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李呈祥 河北日报记者李建成)3月16日,走进兴隆县三星食品有限公司,只见厂房内卫生整洁、设备齐全,各车间分工明确、规章严谨,煮制间、配料室、烤房、刮片车间……每个车间都有细致严明的卫生制度,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组织生产。
“感谢政府这几年的治理整顿,现在山楂企业数量减少了,价格却上去了,销售也提升了,利润更是增加了。”谈起这几年山楂生产加工行业的变化,企业负责人马晓波深有感触。
兴隆县地处燕山南麓,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温差大,具有发展山楂产业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全县山楂栽培面积1万公顷、831万株,年产量20多万吨,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县级首位,因而兴隆被命名为“中国山楂之乡”。依托丰富的资源,全县山楂加工企业曾达到121家,但大多规模小、条件差,生产过程控制和环境卫生很难达标。
针对这一现状,从2012年开始,兴隆县对山楂生产企业进行全面整治,展开全方位监管。对企业从投资、规模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要求,新建山楂生产企业总投资不低于800万元,现有改造企业总投资不低于300万元;生产车间地面及墙壁必须为白色瓷砖,门窗应为铝合金材质;储果设施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
“开始企业的抵触情绪很大,我们开了多次动员会,一趟趟往企业跑,一家家去做工作,100多家企业跑一遍下来至少1周。”时任专项整治行动负责人的蔺福兴说。
“小企业经营、小品牌销售,费力不挣钱,我们要做的就是扶优扶强,这样企业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上。”兴隆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刘素华说。为此,在山楂企业整顿工作中,他们按照产业化的经营思路,积极鼓励、扶持现有果品加工企业进行重组,做大做强。其中,北区山楂加工企业集团化改造项目总投资9亿元,分两期实施,一期投资9000万元,将全县121家山楂加工企业整合到79家,山楂加工行业整体产能提高30%。二期主要通过市场化手段运作,引进1至2家战略投资者,采取重组、兼并、入股等多种方式,对山楂加工企业进行集团化改造,整合资源做大做强,最终提高整个山楂加工行业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在抓好现有企业改造提升的同时,兴隆县制定了用地、税费、基础配套、奖励激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全力搭建投资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使一批山楂精深加工项目先后落户兴隆。培育壮大了栗源、三兴食品等3家产能超过万吨的企业,建设了集山楂种植基地、山楂产品研发加工、休闲养生、贸易会展于一体的山楂特色示范区。目前,全县山楂产业销售收入3.6亿元,实现产值6亿元,税收8000万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为确保山楂食品加工质量,兴隆县设立了山楂检验检测中心,配备检验仪器设备60台套,实现了山楂及制品的监督抽检、风险监测、委托检验。同时,他们还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合作,研制成功了果丹皮自动生产设备,实现了山楂洗果、预煮、破碎、糖煮、打浆、搅拌、刮片等全过程封闭连续自动生产,减少了产品变质和流糖现象的发生。
去年以来,该县还为山楂工业园区配套建设统一供水、供电、排水、供热设施,解决了环境污染、原料麦芽糖质量安全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