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近代行业厂家

寿光工业强,底子也强,当年为寿光工业做了大贡献的职工现在也享受天伦了。

寿光近代行业厂家

一、机械工业

机械工业是在民间铸造、锻造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建立后发展较快。至1989年,全县乡镇以上机械企业共有59家(县属5家,乡镇属54家)。县属企业有内燃机配件厂、拖拉机配件厂、纺织机械厂、曲轴厂、汽车修配厂。

寿光县内燃机配件厂 系全民所有制企业。1958年建厂,初称县农业机械厂。年底,与合作铁工厂合并,改称寿光县钢铁机械联合厂。1959年更名为寿光县机械厂,隶属县工业局。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曾归寿光县拖拉机总站。1964年又归县工业局。主要生产轧花机、弹花机、脱粒机、打井机等。1974年开始试制内燃机配件,1975年投入批量生产。1978年10月,将农机维修部分(人员、设备)划归拖修厂,恢复寿光县机械厂名称,主产内燃机配件。1979年改称寿光县内燃机配件厂。1980年试产BC583、BC584两种型号毛纺机(为行业对口,又名寿光第二纺织机械厂)。1982年产毛纺机50台,质量经地、县两级鉴定均为一等品。产品行销湖南、河南、江苏、浙江等20个省市。1985年,拥有主要生产设备100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86台、3吨/时冲天化铁炉1座、固定资产总值420万元。有职工56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人。主要生产BC583型粗毛纺细纱机、BC584型粗梳高支毛纺精纺机、1212A输油泵、6160A83A00船用水泵、6200冷却水泵、6160A2500手搬空气压缩机,质量均达部颁一等品标准。1987、1988年,投资796.5万元,进行扩建、改造与配套,固定资产达1071万元。生产设备增至170台。198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93.2万元,创利税153.1万元,定为国家中型(二)企业。1989年,受国家紧缩银根和企业经营不善影响,生产出现滑坡,全年完成产值650.6万元,利税51.6万元。该厂生产的6160A83A00船用、陆用水泵获省经委优质产品证书。

寿光县纺织机械厂 前身系岳庄铁业社,1951年在岳庄村成立。1954年厂址迁至县城五路口西侧,名称岳庄铁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名为寿光县岳庄铁工厂。1962年改称岳庄农具厂。1970年又改称寿光县农具一厂。1977年定名寿光县纺织机械厂,是全县最早的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县工业局。1984年,归口县机械纺织工业公司管理。初建社时,有社员38人,生产锄刃、锄勾等,年产值4万元。1954年迁至寿光后,转产农机具。1977年始,生产C561、C571黄麻精纺机,最高年产107台。其质量经省纺织工业厅鉴定均为一等品。1982年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远销巴基斯坦等国家。1983年开始研制生产C561F型黄麻细支纱精纺机。1986~1988年,投资436万元(其中1988年投资183万元),进行扩建和改造,新上设备59台。开发新产品有分条整经机、空气变形丝机、手套织机等。其分条整经机达到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88年,实现工业产值1200.8万元,创利税360万元,同年评为省级先进企业,列为国家中型(二)企业。1989年全厂有职工6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7人),固定资产总值1077万元。因受机械行业市场疲软影响,总产值降至620万元,利税104万元。C561F黄麻细支纱精纺机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

县纺织机械厂生产C561F黄麻精纺机

寿光县拖拉机配件厂 原系1955年成立的建华窑业社。1971年为适应农业机械化的需要,转产脱粒机、播种机、机引犁等,易名寿光县农具二厂。因产品滞销,企业亏损,1978年开始生产拖拉机配件。1979年更名寿光县拖拉机配件厂,当年转亏为盈。1980年产值达到120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产品质量经地区机械局鉴定均为一等品。此后,与昌潍拖拉机厂搞配套生产,主产泰山—12拖拉机方向总成、前桥总成。1986年,该产品获省优质产品证书,成为生产定点厂。1986~1989年,投资95万元扩建改造。1988年,生产方向机总成39047台、前桥总成22219台,产值达到578万元,创利税38.8万元。1989年,试制泰山—12拖拉机悬挂总成,完成产值296.2万元,利税14.4万元。形成固定资产总值301万元。有职工322人。

寿光县曲轴厂 前身是1962年春建立的寿光县拖拉机总站,系全民企业。1971年改名寿光县拖拉机修配厂,从事农业机械维修,兼制部分农机配件。其间,因受“文化大革命”和其他生产因素的影响,连年亏损。1976年转亏为盈,年盈利3万余元。1978年11月,县机械厂外修车间并入该厂后,改称寿光县农机修理制造厂。1985年更名寿光县曲轴厂,主产X195、S195、R180型曲轴。同年,投资160万元,扩大生产能力,主要设备增至106台。1986年,增加产品B302、B444等9种型号系列毛纺针梳机和C581型捻线麻纺机。1989年,有职工40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人;年产曲轴49572支,毛纺机78台,麻纺机16台;总产值333.7万元,创利税44.5万元;形成固定资产总值429万元。195型曲轴1988年获省优质产品证书。

二、纺织工业

民国前,民间皆自纺自织。各户都有手摇纺车,部分农户有木制脚踏织布机。妇女自幼学纺,一昼夜可纺线4两,2斤线可织土布1块①。脚踏织机一昼夜织土布1块。大都以线换布形式互相交易。民国初期,人工织布大机和“洋线”(即棉纱)传入本县,纺织工业开始发展。稻田镇的稻庄、河崖、寨子一带民户给潍县商号加工白布业比较兴盛。北洛、古城乡的杨家庄、野虎、北冯庄织绸、绫、绢和丝蚊帐业颇为发达。方吕村有10余户织麻布,年产3万余匹。南楼村织线毯、毛巾、袜子业风靡一时。1948年,人民政府大力扶持发展民间纺织业。邢姚、稻田、留吕、上口、寒桥等地农村织布机大部复业。1956年,成立稻田、邢姚、留吕3个棉织社,共有布机37台,年产白布150万米左右。“人民公社化”后,国家棉纱短缺,农村布机逐渐弃废。1967年,县草制品厂转成寿光县麻纺织厂,为首家县属纺织工业企业。1982年,县化工厂转成毛巾厂(1984年改称寿光县染织厂,1987年并入县内燃机配件厂)。同年,在稻田村南建立寿光县织袜厂。1985年县属纺织工业企业达到3处,乡镇纺织业8处,年产值355.7万元。1989年全县纺织工业企业共有75个(县属3个,乡镇属15个,村以下企业57个),人员5139人,总产值6363万元,固定资产总值5100万元。年产布匹(棉布、花纤布)1370万米,产纱4003吨,针织品202万件,麻袋581万条。县属企业有麻纺织厂、织袜厂、棉纺织厂,固定资产总值2270万元,年产值1873.1万元,创利税207.9万元。

寿光县麻纺织厂 原系洋头席业社。1965年迁入县城五路口处(现纺机厂院内)。1966年迁至工业大街南部现址,厂名寿光县草制品厂,主产草辫、草帽、草提篮等草制品,系集体企业。1967年因草制品销路不畅而转产麻袋,厂名改称寿光县麻纺织厂。1969年形成批量生产能力。1978年外贸部门定货260万条出口国外,进入国际市场。1980年生产麻袋200多万条,产品规格达14种。原料主要来自四川、河南、安徽和外贸部门,少量在本地收购。产品质量达到部颁一等品标准。1982年国标中粒袋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3年评为部优质产品。产品行销全国10多个省市。1987年产麻袋445万条,创利税170.6万元。1988年生产的渤光牌标准麻袋评为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1989年全厂有职工973名,主要生产设备有麻纺锭1400锭,麻袋织机72台,固定资产总值804万元。年产麻袋476.9万条,总产值1057.8万元,实现利税38.1万元。

寿光县织袜厂 1982年,为发展出口产品,增加外汇收入,县工业局与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等4个部门联营,在稻田建立年产50万打尼龙袜厂1处。一期工程于1983年8月在县工艺品一厂院内建成投产,定名寿光县织袜厂,投资125万元,年产尼龙袜10万打。1987年,县政府批准于稻田村东南隅另建新厂,投资128.9万元,年底竣工。安装各种类型织袜机49台,定型罐1台,脱水机2台,压丝机1台,染色机2台,各种缝纫机18台,成丝机1台,锅炉、配套维修设备10余台。固定资产总值216万元。1989年,有职工226名,生产化纤袜123万双,总产值172.3万元,创利税18.8万元。

寿光棉纺织厂 1987年建,位于县城西南部。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拥有纱锭1.25万枚,分6个车间。共有职工510人。固定资产1250万元。主要产品有21支、32支、42支普梳纯棉纱。1989年,产纱1370吨,产值643万元,创利润151万元。1989年全省中小棉纺企业评比中,在棉纱一等一级品率、千锭/时平均产量、吨纱用棉、吨纱耗电、50根断头合格率以及设备完好率等方面均达到省定一档企业水平。

三、棉花加工工业

清末民初,乡村大都用脚踏轧车将籽棉脱籽成皮棉,再以人背弓弹成棉絮。弹棉花的作坊称“弓房”。抗日战争初期,畜力轧花机、弹花机传入本境。1958年建立第一座棉花加工厂。1989年全县有4处棉油加工厂,皆隶属县供销社,共有职工1103名。年加工皮棉7945吨,工业总产值3157万元,创利税247.8万元。

寿光县第一棉油加工厂 1958年建,厂址在县城西南隅。初以加工絮棉为主,称棉花加工厂。1962年工业调整时停业,大部分职工下放。1964年,国民经济好转,棉花种植面积增大,又恢复生产。后经多次扩建和改造,生产能力不断扩大。1977年,定名寿光县第一棉油加工厂,设有轧花、脱绒、榨油、机电4个车间。1984年,该厂荣获省供销社棉花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被省商检局定为出口棉生产厂。1988年评为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有固定职工84人;主要生产设备有90片锯齿轧花机3台、141型脱绒机9台、油压打包机2台、绞车式打包机3台、200型榨油机3台;全年加工皮棉1528吨,榨油380吨,完成产值507万元,创利润6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34万元。占地面积46亩。

寿光县第二棉油加工厂 1972年建,厂址在稻田村南,占地71亩。担负稻田、留吕、田马、寒桥一带棉花收购、加工、调运业务。1979年,全县压缩棉花种植面积时停业,改为麻库。1981年又投资22万元进行扩建,恢复生产。1984年皮棉获省供销社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后,增加针织品生产和饵料加工。1989年下设车间有:锯齿车间2个,弹花车间1个,榨油车间1个,脱绒车间1个,针织车间2个,机电车间1个。主要生产设备有90片锯齿轧花机4台、141型脱绒机11台,油压打包机3台、200型榨油机3台、针织机32台,固定资产达到175万元。1989年加工皮棉1194吨,生产针织品80万件,生产虾饵料200吨,完成工业产值700万元,创利润45万元。有固定职工107人。

寿光县第三棉油加工厂 1982年建,初投资102万元,占地79亩,厂址位于田柳乡李家庄西。下设轧花一、轧花二、脱绒、榨油、织布、机电、机修7个车间。主要生产设备有90片锯齿轧花机4台,油压打包机4台,弹花机4台,清花机2台,皮棉清理机1台,脱绒机10台,200型榨油机3台。1984年加工皮棉5938吨,完成产值2047万元,创利税60.28万元。1985年扩建棉花储备库,征地17.93亩,由商业部投资102.5万元。1988年新建织布车间,安装织布机20台,当年生产包装布24万米。1989年全厂有固定职工67人,年产棉短绒482吨、包装布40.3万米,加工皮棉3061.吨,产棉油526吨;总产值1150万元,创利润93.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197万元。该厂生产的皮棉,1985年起连年评为省优质产品,被商业部定为出口产品。

寿光县第四棉油加工厂 1984年筹建,投资350万元。厂址在五台乡河沟村南。占地面积121.32亩,建筑面积4964平方米。设轧花、脱绒、机电、榨油、机修、锯片6个车间。主要生产设备有90片锯齿轧花机4台、剥绒机12台、油压打包机3台、榨油机3台,年加工能力5000吨。1984年11月4日,发生重大火灾,损失24.6万元。1989年,有固定职工111人,固定资产208万元,加工皮棉2162吨,产短绒250吨,棉油342吨,工业产值800万元,创利润44万元。

四、缝纫工业

民国初,民间始有缝纫业。以侯镇、邢姚、稻庄、官路等地为先。主要是给烟台“美利洋行”加工纱巾,兼少量社会加工。全系家庭手工业,未形成工厂。合作化初期,以张乐禹为首组织西关缝纫合作社,入社社员40人,缝纫机10余台,以加工服装和制鞋为主,并设王高、寒桥、上口、侯镇4处缝纫点。1980年后,改革、开放给缝纫业带来活力。至1989年,全县缝纫工业发展到15处,其中县属2处,即服装厂和制鞋厂,其他13处。

寿光县服装厂 前身是1954年组建的西关缝纫合作社。1958年下放到城关公社。1959年收归县属企业,并转为地方国营,称寿光县被服厂,隶属县工业局。1962年恢复集体企业性质,改称寿光县缝纫社。1979年制鞋车间析出独立为厂后,厂名改为寿光县服装厂。1984年,主要生产设备有电动缝纫机109台,包缝机21台,打扣机、锁口机各3台,万能缝纫机、圆领机、压领机、领角定型机各1台,年产男女成衣、童装7.9万件,产值105万元。1986年受市场疲软影响,企业困难,1987年县政府决定将其并入县工艺品一厂,改称寿光县服装总厂二分厂。1988年生产回升。1989年加工服装15.6万件,产值261万元,实现利税15.5万元。1990年10月又从县工艺品一厂析出,恢复寿光县服装厂原称。

寿光县制鞋厂 前身是寿光县服装厂的制鞋车间,1979年析出建厂。有职工62人,固定资产8.3万元。主要生产设备26台,年产值27.6万元。1980年,安装胶粘皮鞋流水生产线1条,增加设备10余台;年产皮鞋4000双、布鞋14221双,产值61万元。1984年扩建厂房,增添设备,花色品种由十几种增至一百余种。产品销往乌鲁木齐、黑龙江等地。1987年产鞋44.7万双,其中皮鞋6万双,布鞋38.7万双,是建厂以来产鞋最多的一年。1989年,拥有生产设备95台(套),固定资产200万元,生产布鞋19.3万双,皮鞋8.3万双,工业总产值240万元,盈利8.5万元,有职工380名。

五、造纸工业

造纸业是本县传统行业之一,发展历史较早。民国初期,县东南隅桂河、葛家等村即用土法生产草纸。但纸质很差,只能用作包装和烧纸。建国后,造纸业发展较快。从1958年建立县造纸厂起,至1989年,造纸企业已有12家(县属1家,乡镇11家),工业总产值5597万元,年产机制纸及纸板4.5万吨,实现利税1315万元。

寿光县造纸厂 1958年筹建,1959年投产。厂址位于县城西九巷村南。最初用畜力切草机切草,大锅蒸草打浆,土法生产草纸,年产2吨。1963年,始用机械切草机、蒸球、打浆机、木制抄纸机等,年产机制纸99吨。1970年添置第二台制纸机,并将原木质机架换为钢架,初步实现机械化生产。1975年,新增纸板生产。1977年又增加书写纸、凸版印刷纸、瓦瓴纸等品种,兼制纸箱。1985~1987年投资1200万元,新上ZW6X1—1760纸机1台,生产双面胶版印刷纸、电子计算机格式原纸和胶版印刷涂料原纸、扑克牌面纸等高档纸张。1989年,全厂占地面积9.8万平方米,有职工1013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5名;固定资产1798万元;年产机制纸15012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379.8万元,创利税959.3万元,其中利润523.9万元;完成出口产品交货值1100万元,其利润与出口产品交货值居全省造纸行业第一位;人均利税9470元/年,全员劳动生产率23493元/人年。双面胶版印刷纸1989年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全麦浆低定量40克/平方米书写纸获轻工业部新产品奖,填补省内空白。1988年升为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

六、印刷工业

印刷业始于1930年。西关人李仙舟、林懋之合伙于城里十字路口成立懋文石印局,为本县印刷业之先导。1934年停业,继而李仙舟又同城西小杨家人孙剑秋改办北海印刷所,在原来石印基础上,集大洋(银元)2400元,购进一台日本大阪明细机器厂产铅印机,赖人工转动印刷,承印各种简单印刷品和土(卷)烟商标、乡票等,开铅印之先举。至解放初期,县城内有和平、永兴、光华、大新、艺文、建中等6家印刷局(所),共有石印机6台,圆盘印刷机7台,8页印刷机1台。皆设于西关街(上述印刷局、所后来改组成寿光县印刷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乡村印刷业的发展。自1984年王高镇成立第二个印刷厂起,至1989年,村办以上小印刷厂发展到23处。

寿光县印刷厂 1954年,由西关光华、大新等6家私人印刷局组合为寿光县工联印刷组,隶属县供销社,厂址在西关街路南,有职工25名。生产设备有石印机、圆盘印刷机、八页铅印机各1台。主要承印各种帐簿、表册、单据、票证、布告、信封、信笺等,全凭手工操作。1956年改名寿光县印刷合作社,归属县手工业联社。1958年改称寿光县报印刷厂,改为地方国营企业。1961年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隶属县工业局。1963年定名为寿光县印刷厂。1982年起该厂进行技术改造,发展彩印生产。1984年投资20万美元,从日本FSK公司引进不干胶印刷生产线。同年被山东省出版总社定为书刊印刷定点厂。1987年,筹办商标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98万元,从美国引进全自动烫金机。至1989年底,拥有主要生产设备胶印机3台、凸板彩印机5台、铅印机8台、圆盘印刷机3台、不干胶印刷机2台、烫金机4台、压切机2台、铸字机5台、照相制版机6台、裁纸机5台、丝网印刷机3台、上光上膜机1台、复膜机等98台(套),形成固定资产总值358.8万元。1988年完成工业产值427万元,实现利税105.5万元,创建厂以来最好水平。可承接凸版彩印、平版彩印、零件印刷、不干胶印刷等多种印刷业务。

七、食品工业

(一)粮油加工

早期加工工具有穴臼、石磨、石碾、楔榨等。磨有水、旱之分,水磨用来磨浆,供做煎饼、豆腐、粉丝,旱磨用于加工面粉。石碾主要用以碾米、制面和破粒。楔榨用于榨油。至建国初期这些工具仍被沿用。

1931年,全县有私人油房102家,年产豆油200万斤、豆饼1700万斤,产花生油80万斤,花生饼110万斤(见《胶济铁路沿线经济调查报告》)。著名字号有益隆道口的义成、义茂、义盛、义发4家和南邵的公裕、田柳的恒泰等。1952年建田柳榨油厂,日榨大豆1.2万斤,1962年并入寿光县榨油厂。1952年建羊口面粉厂,日产面粉1.25万斤,投产后隶属县粮食局,1962年并入寿光面粉厂(即今寿光县第一面粉厂)。1975年以后,粮油加工业发展渐快。1989年,全县有58处(其中县属企业11处,年产值3532.8万元),年产面粉36.2万吨,生产食用植物油5600吨。

寿光县第一面粉厂 前身是潍坊市公私合营恒通面粉厂。1958年秋迁来寿光城里建厂,改为国营,隶属县粮食局。1979年更名寿光县第一面粉厂。迁来时有干部职工59人,51型制粉钢磨5台,日产面粉6万斤。1970年拥有单式钢磨9台,年产能力1.1万吨。1974年改柴油机带动为电机传动,改人工装袋为自动装袋。1984年增添复式钢磨1台,生产全部机械化。1985年投资175万元,新建日产120吨等级粉车间1座,1986年投产,可产特一粉、特二粉、标准粉等多种面粉。1989年,面粉产量达到32405吨,挂面1640吨,工业产值1157万元,创利税125万元。该厂生产的寿春牌标准粉挂面,1986年获部优质产品;特二粉1987年获省优质产品。

寿光县第二面粉厂 原系潍坊市公私合营宝生源面粉厂。1965年迁至南河公社营里社村,称公私合营寿光县宝生源面粉厂,隶属县粮食局。1966年改为国营企业,易名寿光县南河面粉厂。1979年更称寿光县第二面粉厂。主要设备有51型单式钢磨5台、61型单式钢磨1台,年产面粉1515吨。1982年,筹建日产100吨制粉车间,装配MQ5型、MQ4型气压复式钢磨各2台,吹风式比重去石机1台,于1984年投产。并新建年产2000吨挂面车间1个。1988年,又投资50万元,将原面粉车间改造成等级粉车间。1989年,面粉产量9101吨,工业产值441万元,创利税32万元。

寿光县榨油厂 原系潍坊市私人油坊,1958年迁来寿光五路口,称寿光县复成榨油厂,同年改为国营企业,更名寿光县榨油厂,隶属县粮食局。当时有人力拉杠机榨32个,年加工大豆4000吨。1965年,换用动力螺旋机榨。1969年始用自制“200型”榨油机。自1972年起在榨油基础上开发新产品,开始生产治疗高血压的“豆油酸丸”和“益寿宁”药品。1979年建制氧车间,填补了本县空白。1987年,在山东省粮科所指导下,新装生产浓缩磷脂设备1套,厂名改称寿光县油脂食品厂。1988年投资130万元,新建浸出油车间1个。1989年,生产各种食用油960吨,豆饼4800吨,工业产值253万元,创利税48万元。

(二)食品·酿造

主要是饼干加工,调味品制作,各种肉类加工,白酒、啤酒酿造等。

寿光县副食品加工厂 1954年建厂,称饼干加工厂。初期,靠一台手摇压面机、几副饼干模子和数把饼干花刀进行生产,班产量300斤。1962年与酿造厂合并,定名寿光县副食品加工厂,隶属县商业局。1964年扩建糕点加工车间。至1966年,产品达30余种,实现利润22万元。1966~1968年,投资31.5万元,进行扩建与设备更新。1978年酱油生产由手工操作改为机械化,工效提高30倍。1986年投资37万元,安装12米、24米远红外线电炉各1台。1989年,职工152人,固定资产141.2万元,年产糕点555吨,酿造酱油1140吨、醋244吨,并生产冰淇淋、雪糕等冷饮。年产值175.7万元,利润22.1万元。

寿光县肉类联合加工厂 1978年建厂,初称肉食加工厂。1980年改称寿光县肉类联合加工厂,厂址在县城工业街南端。隶属县商业局。1981年,投资180万元,建成500吨冷库和20吨速冻间。1984年,建立肉类罐头厂,扩建速冻间。1989年,投资40万元,建水产品加工车间和菜牛屠宰车间各1座,生猪屠宰、肉食鸡屠宰和内销分割肉生产全部机械化,成为年加工生猪3.5万头、肉食鸡100万只、冷冻大虾100吨的综合性企业。1989年有职工183人,固定资产25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480万元,创利税14万元。

寿光县酒厂生产的各类白酒

寿光县酒厂 清代,侯镇街有十余家私人酒坊。以高粱作原料,麦曲发酵,用蒸馏法酿制白酒(俗称烧酒),遐迩闻名。1944年秋,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后勤处曾在北台头村建一康源酒店,用两口锡锅土法酿酒,日产千余斤,销往广北、胶东一带。1945年侯镇解放,县工商局派原康源酒店干部郑康寿等人去侯镇联合洪元、李全、四合成、公盛、太源亨、太源恒、福玉成、钟聚等私人酒坊组成康盛酒厂,有职工200名,主要生产设备是圆盘甑,用固体发酵法生产,年产300吨左右。1950年定名山东侯镇酿酒厂,国营企业,隶属昌潍地区食品公司。1959年下放给县工业局,成为县属企业。1962年改称山东省寿光县侯镇酒厂。1974年,建年产1500吨酒精塔1座,扩大生产能力,1975年启用。制酒工艺由固体发酵改用液体发酵。1976年,寿光县侯镇酒厂改为寿光县酒厂。侯镇白酒自1980年起连年被评为山东省一类酒。“寿春香”酒,1981年在潍坊地区新产品评比中荣获三等奖,“温泉特曲”酒,1982年被山东省轻工业厅评为优良产品,为潍坊地区名牌酒。1980、1987年两次技术改造,总投资268万元,建成大曲生产机械化车间,改造精制特酿车间和扩大酒精生产能力,酒精年产量达到5000吨。1989年,全厂职工298人,厂区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91.5万元,生产各类酒4646吨,产值630万元,创利税301.8万元。

寿光啤酒厂 1985年勘探设计,1986年春动工建厂,1987年4月投产,总投资3033万元,设计能力年产啤酒3万吨。厂址位于县城南2公里处。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2万平方米。引进罗马尼亚先进灌装线两条。糖化、发酵工艺先进。国家注册商标奥蕾牌啤酒,1987年荣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并列为潍坊国际风筝会专用啤酒。1988年获省优质产品奖,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银质奖,同年评为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生产啤酒12543吨,实现产值580万元,创利税498.5万元。“奥蕾”啤酒经国家级检测,评定为轻工部A级产品,获全国行业评比银质奖,畅销北京、天津、福建、深圳等13个省市。

(三)冷藏加工

从1973年兴建全县第一座水产公司冷藏厂起,至1989年,全县已建成冷藏加工企业31家,其中县属5家,即寿光县肉类联合加工厂、寿光县畜禽加工冷藏厂、寿光县水产公司冷藏厂、寿光县外贸食品加工冷藏厂、寿光县养殖公司冷藏厂,年工业总产值1388万元,库容总量3100吨;乡镇属加工企业26家,除田马、赵庙、东埠、留吕、牛头、丰城、南柴、广陵、胡营、文家、寿光、卧铺12乡镇外,其余22个乡镇均建有冷藏厂,年工业总产值5932万元,库容总量5980吨。

八、化学工业

县内盐化工生产较早,清代即有置锅灶熬卤膏的记载。1958年曾建寿光县化工厂,年余即撤。1969年建县化肥厂。尔后,化工厂、农药厂、磷肥厂、塑料厂以及乡镇兴办的化工厂相继建立。至1979年全县化工企业发展到20个,其中县属3个,乡镇办17个。1980年后,有11处乡镇化工企业因盲目发展,产品无销路,先后关停并转。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后,化工企业发展加快。1989年,全县有市、县、乡化工企业23家(包括市属潍坊纯碱厂1处和乡镇办化工、塑料、橡胶企业19处),年工业产值6899万元,产品有化肥、磷肥、纯碱、烧碱、硫酸、盐酸、氯化镁、溴素、无水硝、液氯以及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

寿光县化肥厂 1969年11月建厂,1970年投产。最初投资187万元,设计能力为年产3000吨合成氨。系全民企业,隶属县工业局。1975~1978年经4次改造与扩建,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自建厂到1978年亏损额240.4万元。1979年调整产品结构,改产碳酸氢铵,扩大生产能力,渐扭亏为盈。联盟牌碳酸氢铵,1985年被化工部评为优质产品,保持至今。1988年评为省级先进企业,1989年晋升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全厂有职工933名;拥有各种生产设备732台,固定资产总值1813.4万元;年产合成氨2.8万吨,碳酸氢铵10.7万吨,完成工业产值1956.3万元,实现利税670.1万元。该厂吨氨综合耗能指标全国最低。

寿光县磷肥厂 原系县化工厂磷肥车间。1975年县财政投资70万元独立建厂,称寿光县磷肥厂,系全民企业,隶属县工业局。主要产品有磷肥、硫酸两种。建厂初期,曾因工艺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低、无销路而亏损85万元。1978年投资67.8万元,进行改造、扩建,实现机械化生产。1983年由亏转盈。主要原料硫与磷矿石由云南、湖北等地购入,部分从摩洛哥进口。年产过磷酸钙1.5万吨,硫酸5000吨。产品销往高青、东营、垦利、利津等地。1984年10月,因产品滞销而停产。1986年6月恢复生产。1988年,投资70万元改造硫酸车间,年生产能力扩大到1.5万吨。1989年又投资72万元,对磷肥车间进行技术改造,由回转化成法生产改为皮带化成法生产,年生产能力提高到5万吨。1989年实产磷肥1.95万吨,硫酸1.13万吨,年产值252.9万元,实现利税48万元。

寿光县化工厂 建于1970年,主产农药。1972年电解食盐车间建成投产,增加烧碱、盐酸、液氯等产品。1979年有职工345名,工业产值235万元。1982年因成本高、产品销路不畅、污染环境严重而停产。该企业转为毛巾厂。1987年在工业调整中并于县内燃机配件厂。

寿光县塑料厂 原是县制革厂,1956年由7名个体皮货业者组成。1957年南慈绳经社迁入县城后,于1961年并入该社,称寿光县皮革厂,主产车马挽具及绳经。1967年定厂址于县城南1公里处,今建新街南侧。因车马挽具市场疲软而生产座垫、手提皮包等。1981年,购置塑料挤出机3台,始产塑料包装袋、塑料管等,改称寿光县塑料制品厂。1984年春因亏损停产,同年9月组建为寿光县塑料厂,拥有塑料挤出机、注射机、开放式炼塑机、粉碎机、切粒机等生产设备9台。厂区占地面积21244平方米,建筑面积2479平方米。职工247名。1988年,投资20万元,新上阶梯环生产线1条,设备增至20余台(套)。产品有塑料加强输水袋、多种规格塑料管、挂衣架、冰糕盒以及各种小型注塑件等,年产量389吨,实现产值180万元,利税19.1万元。

山东潍坊纯碱厂 山东潍坊纯碱厂是国家“七五”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系设计规模为年产纯碱60万吨、总投资7亿元、年产值6亿元的大型化工企业。为潍坊市属厂。1986年,在寿光县东北部大家洼村北正式开建,于1989年4月建成,占地总面积3万余亩。装置各种生产设备1万余台,主要制碱设备系从联邦德国、日本引进。采用氨碱法工艺生产纯碱。有自备发电厂1个,安装130吨/时蒸汽锅炉5台,配有15000千瓦和60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各1台。修筑入厂铁路专线12公里。自备蒸汽机车2台、专列4部,客、货汽车170余辆。厂区南北设62公里长的输海、淡水管线和42公里长的厂内地下管网脉络,配套设施齐全。全厂分生产、生活两大区,总建筑面积35.3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面积占55.4%。1989年4月投料试车成功,至年底产纯碱11万吨,实现产值2210万元。现有职工24300名。

九、工艺美术工业

清末,有首饰、花边。民国初,发网传入本县后,盛产不衰。1919年德国商人于城里设“庆记洋行”,专门经营发网。盛时,除社会家庭加工外,洋行内雇用300余名女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商路断绝,发网业萧条。1945年后,国际商路逐步疏通,发网生产复兴。寿北地区曾成立发网同业工会,组织社会加工。1946年12月25日《大众日报》载:“据今春统计,发网业只有8户,经政府贷款扶持,目前已发展到一百二十余户,超过战前百分之二十。……寿光县手工发网最盛时,年产发网27200余捆(每捆12打,每打12个),占山东发网业的百分之五十。该县上口一带男女老幼百分之八十以上参加此手工业。”1949年,稻田、梁武赵等村网商合伙组成“信诚”发网组,从事发网的加工与推销。1955年9月,稻田发网供销合作社成立,1956年加工发网20048罗(与捆相同),产值18.8万元。故寿光发网业有“始于县城,盛于上口,弘于稻田”之说。1959年稻田发网社改组成县工艺品厂(即今县工艺品一厂)。1965年,县手工业管理局从临淄聘师传教工艺,开办花边学习班数期,很快推广全县,花边产量骤增。1979年在县城中心大街南端建立第二工艺品厂,主要经营花边大套、勾针、绣花等工艺品。1986年工艺品二厂抽纱技术工人王艳芳受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派遣,赴日本表演传授抽纱刺绣技艺,田柳乡花边技艺人员李凤芝,赴英国表演青州府花边棒槌编织技术。

1989年,全县工艺品生产已形成县、乡(镇)、村、户“一条龙”,年工业产值3438.6万元,出口产品交货总值1892.1万元。其中2个县属厂产值1751.6万元,出口产品交货值1649.1万元,创利税126.9万元,创外汇357.3万美元。

寿光县工艺品一厂 前身是稻田发网供销合作社,厂址位于稻田村。1957年始产尼龙丝发网,1958年改称寿光县工艺品合作工厂,属集体性质。1959年调为地方国营,更名寿光县工艺品厂。1962年恢复集体所有制,又称寿光县工艺品合作工厂,隶属县手工业管理局。1965年发展花边生产,企业兴旺。1971年,始产假发。1979年,发网与花边分厂经营后,改称寿光县工艺品一厂。1980年增添橡皮头假发,年产量6万顶。同年,与香港“龙”有限公司签定合同,安装出口服装生产线两条,年产量24.7万件。1985年后,为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增产儿童玩具。1987年,玩具产品获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和“优秀创新设计奖”,并被评为“一级包装免检出口产品”,1988年又获国家轻工业部“金龙腾飞奖”。1989年,全厂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有职工760人,固定资产352万元,主要产品有尼龙发网、假发、胶头、玩具、服装、抽纱6大类,共20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值900.6万元,创利税36.6万元。年出口产品交货值810.6万元,创外汇180万美元。产品畅销日、美、法、德、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寿光县工艺品二厂 1974年,县工艺品厂投资58万元,在县城中心街南端东侧建花边生产车间。1979年发网与花边分厂经营后,改称寿光县工艺品二厂。定为集体企业,隶属县工业局。主产青州府花边大套,并增加麻布绣花、百带丽和草制品等。经营方式:采取厂内设计图样,发放原料给农村加工点加工成半成品,收集入厂,进行配套、漂冼、烫平,整理成成品,货交外贸部门或订货单位。1985年,该厂设计的“青州府花边服装”,在全国“工艺美术品设计创新百花奖”评比中,获轻工部二等奖。1988年投资300万元,扩建厂房,并从日本、联邦德国、香港引进电脑万能绣花机6台、电脑打版机1台以及上海产96平缝机20台等先进设备。增加新产品有:席梦思床罩、沙发套、半门帘、墙围子、被套、绣花衣、台布等中、高档产品。1989年,有职工435人,固定资产526.6万元,全年工业总产值851万元,创利税90.3万元,完成出口交货值838.5万元,创外汇177.3万美元。产品远销意大利、瑞士、联邦德国、法国、巴西、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澳门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十、电子工业

本县电子工业从1970年开始发展,进展较慢。全县仅有寿光县无线电元件厂一家。

寿光县无线电元件厂 1970年建厂,初由县工艺品厂筹资兴办,投资1.8万元。当时,为发展农村有线广播需要,试产压电陶瓷喇叭和电位器。1973年,增加接线柱产品,1977年产H753旋钮。至1978年,生产压电陶瓷片43万片、喇叭28.5万只、接线柱39.8万个。1981年,压电陶瓷片、喇叭和接线柱因滞销而停止生产,改产胶帽、塑料托盘等,1984年产量达到733.4万件。1986年生产电视天线放大器、电动窗帘和远红外取暖器,1987年因效益低微而停产。1988年研制压电陶瓷新产品,用F遥控装置、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广播器材、探测仪器等,其压电陶瓷蜂鸣器,经市级鉴定合格,直滑式电位器经省级鉴定合格,准予生产,填补了省内空白。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十几个省市,企业经济效益开始好转。1989年完成工业产值74.4万元,利税11.5万元。

十一、建材工业

县内烧砖制瓦历史悠久。建国初期,个体、合伙烧窑户遍布全县各地。从采土、制坯、焙烧、出装全凭手工操作,用“马蹄窑”烧结,皆青砖、青瓦。1954年春,始成立窑业组、窑业合作社,砖瓦业逐步纳入集体生产。建华窑业生产合作社是全县第一个窑业集体企业。1955年县手工业联社投资1万元建立县砖瓦厂(今拖拉机配件厂处),并将建华窑业社并入,当年产砖100万块。1957年试产红砖瓦,砖质量在昌潍地区手工业产品评比中名列第一,年末实现利润5000元。1958年定名为寿光县五路口合作窑厂。1960年改称寿光县耐火陶瓷厂,试产瓷碗、砂锅、小缸、小罐等,未久即停,复产红砖。1967年因土源枯竭转产水泥瓦。1971年“地上轮窑”烧砖技术普遍推广,并开始用制砖机制坯,红砖产量巨增,青砖被淘汰,“马蹄窑”逐渐绝迹。

1959年,曾在昌乐县孤山脚下建立水泥厂、石灰厂,年余未投产即关闭处理。1970年,赵庙砖瓦厂改建成水泥厂。始有水泥业和水泥预制品生产。1987年全县砖瓦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产红砖22.5亿块,瓦200万片。1989年全县乡镇以上建材企业共有74家(县属建材企业3家),总产值6118万元,年产红砖16.3亿块。

寿光县水泥厂 前身是赵庙窑业社,1955年组建。1958年称寿光赵庙砖瓦厂,年产值3.4万元,属集体企业。1959年改称寿光县建筑材料厂,生产耐火砖和粘土砖。1962年下放给田马公社,称赵庙砖瓦厂。1970年又收归县属,改建成寿光县赵庙水泥厂,年产水泥1000吨。后经多次扩建与改造,至1981年,年产水泥1.6万吨,有职工220人。1984年,改变企业性质,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隶属县建委。1987年进行技术改造,开始用微机控制生产系统。1989年水泥产量3.5万吨,产值464万元,年创利税53.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223万元,有职工236人。

寿光县砖瓦厂 1970年建,投资45万元,厂址位于田柳公社朱家崖村东。建立24门大型轮窑一座,安装350型制砖机1台,年产红砖1680万块。初称寿光县卫东砖瓦厂,1975年改称寿光县砖瓦厂,属地方国营企业。因土源渐少,于1980年投资7万元,在清水泊建分厂一处,1981年投产,年产红砖1500万块,当年盈利6.4万元,对配料、制坯、焙烧等方面进行技术改革,在碱土地产出优质红砖,1982年荣获省建材局优良产品证书。1984年又投资70万元,在岔河乡郭家洼村北建立分厂,建36门轮窑一座,年产红砖2500万块、红瓦150万片。1985年改称寿光县第二砖瓦厂。1987年该厂卖给岔河乡政府,成为乡镇企业。1989年有职工139人,年产值86万元,创利税5.1万元,固定资产63.5万元。

寿光县建材厂 1977年建厂,投资60万元,厂址位于纪台弥河桥西端。初以生产水泥瓦为主,后增加水泥电杆、井管、檩条、楼板、檐板等预制品。1985年产值达到160万元,利润10.9万元。1989年完成工业产值120万元,创利税5.2万元,有职工120名,固定资产99.1万元。

寿光县第二水泥厂 原系寿光县第二建筑公司的一个车间,1974年建。1976年设备更新改造,年产能力达到800吨。1980年进行扩建,年产水泥7000余吨。1981年利用贝壳试产白水泥成功,经上级批准,投资280余万元改建年产1万吨的白色硅酸盐水泥厂。1982年破土动工,1984年因原料、地质等问题无法解决而停建。1985年转产油毡纸、轧钢等。1986年改建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生产线,1987年底建成投产,设计能力2.5万吨,称寿光县第二水泥厂,1988年底停产。

十二、家具制造业

家具制造民间流传很久。1953年前,皆个体或联户分散经营。1953年最先成立贾王南邵木业生产合作社,主产风箱。尔后,田马、羊角沟、王高、稻田、孙家集、南河、寒桥、埠头、东方吕、甄家北楼、道口、侯镇、胡营、斟灌、纪台、大家洼、张家屯木业合作社(组)相继建立。“人民公社化”后,多数木业社转并入公社铁木厂,只有南邵木业社迁入县城,成为县属企业。1989年全县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133个,其中县属企业1个,乡办企业18个,村办114个;年产各种家具43.0万件;工业总产值5670.5万元。

寿光县木器厂 前身为贾王南邵木业合作社,1953年由53名木匠入股组成。1956年4月,从贾王南邵村迁至上口村南门外。同年,吸收郎家、贾王南邵、方吕3个木业组入社,人员增至157名,年产风箱5000余个,兼制其他家具和木制农具。1958年7月,全社迁至县城五路口西潍高路北侧,隶属县手工业联社,年底改称寿光县木业合作工厂。1959年更名寿光县木工厂,调为全民企业。1962年恢复集体性质。1977年定名寿光县木器厂。1970年试产纤维板,1978年批量生产,年产能力2000吨。1986年家具产量14943件,是建厂以来最好水平。1987年投资50万元,对纤维板热压机进行技术改造,纤维板年产量达到4000吨。1989年,全厂职工371名,厂区占地面积40940平方米,建筑面积1556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21万元,年产家具9230件,生产纤维板5559吨,工业总产值400.5万元,创利税51.5万元。

寿光县五金厂 原系寿光县衡器厂,1966年组建,厂址原在县城西关,人员12名。主产木杆秤,兼修磅秤。1970年迁址于工业街北端东侧,投资19.2万元,建厂房350平方米。增加白铁生产,制作水桶、水壶、烟筒等。1973年改称寿光县五金厂。1980年投资16.8万元安装钢窗生产流水线,人员增至70余人。1981年生产钢窗9253平方米。1982年因产品质量不过关、无销路、原料无来源而停产,并入县木器厂,成为木器厂的维修车间。

十三、造船工业

寿光造船业始于清末,所造船只均系木舢板和木帆船,多用于海上捕捞和内河运输。70年代,造船工业发展加快。至1989年,全县有造船企业4家,即寿光县造船厂、羊角沟镇渔船修造厂、羊角沟镇渔业捕捞公司渔船修造厂及大家洼镇渔船修造厂。

寿光县造船厂 系地方国营企业。前身是羊角沟木捻工会,成立于1946年1月。1953年改名羊口木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称羊角沟合作造船修配厂,当年制造27条木帆船,并改装2条20马力机帆船,产值51.2万元。1959年1月,羊角沟合作造船修配厂与羊角沟铁木厂合并,称寿光县造船厂,隶属县工业局。1961年曾划归昌潍地区工业局直辖,并从潍坊、昌邑、益都等县市企业中抽调80名技术工人充实进厂。1961~1964年,国家多次投资扩建,生产能力和技术装备不断提高。1966~1976年,曾试制10条水泥壳船(以水泥、钢筋代替木料),此种船经数年即毁坏,后停制。同时,试产60马力钢壳船和813型135马力民用钢质船。1970~1974年,每年造船10条左右,年产值100万元。1976年制造818型200马力钢壳渔轮成功,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1985年,有职工223名,拥有各种机械设备120余台,厂区面积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20万元,年产值183万元,实现利润16.9万元。从建厂至1985年,共改造各种渔船210条,制造20马力、80马力812型、817型、818型、876型钢质船、挖泥船以及12马力机动船共458条,修理各种渔、货船2002条次。1986年研制玻璃钢舢板新产品成功,1987年生产84条。1986~1989年,建造YDV876型钢质渔轮4艘,JXW—35型钢质挖泥船1艘,造12马力、20马力、80马力和817型木质渔船共14条。1989年,固定资产增至402.3万元,工业产值达到270万元,实现利税36.4万元。

寿光造船厂制造的渔船

注:①土布 单位论块,一块土布面宽6寸的长18尺,面宽8寸的长16尺。其尺皆用棉布尺,一棉布尺合市尺1尺6寸。20斤线为一机,也称“一杼”,可织10块土布。

高端隔音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

断桥铝门窗

上一篇: 寿光纪台镇:创新蔬菜废弃物资源化三种方式
下一篇: 寿光铝合金市场搬迁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