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专家贺麓成:毛主席之侄,14岁前不知身世,一生从未见毛泽东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去世,噩耗传开后全国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中,而身在北京的一位导弹专家更是悲痛地哭了起来,他就是毛主席的亲侄子“毛岸成”。

因“毛岸成”一直用名“贺麓成”,而且他和毛主席的这层亲属关系从未公开,虽然他在北京工作多年,但为了“不沾父辈的光”,所以从未见过伯父,也从未给伯父写过信,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人的存在。

所以,治丧委员会拟定亲属守灵名单时,并没有提到贺麓成,这个细节被毛主席的长女李敏发现了,随即她说:“名单里少了我哥哥毛岸成。”

贺麓成

正是因为李敏的一句话,贺麓成才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伯父,只可惜老人家已经病逝。不过,纵然参加了毛主席的葬礼,他的身份依然是“保密”状态。

一直到1983年,组织上要为毛泽覃颁发烈士证书,并通知了贺麓成所在的单位,他是“毛主席之侄”的身份才被同事知晓。

贺麓成原名毛岸成,他是毛主席之弟毛泽覃和贺子珍之妹贺怡的儿子,所以他和毛主席是双重亲戚,既是侄子也是外甥。

1:

1935年2月1日,贺麓成出生,他出生后两个月父亲毛泽覃在瑞金突围时不幸中弹牺牲。

贺怡惊闻噩耗,悲痛欲绝,她看着年幼的儿子,想着儿子从此没了父亲,心里都被眼泪淹没了。

当时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贺怡的处境也很艰难,为了躲避敌人的疯狂搜捕,她一次又一次地被迫转移,儿子跟着自己无疑也是风险重重。

毛泽覃和贺怡

经过深思熟虑后,贺怡决定将贺麓成寄养在一位名叫贺调元的家里。战争年代的每一次离别可能都是永别,临别那天贺怡抚摸着儿子的小脸,不停地流眼泪,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安顿好儿子后,贺怡自己一人穿越了敌人的封锁线,跟着陈毅参加了著名的赣南三年游击战。虽然每天穿梭在枪林弹雨中,但贺怡对儿子的挂念却未曾减去半分。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贺怡经常委托地下党同志打探儿子的生活状况,让她欣慰的是贺调元不但为人善良,而且家境宽裕,所以贺麓成的童年生活很安定。

国共合作期间,贺怡多次写信询问孩子的状况,毛主席也很关心侄子的成长,并写信叮嘱贺怡,希望她抚养孩子,还随信邮寄了一支鹿茸,贺怡又将鹿茸邮寄到了抚养儿子的亲戚家。

为了保护革命后代的安全,所有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贺麓成对自己的身世也一无所知。不过,他还是从抚养自己的贺调元口中,知道了自己的父母是革命军人,从那时起他就万般期待可以和母亲早日见面。

但这个愿望一直到1949年8月才得以实现,此时贺麓成已经长成了14岁的少年。

2:

那日,贺麓成所在的县城成功解放,他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兴奋,还跑到街上去迎接解放军的到来。

就在他返回家不久,就看到一辆气派的吉普车停在了家门口,随后他看到一位中年妇女从车上走下来,这个女子就是他的生母贺怡。

贺怡和贺子珍

贺怡梳着短发,身着列宁装,显得很气派。贺麓成看着眼前的时髦“阿姨”,一时间有些害羞,这时抚养他的贺调元赶紧过来说:“麓成,还愣着干嘛,这就是你天天想念的亲生母亲啊!”

还没等贺麓成反应过来,贺怡一个箭步走上前,拉着儿子的手,声音颤抖地说:“麓成,麓成,我的好儿子。”

贺麓成这才如梦初醒一般,他脱口而出叫了一声:“妈妈”,随后母子抱头痛哭,十四年了他们终于团圆了。

此后,贺麓成跟着母亲来到了吉安,他从母亲口中知道了父亲的故事,还有革命故事,母亲告诉他长大后要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

然而,贺麓成怎么也没想到,和母亲团圆的日子竟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这年年代,贺怡决定去赣南寻找姐姐和毛主席最小的儿子毛毛,此行她也带上了贺麓成。

贺麓成和他人合影

不成想半路遭遇车祸,贺怡当场死亡,贺麓成也昏倒过去。等他醒来后看到躺在血泊中的母亲时,整个人都崩溃了,他撕心裂肺地喊着“妈妈,妈妈”,但这一次母亲再也没有回应了。

分别十四年,相聚不过几个月,贺麓成就永远地失去了母亲,命运之无情,让人愤恨又无奈,而对于这些突变,贺麓成也只能选择接受。

3:

贺怡的去世,改变了贺麓成的命运。他被姨妈贺子珍接到了上海,贺子珍就像抚养自己女儿一样抚养这个苦命的孩子,并带他治好了当时车祸落下的疾病。

除了贺子珍外,贺麓成的舅舅贺敏学也在上海,从此后他就在亲人的呵护下健康成长。对于贺麓成的教育,贺子珍很用心,他告诫外甥,不要背着父辈的荣耀过日子,对外也不要讲自己是谁家的孩子,其次要好好学习,成为有真才实学的人。

姨妈的谆谆教诲,贺麓成都牢记在心,此后一生他都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也没有辜负长辈的期待。

贺子珍

到了上海后,贺麓成考入了上海中学读书。起初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这个带着口音、从乡下来的孩子,对于同学们的冷嘲热讽,贺麓成只当听不见,但他一直默默努力。

当时,他衣着朴素,所有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周末也不休息,平日里家里来人比较吵闹,为了安心学习,他就自己找了一个小的储藏室。

经过一个学期的埋头苦学,贺麓成一跃排到了全班第三,用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优秀,也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到了五十年代,国内各种运动频出,舅舅贺敏学就教育贺麓成:“不要搞什么运动,埋头苦学才是你该做的事情。”

贺敏学

贺麓成将舅舅的话刻在了心里,真的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苦心人,天不负,1952年他成功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化专业。

到了大学,和其他青年男女不同,贺麓成不讲究吃穿,也从不开口跟亲人们要钱,只依靠国家每月发送的20元补助金生活,就这点助学金他还要省出5元,送给老家曾经抚养过他的亲人。

那几年,贺麓成一心扑在学习上,几乎做到了披星戴月。晚上宿舍灯关了,他就偷偷跑到路灯下继续学习,在他心里父母为革命奋战的日子比学习苦多了,他只有好好学习才不辜负父母和长辈们的期盼。

经过四年的努力,贺麓成考入了留苏研究生。结果出来那天,贺子珍高兴地说:“争气,我们贺家出了一个状元,当然也是毛家的状元。”

然而,不久后因为两国关系的原因,贺麓成的留苏计划被迫取消,虽然有些许失望,但这并没有打消他的积极性。

4:

留学计划夭折后,贺子珍问贺麓成:“有什么计划?”

贺麓成回答说:“我国要发展自己的航天事业,就要有志气掌握技术,攻下难关,我要为航天事业服务。”

当时,贺麓成被分配到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6年,他来到了钱学森的门下,成为我国第一批导弹工程师。

贺麓成不分昼夜的工作,不管外面形势如何复杂他都不参与,整天躲在研究室里埋头工作,短短几年内他翻译了百万字的资料,也成为了团队里的骨干,更成为了我国航天史上第一步航天工程师。

贺麓成和家人合影

六十年代,我国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后,贺麓成没有向其他同事那样欢呼,他只是坐在办公椅上默默地流下了眼泪,那泪水有高兴也有对父母的深深怀念。

作为毛家和贺家的后代,贺麓成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所以他才会将所有精力都用在了科研事业上,哪怕在“特殊”时期,他也没有分心,那会单位不太平,贺麓成就躲在一个小研究室里,默默地工作,他还参加了洲际导弹,人造卫星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其实,有段日子贺麓成的生活并不好过,不同压力纷至沓来,但哪怕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亮出自己是“毛主席亲侄子”的身份,甚至人在北京都没有去见过伯父,更没有写过信,就这样隐姓埋名地工作着。

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贺麓成在登记表的父母一栏上,只写上:“父母双亡”,从来没有提及姓名,他只想做个普通群众,为国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贺麓成(左三)

一直到毛主席去世,经李敏一说,部分人才知道贺麓成就是毛泽覃的儿子“毛岸成”,但当时并没有公开,能来送伯父最后一程贺麓成就知足了。

因成就卓越,1981年,组织授予贺麓成高级工程师的职称,他的证书上写着“001号”。贺麓成没有辜负国家的栽培,也没有辜负亲人们的抚养。

5:

虽然是毛家后代,虽然是成就卓越的工程师,但贺麓成的生活却很简朴,住的房子也非常老旧。

后来同事们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都说:“你这活得太委屈了。”

贺麓成笑着说:“这不是委屈,这是我的理想,父辈是父辈,我是我,我不能沾父辈的光过日子。”

虽然自己生活简朴,但贺麓成一直记得自己是井冈山的后代,他多次捐款支援当地的建设,十分的慷慨。

1985年,贺麓成受邀回韶山,当年人民热情地接到了他,还邀请他题词,贺麓成触景生情,执笔写下了:“父母忠贞留胜迹,儿为四化奔旭日。”

毛泽覃

这句话也表达了贺麓成的理想和情怀,让人深受感动。退休后的贺麓成也没有完全安享晚年,他依然发挥自己的余热,出访,引进外资等等。

终其一生,贺麓成没有辜负毛贺两家人的殷切期盼,更没有辜负恩人的养育之恩,如果毛泽覃夫妇地下有知,也会深感欣慰吧…..

高端门窗品牌

系统节能门窗

高端别墅门窗

上一篇: 寻迹⑨│永远的青年赵世炎:不到20岁便立志救国投身革命
下一篇: 导演乔梁:《追月》有我的童年情结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