。

额济纳一词,源于西夏语“亦集乃”,意为黑水。从北京驾车沿京新高速一路向西,在内蒙古境内的最后一个“补给站”就是额济纳旗。地表黑灰的茫茫戈壁,望不到头的浩瀚沙漠,低低隆起的几处小山,并不是这里的全貌。在母亲河黑河滋养下,40余万亩胡杨林茁壮挺拔,40多平方公里戈壁湖泊居延海波光粼粼,各族群众安居乐业。

路边,不时有三五成群的骆驼,悠闲地踱着步。耳畔仿佛响起声声驼铃,似乎诉说着古丝绸之路上的沧桑记忆。从汉朝起,华夏儿女就在此屯垦驻军、起塞筑垒,创造了灿烂文明。后来,这里又是唐、西夏和元朝重镇。

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以南约150公里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神舟系列飞船发射的地方。看神舟飞天,赏金色胡杨,游戈壁绿洲,访居延古韵,近年来游人纷纷来此探妙寻幽,国庆期间更是经常爆满,游客往往多达一百多万。

眼下,当地因新冠疫情而按下“暂停键”。不过,悠久历史与独特景观依然令人神往。

古塞黄云共渺然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王维的《使至塞上》将读者带到西北边塞居延,感受其雄奇壮阔。

“居延”是匈奴语“祁连”的音转,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云“匈奴谓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居延海即“天池”。在这一天赐大湖的滋润下,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居延绿洲,即今天的额济纳绿洲。

穿过一片片随风摇曳的梭梭、红柳和胡杨林,记者来到戈壁大漠上耸立2000年左右的部分居延遗址。

额济纳旗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傅兴业说,居延遗址分布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境内,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由烽燧、障城等建筑设施组成,是汉代修筑的边塞军事防御设施。

地处西北边陲的居延地区,是蒙古高原通往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必经之道,也是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茫茫戈壁、通往漠北的重要通道。如果控制了这里,就扼住了自漠北向南转而至河西、西域之咽喉要冲。

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重创匈奴后,匈奴败退漠北。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王朝派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地区修筑亭鄣、长城、烽燧等军事防御设施,抵御匈奴入侵。

路博德同时修建了肩水都尉府、居延都尉府和遮虏障。秦汉时的都尉是仅次于将军的武官,都尉府直接的下属军事机构称候官。隶属于张掖郡的居延都尉府,在北部、西部、南部下设三大候官,分别为殄北、甲渠、卅井候官。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文平介绍,有的研究者认为居延都尉府之下还应有一个候官——居延候官。因为出土汉简简文中有“居延塞”“居延候官”“居延塞尉”的称谓。“塞尉”往往简称“尉”,也称“障尉”,是候官长吏之一。如果居延候官确实存在的话,其治所初步推断为红城。

记者在达来呼布镇以南20多公里处的戈壁滩上看到,红城遗址是一座方形城堡,南侧有门,城墙高大而厚实,且没有采用常见的夯土建造,而是用土坯砌筑。

考古资料显示,居延都尉府之下的三大候官治所所在障城主体均为边长约23.1米的方形障城,南侧附带较大坞院。红城虽不见坞院,但其主体障城边长亦约为23.1米,符合候官治所的规格。

汉代居延地区的兵马活动,不仅留下城址和烽燧遗址,更形成大量居延汉简。

达来呼布镇南24公里处的甲渠候官遗址,只残存风化的夯土堆和由三层土坯夹一层芨芨草筑成的城墙残垣,其轮廓依稀可辨。这个俗称为破城子的地方,曾出土大量居延汉简。

1930年四五月间到1931年初,中国和瑞典学者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瑞典学者弗克·贝格曼首先在居延长城烽燧遗址发掘出汉代木简,之后在甲渠候官的城堡遗址中发掘出汉简5200多枚。

城堡东侧有一间不足6平方米的小屋,贝格曼又在小屋遗址中发现成册的木简。专家们推测,此小屋很可能是当时的档案室。

1972年至1976年,中国考古队对甲渠候官遗址发掘时,共发现7000多枚汉简,《烽火品约》《甲渠候请罪》等一枚枚字迹清晰、坚固如新的汉简,仿佛让人穿越到“烽火高飞百尺台”的汉代。

考古队还重点对推测为档案室的小屋遗址进行挖掘,出土了从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到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的各种簿籍70余册,每个簿册以2道或3道绳索编缀,档案室内还发掘出各种简牍900余枚。

居延地区1930年以来的考古发掘,共发现汉简35500余枚,是我国发现简牍最多的地区之一。

傅兴业说,遗址内出土的居延汉简,是记录汉代边塞屯戍活动的文书档案,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地理、交通、法律、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居延遗址边塞军事防御设施及出土的汉简被誉为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知名度。

居延遗址边塞军事防御设施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东汉以后,它们逐步失去功能与作用,最终废弃。汉代的辉煌过去了,但只要有黑河水滔滔流过,居延的文明就不会消失。

繁华落尽掩浮尘

除了居延遗址,沐浴千百年风雨的唐代和西夏古城,也因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更替,而显得从容深邃。记者继续拂去历史尘埃,探寻它们的印迹。

在达来呼布镇东南约19公里处,是唐代的大同城遗址,城址在黑河故道右岸。记者在这里看到,这一回字形城址由内外两道城墙组成,夯土墙残存已不多,但城墙基础依然明晰。

此城前身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所筑的大同城旧址,因多圈马群、套捉坐骑而又名“马圈城”。此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曾侨置安北都护府,但不久后,安北都护府内移至西安城(今甘肃省民乐县西北)。后来在此设立屯戍的同城守捉,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改为宁寇军。

唐代的城址遗址仅此一处,因此考古学家推测,唐代居延屯田范围要比汉代缩小许多,这是居延屯田史上的衰落期。

然而这座城文化内涵非常丰富。王维、陈子昂等唐代诗人曾在此驻足。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王维在此写下脍炙人口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被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唐朝将安北都护府迁至大同城后,从军至大同城的诗人陈子昂上书谏言,阐述大同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写下《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居延海树闻莺同作》等诗篇。

徘徊在大同城外,脑中不禁闪现出“边地无芳树,莺声忽听新”的千古名句。

许多游人来额济纳旗,总会去游览古丝绸之路北线上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黑城遗址。它位于达来呼布镇南偏东方向约22公里处。黑城又称黑水城,是西夏在黑河下游设立的黑水镇燕军司。

1286年,元世祖在此设“亦集乃路总管府”,大规模扩建黑城,使这里成为中原到漠北的交通枢纽。相传马可波罗曾从这里经过。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朝征西将军冯胜攻打元军残余,筑起沙坝截断黑河上游的水源,断水攻破黑城后撤军而去,这座繁华一时的古城因黑河改道而废弃。

直到1886年,俄国探险家波塔宁发现已在黄沙中沉睡500多年的黑城遗址,黑城的宁静才开始被俄国、瑞典和日本等外国探险家打破。

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在这里挖掘大量文物,包括珍贵的汉文、夏文对照的《番汉合时掌中珠》及《音同》《文海》等古籍。

科兹洛夫对黑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挖掘,第一次在城内的街区和寺庙遗址上挖出十多箱绢质佛画、钱币等文物,以及书籍、信件、金属钱币、女性饰物、家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等。

第二次到黑城,他雇人打开一座覆钵式佛塔,里面秘藏着许多佛教塑像和成百上千的书籍、绘画、经卷等。他们随后挖掘30多座塔,出土2000多种抄本书籍、300多张佛画和大量木制、青铜镀金小佛像等。俄国著名汉学家伊凤阁在成堆的文献中发现了一册《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世界上仅存的西夏文、汉文的双解词典。

经历多次挖掘后的黑城伤痕累累。由于周边地区沙化严重,近年来流沙从东、西、北三面侵蚀黑城,许多遗址已埋于黄沙之下。考古专家们预测,至今城内还埋藏着丰富的西夏和宋、辽、金、元等朝代的珍贵文书。

“沙阔独行寻马迹,路迷遥指戍楼烟”,这座被流沙半掩的古城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如今万人空巷的景况随风而去,只留世人赞叹其雄浑与幽静。

大湖重生万物兴

淼淼居延海,萧萧芦荻林。从达来呼布镇驾车向北开行50多公里,就抵达黑河的尾闾湖——东居延海。

金秋时节,站在湖畔,只见成群的鸥鹭欢快飞翔,丛丛簇簇的芦苇随风摇曳,平静的湖面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剔透,好似一面镶嵌在茫茫戈壁上的明镜,在这片干旱荒凉的土地上,撑起生命的希望。

很多人难以想象,如今碧波荡漾、鸥鹭翔集的东居延海,20多年前曾彻底干涸,变成了“死亡之海”。西居延海更是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已干涸,几乎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居延海在汉代时被称为居延泽,魏晋时称为西海,唐代起称为居延海。居延海的湖面因黑河下游的改道而时有变动,清代以来又分成东部的苏泊淖尔和西部的嘎顺淖尔,人们习惯称为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

额济纳旗水务局局长齐金花说,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多、工农业发展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等原因,进入额济纳旗的黑河水量大幅减少,甚至经常断流,不少湖泊、泉眼和沼泽地随之逐渐消失。

据地质学家考证,历史上的居延海最大面积曾达2600多平方公里,至秦汉时期尚有720多平方公里。据1958年中科院考察队调查测算,西居延海有267平方公里的水域,东居延海水域面积也有35.5平方公里。然而仅仅过了3年,西居延海于1961年彻底干涸,东居延海也时断时续,于1992年干涸。

2000年初,记者在干涸的东居延海附近采访时看到,湖盆里堆积了一层厚厚的细沙和白花花的盐碱,还能看到鱼骨和动物的骨头。缺少了黑河的滋养,额济纳绿洲急剧萎缩,植被大面积退化,荒漠化加速蔓延,还经常刮起遮天蔽日的黄沙,成为北方沙尘暴重要策源地之一。

年逾古稀的萨仁格日勒生活在东居延海西侧的赛汉桃来苏木。她回忆说,儿时房前屋后都是高高的草甸,牛、羊走在其中都看不见身影,可后来黑河断流,居延海慢慢干了,地下水降了,草木缺了水,也都枯死了。

为遏制黑河下游生态系统整体恶化,2000年8月,国家决定实施黑河跨省分水,水利部随即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对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全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上游和中游“勒紧裤腰带”省下的水流到下游,恢复了额济纳旗生态,也使东居延海起死回生。2003年,消失11年的东居延海湖盆首次过水,并且蓄积起稳定的水面。2004年8月至今,东居延海已连续17年再未干涸,水域面积稳定在40平方公里左右。

额济纳旗胡杨林研究专家吕慧说,随着黑河有效补给,东居延海有了稳定水面,额济纳绿洲的地下水位升高了,胡杨林得到黑河水的浇灌,面积从2000年的39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4万多亩。东居延海附近出现的候鸟种群、数量逐年增加。

祖祖辈辈生活于居延海附近的苏泊淖尔苏木牧民青格勒说:“以前梭梭林、柽柳林下长的是碱草、骆驼刺等不好的草,浇上水后长起了甘草和沙拐枣等好草。”

当地还通过疏浚河道、科学导流等方式,让黑河水于2016年首次进入消失半个多世纪的西居延海。2018年9月,黑城遗址附近沉寂600多年古河道也进水了,灌溉和浸润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很多牧民兴奋地说,河道过水后,一些枯朽多年的小胡杨树居然发芽了。

千年胡杨守家园

在额济纳旗,入眼最多的是胡杨。戈壁深处的胡杨,身躯死死阻挡着风沙,保持着水土,守望着美好家园。居住在黑河两岸的人们常这样赞美胡杨: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

这不屈不挠的“胡杨精神”,被一个个扎根戈壁、种树战沙的英雄所诠释。

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北边缘,年近七旬的图布巴图与老伴手持铁锹、拎着水桶植树的身影格外显眼。他们脚下,一棵棵高矮大小不一的梭梭簇拥着围成1000多亩绿洲。一年当中,图布巴图有300多天在林子里与梭梭相伴。近20年来,他跟妻子把5万多棵梭梭植进荒凉的沙漠里,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保护着家乡的生态环境。

“我宁愿做挡风沙的梭梭,也不愿当好吃的老鼠。梭梭死了,横在地上也能挡住沙子。”图布巴图说。

已故退休干部苏和,曾放弃安逸舒适的城市生活,2004年起到无房、无水、无路、无电的沙漠中种树。2018年,他在治沙中腿部受伤,但依然坚守在治沙一线。扎根沙漠17年,植树造林6307亩。他种下的梭梭,在黑城遗址西侧上风口形成一条500米宽、3公里长的灌木林带,迎头砍断了扑向黑城的“沙魔”……

这坚韧不拔的“胡杨精神”,也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中闪耀着光芒。

达来呼布镇以南150公里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称东风航天城),书写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多个“第一”: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航天人巨大的付出,他们用汗水和心血,书写了中国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辉煌篇章。

东风航天城内一片密林之中有一座烈士陵园。长眠在此的600多位航天人,有的人为了巡道被沙暴掩埋在茫茫沙漠中;有的人为了攻克技术难关,年轻的生命早早凋零;有的人为了排除险情,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就像倒而不朽的胡杨,静静躺在这里,继续注视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守望一次又一次的发射任务。

在额济纳旗,就有着为了国家航天事业而让出故土、数度搬迁的居民,他们如同饱经飞沙走石和风霜雨雪的胡杨一般奉献与守望。

嘎拉朝鲁是巴彦陶来苏木乌苏荣贵嘎查的牧民。为支持东风航天城建设,他的父母在1958年举家搬迁。他曾听老人说起搬迁的情景:一家人收起毡房,赶着牛羊,骆驼上驮着三大箱家当,与其他牧民一起离开。人们走一阵回头看一阵,虽然舍不得,但没有人拒绝搬迁。

这其中不少人是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落后裔。

土尔扈特部落是我国蒙古族的一个古老部落。明朝末期,由于蒙古族各部之间征战不断,土尔扈特部被迫西迁,在伏尔加河流域一带游牧。清乾隆三十五年腊月(公元1771年初),身处异乡的土尔扈特部决意东归。首领渥巴锡率部众3万多户、约17万人开始了行程万余里回归祖国的伟大壮举。

一路上,他们穿越险峻山川、浩瀚沙漠,历经艰难困苦,经过半年,终于抵达伊犁河流域,回到祖国怀抱。

此后,土尔扈特部众主要生活在新疆、内蒙古、青海一带。他们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内勤耕牧,外御强敌,为开发和稳定我国西北边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他们与生活在额济纳旗的各民族兄弟姐妹,守望相助,团结奋进,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让锲而不舍的胡杨精神传承发扬。

10月27日夜间,一列从郑州始发的旅游专列,在额济纳旗滞留10天后,踏上返程之旅。随着首批586名滞留游客平安有序离开额济纳旗,当地正式开启了滞留游客转运工作。

截至25日15时,滞留在额济纳旗的游客有9412人。

疫情发生之后,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滞留的游客,都像梭梭造绿那样携起手来,守望相助;像胡杨挡沙那样顽强不屈,防控阻击疫魔。

“这趟旅行看到了不完整的风景,却收获了数不清的暖心感动。愿早日战胜疫情,明年继续未完的旅程。”上海游客徐女士在列车发车前对记者说。

战胜疫情之后,未来的额济纳一定会更美!(殷耀、于嘉、魏婧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云南建筑大观:祠堂里的家风与乡愁

云南建筑蔚然大观

类型众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风情

独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与众不同的建筑风格

祠堂

宗族的象征

记录着

家族的辉煌与传统

延续着

优秀家风的血脉

让我们一起看看云南的祠堂吧!

寸氏宗祠

寸氏宗祠坐落于腾冲市和顺镇,祠堂坐南朝北,占地1938平方米。大门造型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有一个三角顶。大门外有两层石月台,月台均修有石栏。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丈余,通衢外又有一个大月台。月台前有荷花池一塘,塘外为广袤农田。由乡前通衢拾级而上,至临门月台,从月台再拾级而上,进入宗祠,层层向上,更显宗祠的古朴典雅,庄严肃穆。据《腾冲寸氏宗谱》记载,寸姓,原籍南京,世居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寸家湾。和顺一世祖寸庆,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奉旨南征来滇,随大军至永昌(保山)、腾越(腾冲)守御千户所。

“不立祠以统之,则涣而未萃,不能别尊卑,分长幼,辨内外,定亲疏。”此即寸氏修建宗祠之宗旨。祠中悬挂着清代光绪乙未进士寸开泰手书的“寸氏家训”,寸氏家训共十六字:礼、义、廉、耻、忠、信、孝、悌、宽、和、谨、勤、慈、让、恭、俭。和顺寸氏宗祠自建造以来,一直行私塾、学堂之义,曾办有和顺明德女子学堂、和顺两等小学堂、女子师范学校、和顺中心小学等,2000年2月,和顺中心小学迁入新校,宗祠交办寸氏族人管理。

刘氏宗祠

刘氏宗祠坐落于腾冲市水碓与尹家坡之间,坐南向北,占地1947平方米。据刘启义《先后修理祠堂记》所述,早在清嘉庆年间,刘氏十三、十四代族人,在尹家坡下巷刘姓聚居地之下的公地建祠。咸丰三年(1853年),购得寸姓山田地基一块,即今祠堂地,依山临水,环境清幽。祠门高耸轩昂,遥对东北诸峰岭,1920年,扩建前厅,新修大门,增建月台,并立石斗标杆一对于月台左右,月台前新筑拱桥,桥下有池种荷。

清光绪年间,学人尹子章在刘氏宗祠设书塾教授乡中学子7年,名“芸香馆”。他在和顺还写下大量诗文,为《芸香馆诗文稿》。辛亥革命后,刘氏宗祠亦设小学分校。刘氏二代祖拜卜花和尹氏二代祖尹资,都是和顺先人最早出入缅甸的先驱。1949年前后,刘玉铉兄弟曾在此设织染厂,1972年后,曾为乡企业办开办卷烟厂、综合厂,刘氏家族为和顺的产业发展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坐落于腾冲市,坐南向北,占地约4000平方米。民国初年,由李氏十七代裔孙李曰垓首倡创修祠堂。地址定在现祠堂位置,以其地势高峻雄伟,依山傍水。祠堂坐西向东,依山势逐阶梯进为两进两院。拾阶而上,呈一平台,中分两路,左右台阶上,矗立着两座拱门,门头上各嵌有一块石刻,各书有“登龙”“望凤”,寓人才辈出之意。由北登石级,穿拱门,昂首仰望,一座堂皇雄伟的牌楼式大门耸立于天际,两边墙垣作“八”字形闪开,中间一组十七级侧扇形石阶,十分气派。中门头上悬有一块红底金字“李氏宗祠”匾额。中门两边挂有一副对联云:派衍阳温登,正昔日彩云南现;门迎高黎贡,看吾家紫气东来。此联为李曰垓题书,联意贴切,气势磅礴。

跨槛入门,是一大广场,当中也是一组整齐的石阶,两旁分植梧桐二株,枝繁叶茂。进入二门,耳目为之一新,呈现在眼帘的是一宽敞庭院,园林清幽,花木扶疏,两厢厅堂,窗明几净,为当年族人聚会议事,招待客人之处。背面为侧花园,壁间书画琳琅满目,园中竹梅疏影,碧草如茵,也是游息之好去处。环观庭园,正面殿前阶下为一月台,绕有石栏,正中石栏横板块上刻有“聿修厥德,勿忘尔祖”8个篆体大字,为李曰垓手笔。周围栏杆柱头上,均有精致雕刻的石花盆,植有花木,典雅美观,台下是一石拱,壁间伸出一石雕龙头,口吐清泉,流入月牙池中,喷珠泻玉,淙淙有声,大殿前檐高悬“道德开基”四字匾额。

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坐落于腾冲市和顺镇尹家巷前,占地1070平方米,祠基宏阔平旷,枕南朝北。南边高筑正厅享堂,正中立“明诰封武略将军尹氏始祖讳图功灵位”红底金字木牌,为道光十年(1830年)古物。旧时两侧尚有历代已逝祖宗牌位。正厅下为平坦大院,植古树二株。前厅之下,为荷塘,塘中筑高台,植紫薇四株,塘岸遍栽杨柳。池之东即是祠堂大门,悬道光十二年(1832年)尹祖澜书“尹氏祠堂”正楷金字红底巨匾,门前有石栏杆月台,并立石斗标杆一对。

倡建人尹直臣在《修建祠堂碑记》和《重修尹氏族谱?叙》中明确记载“余于嘉庆四年,即存此心,寄书缅甸,向族人士楷、士玢等公募银……买祠堂地基……乃于道光十年庚寅之岁,鸠工庀材,建立祠堂。”据《清实录?乾隆》所记,尹士楷为缅甸孟驳王通事,其弟士玢为缅甸阿瓦客长(华侨总会长),是旅缅之富室名望,因此有能力捐巨资,同时向缅甸族人劝捐,家乡族人亦乐捐,而建成祠堂。尹氏宗祠一直设书塾、学堂,书声琅琅,弦歌不辍,培植人才甚多。清道光、咸丰间,尹祖澜、董大纯设帐于此授徒;光绪间尹曰培继而开书馆;辛亥革命后设和顺中心小学分校。

张氏宗祠

张氏宗祠坐落于腾冲市和顺镇,光绪八年(1882年),由和顺张氏的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代裔孙始建大殿和东西厢楼及大门。面楼和正厅兴建于1930年春。其建构格局,整体为四合院型,坐南面北,前有花园,后有倒座,大门置于左边,坐西面东。大门外为一扇形月台,有石栏围护。祠中匾额现仅余匾12块,对联5副。大门匾额为光绪壬辰(1892年)仲春书“张氏宗祠”四字,其上方为“永振家声”四字。

大殿中堂门上方有匾“积厚流光”,两旁有长联,此匾及联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族人举人张成濂托西江阮振千撰书,大型隶书,并加行书跋语,至今已百年历史,为祠中珍贵文物。客厅两壁为张德洋1931年9月隶书刻《东铭》《西铭》。1905年,张德洋联合族人创设清河义学堂,每年都祭孔子。抗日战争结束后至1949年前夕,还作为乡中心小学的分校,1949年后,先做军粮站,后作粮管所。

钏氏宗祠

钏氏宗祠坐落于腾冲市和顺镇大庄村,为一正两厢一厨房的建筑。前为月台,后有操场。宗祠正殿内有匾联、武德将军牌位和仪仗物。院内栽有两棵桂花树,两棵紫薇花树,黄香木围满花园。月台上有李根源题书的两块石刻,一为“山水清音”,一为“金川月池”。临池一边建有石栏杆,三面以石凳围绕,引大盈江水注入,波光粼粼,与龟山并美,每当傍晚,男女老少休闲谈天,其乐无穷。

建祠后即于1929年一直办学,教师有外地请来的段定一、苏畔兴、李生训、段立邦等人,办多级复式。以后有钏相才、钏相忠、钏嘉英、钏相魁、钏相民等人士办双级复式,后又请钏相民、许洪川、杨发瑛、钏相伦等人士相继任教,办成初小,为和顺高谷分校,到1956年办成完全小学。

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位于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这里是永胜毛氏和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在澜沧卫屯垦、生活并留下后裔的地方,共有房屋13间,分正殿和南、北两个展厅。正殿坐西面东,屋架为穿斗式木架结构,进深三间,夯土墙,青筒板瓦屋面,16柱落地。南北厢房对称,均为18柱落地,通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夯土墙,青筒板瓦屋面,院内绿树成荫。重修的毛氏宗祠仿明清建筑,飞檐斜阁、雕梁画栋掩映在一片红墙绿瓦中,透露着古朴、庄严的气象。

正殿大门上匾是“敦本堂”,殿中屏匾“聪听彝训”。前大门门坊上为“毛氏宗祠”牌匾,遥望厘然,左右平列“钟灵毓秀”四大字。门联曰:“注经世业”“捧檄家声”,崇圣学,毛氏世家传承经典。毛氏家风以“聪听彝训”为核心,以《毛氏家戒十则》《毛氏家劝十则》《毛氏家训八条》《毛氏家族百字铭》为主要内容,突出了毛氏爱国、正义、廉洁、进取、诚信、孝道、勤俭、和睦的家族规范。

蒋氏宗祠

蒋氏宗祠位于保山市施甸县,据史料记载,契丹人南征,为戍边之需落籍云南,完成了长途大迁徙。如今,时光虽已流过七八百年,但施甸的契丹元素依然可见。在木瓜榔村的蒋氏宗祠,祠堂保持着圆拱尖顶造型,犹如古契丹人的“帽子”,其正门朝东,与辽代建筑面朝东向的风格相一致,保留着契丹族朝日的习俗。

走进祠堂,正房正中立有祖先牌位,旁边则悬挂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画像。祠堂的墙壁上则有一幅“青牛白马图”,而这是整个契丹族起源的传说:远古时契丹族的男女始祖分别骑白马、青牛沿浮土河、潢河而下,相遇于两河交汇的木叶山,在此结为夫妇。他们生了八个儿子,繁衍成为契丹八部落。时过境迁,这些先祖来自草原的后裔如今和谐地与本地少数民族生活在了一起。

武侯祠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诸葛武侯祠始建于唐朝,据《民国姚安志》记载: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追击反叛的夷帅孟获。到姚安后,屯兵烟萝山麓,演绎了斗智斗勇的“一擒一纵”故事。后来,诸葛亮革新农业,安抚少数民族,从此,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重修后的武侯祠,拥有3850平方米的大殿及厢房,殿内设有武侯祠铜像、浮雕、图片展厅、农耕文明实物展厅和书画展厅,提升改造四级公路4.9公里,铺筑石板路500米,重建观景台、仿古石垒等。

杨氏宗祠

杨氏宗祠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城平川镇,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建筑面积837平方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时任云南省宪兵司令的平川人杨如轩所建,海内外名流争为诗歌古文以纪盛者,凡一百二十八家。现存有祠堂、过厅、东、西厢房、百岁亭等建筑。宗祠内现存有民国时期当代要人和海内名流题刻八十余通,有蔡元培、袁嘉谷等民国时期当代要人和名流的题刻,是云南省现存民国时期要人和名流题刻最多,保存较为完好的近现代纪念建筑。

青瓦屋顶、青砖地板、青石台阶、白灰墙壁、雕花木门、梁柱斗拱、雕花镂空窗、“金包银”墀墙、水墨山水画、彩绘等等,全都保持特有的宗祠气质,精致、庄严、肃穆、协调,它们相互渗透、相互映照,浑然一体,繁复华丽,宛若天成,一同构成了杨氏宗祠的“大形”,气势非凡。

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始建于1925年,座南朝北,占地面积1240平方米,土木结构,青瓦三进四合院。祠门高大雄伟,牌坊式建筑,砖石结构,三开间,瓦顶、门框皆用砖石拱卷。走进祠堂,正对门修有一座小桥,小桥上象、狮子等动物形象被雕刻的惟妙惟肖。

它是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它的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它的雕饰与结构的简约、精当、色彩之协调,与整幢建筑作为一个宗祠的身份十分贴切,体现了宗祠建造者十分优秀的内在品质;它的建筑主题是儒家思想观念与滇南侨民、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与发扬。

龙氏家祠

龙氏家祠,位于昭通市昭阳区,祠堂建于1930-1933年,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祭祖修建的祠堂。龙氏家祠是典型的近代家祠,保存较为完整,是研究近代宗法制度,祠堂建筑和云南民风民俗的重要实物例证。

在建筑设计和营造上,传承了清代官式建筑艺术,同时体现了民国建筑的特点,整体布局规整,平面严格对称,功能齐全,引入了欧式大门、壁炉等建筑元素,融合了江南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中西合璧兼具传统建筑和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装饰精美,金壁辉煌,各种木雕、石雕和彩绘生动传神,技艺精湛,所有石质柱础图案或人物故事,或瑞兽芝草,造型各异。龙氏家祠承载着云南乃至全国近现代历史信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知名度,该建筑规模宏大,建筑结构完整,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赵公祠

赵公祠位于昆明市翠湖南路,用以祭祀辛亥功臣、护国名将赵又新。赵又新(1881-1920)原名赵复祥,字凤喈,云南省凤庆县人,辛亥功臣、护国名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09年10月任命为驻云南临安(今建水)的新军第十九镇三十八协第七十五标教练官。昆明“重九起义”后,11月2日,发动和领导了著名的“临安起义”。后赴江西,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之湖口起义。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赵又新被任命为护国军第一军第二梯团长,在蔡锷的率领下,转战川南,身先士卒,英勇作战,屡建战功。此后任驻川滇军第二军军长,1920年10月8日在泸州城阵亡,年仅39岁。

赵又新殉难后,灵柩发送回昆明,安葬于西郊筇竹寺北山。1922年,改翠湖边皇华馆为赵公祠。祠堂原为传统殿式建筑,布局严谨,建构精美。

祠堂里

家道兴盛

家风与乡愁

始终留在后人心中

优秀的家族文化

在祠堂中生根发芽

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茶专家”东坡:从来佳茗似佳人

作者:梁君穷

酒与茶,浓烈与清欢,恰似苏东坡的人生两面。

东坡爱酒,有时候喝得“昨夜东坡醒复醉”,有时候喝得“不知东方之既白”。东坡的“酒诗”“酒文”,虽然有磅礴大气、有满腹才华,却也透出几分无奈,几度愁苦。

东坡提梁壶。

东坡煮茶图。

酒太浓、太烈,适合一时的豪情激扬,若回到生命的常态,东坡更爱茶。在东坡的茶诗茶文中,我们见到了一个精细、闲雅、清欢、充满人情味的东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走路久了要讨茶解渴;“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午睡醒了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通宵加班要喝茶。

苏东坡将无尽的生活趣味藏进了叶芽之间,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来佳茗似佳人”,我们不妨透过这些流传千年的文字,与东坡讨一杯茶吃。

以茶养性

苏东坡是一位实打实的茶艺高手。

东坡有多懂茶?不妨看看他诗中写茶的专业范。“试碾露芽烹白雪”,所谓“露芽”,是指春天刚冒头的茶之嫩芽;“焦坑闲试雨前茶”,饮用名品“焦坑茶”还不罢休,还得是当年谷雨节气前的头采新茶,谷雨节气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此时的茶叶泡后喝起来滋味鲜活、香气宜人。

而在海南,东坡也留下了“茶枪烧后有”的名句,“茶枪”,指茶芽未展,尖细如枪;茶叶已展,犹如旗帜,则被称为“茶旗”。对于海南之茶,东坡观察入微,他观察到茶树烧后仍然会新芽再生,呈现茶青一芽一叶的形态。

更为难得的是,苏东坡不仅深谙煮茶、饮茶之道,对于种茶、采茶、制茶等手艺也十分了解。

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苏东坡率家人在城东门外开荒种地,除了种粮种菜之外,也不忘种茶。“嗟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饥寒未知免,已作太饱计……”在这块东坡上,苏东坡讨来桃花茶栽种,当时的他,种地时都还不知能否解决一家人的温饱,但已经惦记着在吃饱后喝茶的事。

“他年雪堂品,尚记桃花裔。”在黄州,东坡穷得饭都要吃不饱了,但还惦记着他年茶树长成,就可以在自己的书斋里畅快品茗。种茶,是苦中作乐,也是达观超然,有茶作伴,便是有了人生的希望。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在这首《种茶》诗中,东坡详细记录了移栽老茶树的过程。苏东坡还颇为自豪地说,不管是进贡皇帝的团茶,还是民间斗茶所用的饼茶,都不如自家所产的茶喝起来有味。

以茶会友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的冬天,刚从杭州来到山东密州任职的苏东坡,收到好友蒋夔寄来的茶饼。

从南到北,东坡感觉到南北饮食有很大的差异,于是他在《和蒋夔寄茶》写道:“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这是东坡对饮食的态度,也是他对交友的态度。

在东坡看来,哪有什么人是不能结交的呢?如果有,就请他吃一盏茶。

在海南期间,苏东坡结交很多好友,其中就有人称“海上义士”的赵梦得。在海南的几年里,赵梦得对苏东坡颇为关照,他们也是有名的老茶友。

有一天,东坡亲书一札会茶帖《与赵梦得》,请赵梦得前来品尝自己珍藏多年的名茶,其中写:“旧藏龙焙,请来共尝。盖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

“龙焙”产自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是北宋御茶之一,可谓极其珍贵。但在东坡看来,如果不是合适的人来品尝,茶也会有怨言;如果自己闭门独享这珍贵的茶,也会心生愧疚,好茶自然要与好友共品。

琼山人姜唐佐是苏东坡在海南的得意门生,也是他的忘年之交。有一天下着雨,姜唐佐托人给东坡送来一包好茶,东坡非常高兴。

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东坡茶兴来了,准备用儋州天庆观后山钟乳石洞中的泉水来烹茶。煮茶思人,于是,东坡写了一便条《与姜唐佐秀才》:“今者霁色尤可喜。食已,当取天庆观乳泉泼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与共之。”

可是信刚送走,他就接到通知说巡检有会,不得不取消此次邀约,但茶兴未消,于是又写了一笺,说:“会若早散,可来啜茗否?”

如果会散得早,你还能来共同品茶吗?喝茶这件事的浪漫,被东坡短短几个字便写到了极致,可谓纸短情深、语白情浓。

邀茶贴虽然只是记述生活中一小事,读来却情趣盎然,朴实的文辞,正如清茗一般恬淡。东坡以茶会友,正如君子之交,可谓“人间有味是清欢”。

以茶悟道

在中华文化中,茶早已不是简单的饮品,它除了物质层面的文化,还包含着古今文人雅士精神文明层次的追求。东坡笔下的茶事,一叶一汤、一杯一壶,都有“道”之传承。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汲江煎茶》是苏东坡写茶事的经典之作,有人说作于惠州,但更多的学者认同是作于儋州。诗的颔联、颈联细写汲取江水与煎茶水滚两件事,用瓢舀水,却能舀起了水中的月影,以小杓分水,分的却也是大江之水,这句诗可谓匠心独运。

而当茶汤滚时,汤面细沫却白如雪花,当倾茶入杯时,又有声如风过松林。本来煮茶只是平常的琐碎动作,但在东坡笔下,却化平凡为新奇,让日常生活也显得盎然有趣。

当时的东坡,被贬至荒凉的海南岛,不管是政治处境还是生活环境都十分艰苦,但就在“煎茶”这一件小事上,东坡却发现了生活之美,领悟的是通达从容的人生之道。

以茶写处世之道,《汲江煎茶》并不是东坡第一次尝试。东坡曾为茶立传,名为《叶嘉传》。

《叶嘉传》光听名字像是为哪个人立传,没错,东坡的这篇传记别出心裁,用了拟人的手法,给茶起了个人名“叶嘉”,用给人写传记的方法来写茶,让人眼前一亮。

《叶嘉传》通篇没有一个“茶”字,但细读之下,茶却无处不在。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叶嘉传》开头说,叶嘉是福建人,他的祖先曾游览名山,有次无意间经过武夷山,很喜欢这里的水土,于是便在这里落户。

苏轼托物言志,文中的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真清白之士也”,是一个兼济天下、刚正不阿、志向高洁的君子形象,将茶的品性上升到君子的人格高度。

穿越古今,与东坡讨一杯茶吃,吃的是生活情趣,也是人生哲学。(梁君穷)

来源: 海南日报

铝合金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上一篇: 兴宁碧桂园地址
下一篇: 兴平哪里做铝合金门窗最好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