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品种大全

1.「红田」 产于上、中坂田,在田石中最为珍贵,多数不会超过一两重;「正红田」非纯红,色如丹枣、似烂柿,灯光下内透红色宝光;「桔皮红」浓黄微透红光,是红田中最常见者。虽然田黄偶然会有一些稀红出现,但呈片状朱砂、血红、桃红点者则少见;另有一种「煨红」乃农民焚稻根作肥,使藏于土中的田石受高温影响所形成的外红内黄,因为经过高温煨烧失去油水,易脆裂,并非天然的「红田」,因此较不为一般收藏家所珍。

2.「白田」产于上坂田,近坑头,色淡莹澈似白水晶冻,肌里通常含淡黄色基调或带蛋青色(似牛脂),极少有玉白或雪白色出现,比一般田黄透灵,有明显的萝卜丝纹,含淡黄色石皮,红筋及格纹如血缕;由于数量不多,价格又不似上品田黄那么贵,颇受玩家所青睐。惟,白田是田石中争议性最高的,购买时应特别注意,有些高山冻、掘性独石、鲎箕田的特征与白田颇为类似,不可混其真膺,主要还是从质地上去分辨。

3.「田黄」产于各坂,质结腻润,玲珑透澈,萝卜丝纹由密渐疏。「田黄冻」通灵澄澈而少丝纹,是田石中的黄水晶冻,最为质美;「黄金黄」明亮如黄金;「枇杷黄」色泽浓郁,在田黄中最为常见,算是田黄的标准色;「桂花黄」色浅如幼鸭新黄;「熟栗黄」色深如熟茶水;另有金包银或银包金田黄,外黄内白或外白内黄,色层分明如同鲜蛋,均是玩家所不会放过的对象。致于鸡油黄、肥皂黄、葵黄、杏黄稍次,桐油地更次。

4.「乌鸦皮田」是指各坂出产挂有稀疏黑色石皮的田石而言,其质色黄、其皮色如乌鸦背颈之羽毛,因石皮与田石肌里色泽成强烈的对比,别有韵味,一般都会被保留雕成蝙蝠、云纹或其它巧色,作为鉴别之用。要注意的是如果黑色石皮与黄色石肌有些相混、界限不明显者为真品,黑皮厚薄一致、区别过于明显者反而要小心,以防他石煨乌仿冒。如果黑皮面积过小,则不列此类。

5.「花田」是指下坂出产色泽较花杂,无法归类于某色田石者;例如石内含枇杷黄又带灰黑或青白,但仍可辨为田石者。一般来说,田黄通体一色的不多,外浓内淡或某些部份有深有浅,以什么色占大部分再归类为何种色象的田石。

6.「黑田」产于下坂和铁头岭一带,多数质较粗松、逊通灵。黑田又分黑皮田、纯黑田二种。「黑皮田」是指黑色皮占整体面积大部份,仅挂着稀疏黄肌,无法归类于「乌鸦皮田」者;「纯黑田」则通体浓如墨水带有黄皮,向光处看微透带赭黄,似田黄石中的牛角冻,萝卜丝纹较粗,似水流纹及棉花纹,间杂黑色斑,也有黑中闪黄而不通灵的。

7.「灰绿田」产于下坂和铁头岭一带,质灵透色灰黄,肌里含萝卜丝纹间杂黑色点,还有少数灰黄中带青绿者称为「绿田」。

8.「硬田」产于碓下坂,质杂粗糙、格多不甚透明,有些有石病,为田黄中的劣品;但在田黄绝产的现今也水涨船高,成材的硬田价格也不俗。

9.「搁溜田」主要产于寿山田埂旁,为耕作或雨水冲刷露出地面之田石,经常日晒雨淋及缺少地热蒸蕴,石质大都不佳,失之温润。

10.「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于寿山溪中,或农耕露出的石头,被顺手丢入溪中的田石,主要积存于中坂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又称为「溪中冻」,这种田坑石因久蕴溪水中,石质相当灵透莹澈,色泽略淡,皮层极薄或无萝卜丝纹,向来为收藏家所青睐;另有一种色黝不通灵,质坚不太受刀的,称为「溪管独石」。要注意的是勿与「溪蛋石」相混淆,因为虽然产出的方式差不多,也相当珍罕,但二者母矿不同,溪管独石是高山系地开石,而溪蛋石却是月洋矿区的芙蓉与半山石。

二.水坑(坑头)石

离寿山村东南面约二公里,由于矿床位于「坑头占」山麓,矿脉垂直倾斜,洞深如井,凿采困难,且坑洞深入溪涧底,坑底不断有地下水涌出,故名「水坑」;凡坑头所产石,统称为「水坑石」或「坑头石」。

水坑石亦由矿洞内开采而得,并非产自于水中,因矿洞内石质受到山涧水不断渗透与浸渍,显得莹澈凝腻,鉴赏家特别将它另列一类以示珍贵;但因矿层稀薄,一般块度仅在方寸之间,极少有大件的作品出现,若能成方型者,更为难得。清代有诗云:惟有水洞在涧底,四时暗溜鸣嘈嘈;其间结窝不可觅,觅得一线群欢号。可见水坑石采凿的困难及珍贵的程度。

水坑石凝腻富光泽,但产量稀少、块度通常不大,常夹杂有金砂点或小砂团,若将杂质剔除干净,多数难以成材,因此若能达基本洁净之要求,即使略有瑕疵,也已经是相当难得的珍品。水坑石以透明度高、肌理莹洁者为上品,其中以红及黄色为最罕,明色胜暗色。旧坑所产石相当纯洁通灵,但矿洞已塌陷开采困难,民间流传之水坑石珍品多为百年前之旧物,甚为稀罕,有「百年稀珍水坑石」的美誉,上品和田黄一样保值;近来新开的矿坑虽深入旧坑下方,但所采莹洁佳品甚少,多数呈灰白或灰黑色。

由于坑头占位于高山峰之下,同属一矿脉,故凡水坑所产的各种色象纹理石种,高山几乎都有,鉴别颇费功夫,差别仅在质地的结与松、莹澈与浑浊、纹理的隐与现而已;水坑石的质地结而微坚,下刀处线条清晰,高山石则显得松软,惟近年来所产坑头冻石,深入高山矿脉,质地略为松软,已含山坑石的特性,在鉴别上就更加困难。色白清明的水坑石应尽少油养,尤其上品凝灵晶莹,过度油养反而会变暗或牙黄。

市门所见莹澈灵白的晶冻,除了灰黑或略浑白的坑头石外,莹澈纯洁的水坑真品不多,大部份为山坑所产。据长居福州的石商表示,曾访问过当年开采水坑的老石农说,其实水坑所产冻石,从来只有白、灰黑或灰赭色,并无所谓红、黄或桃花点;也就是说水坑石,除了白色水晶冻、鱼脑冻、环冻、天蓝冻及带灰赭色的牛角冻、鳝草冻和灰黑色的坑头冻外,并无真正的黄、红水晶冻、黄冻、桃花冻或玛瑙冻,寿山石书上所说的并不确实。但究竟那种说法为正确,为何专门研究寿山石的专家说有,而石商、石农却说没有,实在是一件耐人寻味的问题。

虽然水坑石的产量犹较田黄石少,但因成材大件作品数量太少,且有与优质高山石容易混淆及鉴别困难的缺点,故始终「炒」不起来,价格反而远不如田石,所以有眼光的鉴藏家,遇上难得一见的水坑真品时,如果价格不离谱,宁可错买,千万不要放过,以免失之交臂。

1.「水晶冻」产于坑头水晶洞,「白水晶」质地澄澈通灵,肤里莹然,有如水晶,如玻璃无有障碍,又称晶玉;大部分隐有淡灰或淡蓝色基调,石肌隐有棉花纹、金属砂及虱卵。「黄水晶」较罕,色淡黄略有红筋,比黄冻更为清灵透澈,质嫩而通灵;「红水晶」更罕,色红艳如烛,偶含深红色筋络,灯光下异光耀眼,为水坑最难得的珍品。《寿山石考》曰:彷佛凌波仙子,罗袜生尘。意指水晶冻彷佛天阙仙女,冰清玉洁,落入凡尘。

2.「鱼脑冻」产于水晶洞,半透半浑,又称「羊脂玉」,石质显得特别凝腻脂润,隐含云、水团状纹或波浪纹,如煮熟鱼脑,不如水晶冻莹澈,石色亦非雪白。因产量极为稀少,见过鱼脑冻的人也少,故争议也最大。清.毛奇龄《观石录》曰:玉质温润,莹洁无类,如搏酥割肪,膏方内凝,而腻已外达。清民二代诗人咏颂寿山水坑石时,均将水晶冻与鱼脑冻相提并论,诸如清?张伯膜「洁如冰贮白玉壶,莹如雪映凝脂膏」、清?梅瞿山「冰坚鱼脑同晶莹」、现代?王贤镇「冰心鱼脑二无邪」,证明水晶冻与鱼脑冻有时难以区别,仅能将莹澈者归类水晶冻,微浑凝腻含不甚透明云团细纹者归类鱼脑冻。

3.「天蓝冻」产于坑头洞,质明色净,并非真正的天蓝色,而是石肌含疏离状灰蓝色点及棉花纹,隐约透出灰蓝色光,其蓝欲活,如雨后青天。有些清淡者色白呈淡灰蓝或仅蓝彩一抹,容易和「水晶冻」相混;有些浓艳者肌里饱含疏离灰蓝点,容易和「牛角冻」相混淆。《寿山石考》曰:微云淡河汉。目前混充坑头天蓝冻者,有山坑清灵含灰蓝色点的鸡母窝晶及水洞高山。

4.「桃花冻」产于坑头洞,冻质晶莹清灵,冻中密布疏离状红色点,有如胭脂粉吹散融入石中,碧落蒙蒙,红光晻然,在十倍放大镜中似桃花瓣浮于清水中,美丽动人,故又名桃花水。《寿山石考》曰:并非醉杨妃娇无力,应是人面桃花笑春风。其实「桃花」并不限产于坑头,如高山石、芙蓉、杜陵、善伯,举凡石中朱砂红点分布广稀而疏离者,均可能被冠以「桃花」二字。而冻质中密布疏离状黄色点,被称为「菊花冻」者,应非坑头产物。

5.「黄冻」产于水晶洞,浓黄如枇杷,比黄水晶冻色泽浓而浑厚,明黄胜暗黄。偶有一二处透明似玻璃白,略有红筋及不甚明显的萝卜丝纹,极似田黄冻,但比田黄冻更胜晶莹,无石皮且色泽表里如一,不似田黄内外浓淡有别。

6.「玛瑙冻」产于坑头洞,通常二或三色相间,纯红者称为「玛瑙红」、纯黄者称为「玛瑙黄」,偶有层状或条状晕彩纹,类似玛瑙石,故名。

7.「牛角冻」产于坑头洞,质灵微坚,莹澈富光泽,灰黑中带赭黄,浓者如牛角,偶有黑色纹,白棉纹杂乱而绵密;淡者似犀角,偶有水流纹或类似白色冰纹,石纹及格纹稍多;有些含黑色金属砂或微带金砂地者,质地坚实较难揩光。《寿山石考》曰:暑天黛海,日不敢骄。

8.「鳝草冻」产于坑头洞,质地清灵色多白微灰黄,肌隐白色细冰纹及色点,或色淡灰黄含灰黑或白色细毛状纹理,状如水底草叶。《寿山石考》曰:二八佳人,猫睛石压鬓。鬓者耳际细毛也,意指鳝草冻中含有类似少女耳际之细毛纹。

9.「环冻」产于坑头及水晶两洞,晶莹通明如半熟蛋白,石肌多隐现菊瓣或鱼子泡状小圈,有单环、双环及多环相连,颇为奇特,以水晶冻或牛角冻中较为常见;山坑石中荔枝、高山冻中可见,杜陵则偶见。环冻也分二种,一种为真正的环冻,是冻中含环状结晶砂结成;一种为裂纹环冻,也就是石肌内产生的环状裂纹,后者经浸油后,环会变淡或隐而不见,应可区别。《寿山石考》曰:西施之颦,息妫不语。息妫,春秋息侯之夫人。意指环冻之美,如西施、息妫之流。

10. 「坑头石」产于坑头洞,有别于上述各种晶、冻之矿石统称「坑头石」,色浑白、灰黑、红褐、赭黄,亦有多色交杂的,一九九二年曾出产过一批淡绿色通透的石,称为「坑头青」;不透或微透者称「坑头石」,质地通灵明澈,比水晶冻浑浊或含较多金属砂絮斑,无法归类于水晶冻者称为「坑头冻」或「坑头晶」。由于色彩及纹理变化在水坑石种中最为丰富,亦相当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11. 「冻油石」产于坑头洞,质润微坚有光泽,石色白微灰黄或白带灰色块,石质微透宛如结冻油蜡,间杂黑金属点,其中色白而纯洁者,酷似「猪油白芙蓉石」,市门极少人以此名贩卖,仍将此种石归纳于坑头石内,称为「坑头」或「坑头白」;至于通体含黑金属砂者,色黑质坚,灯光下金光闪闪,则称为「坑头黑」。

12. 「掘性坑头」产于坑头砂土中的块状独石,色黄者类似田石,石皮薄呈不太透明粉黄,石肌凝腻而灵透,晶莹而坚结,含稍杂的萝卜丝纹或平行的牛毛纹,偶具红格,故又称为「坑头田」;色蜜黄者与田黄石甚无差异,色黑赭者,性状几与黑田无异,偶隐含绵花杂纹及含白色晕点,及黑色金属砂点。

三.山坑石

除了田坑、水坑以外,各山系矿洞所产的石材统称「山坑石」,产量及色彩极为丰富,品种多达一百多种,只是依产区不同,石质差距颇大,有些质佳的细结凝灵和水坑石不相上下,质差的则松软粗糙多含砂絮。

山坑石下刀时多呈细粉状,质差的刻起来则刮刮有声。和水坑石一样分掘性与洞产两种,掘性石材呈自然块状且俱有石皮,石表透明感差,石肌细结温润优于洞产。但不论山坑何种石种,除了杜陵坑种属及掘性、质优山坑石的结度及稳定性较高外,通常较田坑及水坑石来得松软,太过干燥或高温,容易产生白色渣点及裂痕,需经常予以「油养」泯其润泽,等石体吸足了油质,石质慢慢变化,方可渐渐趋于稳定。

以下就寿山地理位置,从出产寿山石珍品的南面矿系谈起、再来是出产杜陵及月尾的东南矿系、金狮公山的东面矿系、老岭猴柴及旗降山的北面矿系、旗山的西面矿系、花坑的中心矿系、离寿山村八公里的月洋山峨嵋矿系等,以及他省知名山坑石石种,做个有系统的介绍。

1.高山石类

高山位于寿山乡南部偏西,山势较高矿洞密布,是寿山石开发最早,也是产量最大的一个产区,色彩及纹理变化丰富、质细而艳丽,诸如和尚洞、大健洞、世元洞、太极头、水洞、嫩嫩洞、四股四、大洞、油白洞、玛瑙洞等及近期开采的荔枝洞、鸡母窝和新洞等。《寿山石考》曰:白而晶,红而艳。崇桃兮,炫昼;积李兮,缟夜。

除了质佳或知名的品种会被特别区分外,诸如太极头、荔枝洞、四股四、水洞、鸡母窝、鲎箕石(掘性高山)及色象纹理类似坑头水晶冻、桃花冻、玛瑙冻、牛角冻、黄冻及环冻等,其余皆以颜色来区分,例如黄高山、红高山、白高山、乌地高山等。

(1)高山石

高山石色彩及纹理变化丰富、质细而艳丽,莹洁而通灵,有些含稍粗的萝卜丝纹、杂纹或水流纹,有些则无明显丝纹;惟质地略松,天气过热或过于干燥易产生裂纹及渣点,需时常拭油以泯润泽,愈盘养愈稳定、通灵,等石质稳定后,愈显得古朴润泽,不输任何他坑所产山坑石;缺点是油养后,原来明亮的色泽会略为变得沈暗、牙黄;因新石嗜油性强,常需人伺候,故又被称为「财主石」。

纯白如蜡或通透如冻,偶带砂絮或疏粗纹者为白高山;色黄偶含色块及纱纹者为黄高山;红艳如烛,偶带条纹或砂点者统称为红高山,有晚霞红、瓜瓤红、马肉红、美人红、肉红、酱红、朱砂红;通体含粗朱砂点、有数处通明如晶者,为高山朱砂冻;色灰蓝如淡墨,偶含浓淡灰黑水流纹理者,称为虾背青;色白含黑色纹斑或灰赭黄斑块者,为乌地高山,又称砚水冻;若此石大部分色灰黑带赭黄,含金属砂点、水流纹或网纹者,则为高山牛角冻;色白带淡黄,有象牙纹,不辨为石者为象玉;多色交杂,巧雕成品者为巧色高山;外有淡黄或黑色石皮,内质细致内含较粗直萝卜丝纹,似白田石或鹿目者,为掘性高山;一面紧贴岩石面,前后两色各异者,为黏岩高山。高山石中通灵者,统称为高山冻,莹澈者称为高山晶。《寿山石考》曰:肌肤若冰雪,绰约似处子之藐姑仙子。藐姑为山名,乃神仙聚居之所。

其实田黄也源自于高山,只不过长期受地热所蒸,较为细结温润;而坑头与高山亦属同一矿脉,因此水坑所产各种色象纹理的冻石,高山几乎都有,故同样也有水晶冻,但通常不如水坑莹结;桃花冻则冻质不如水坑清澈,红点疏密不一多连结;黄冻通体铬黄或呈黄白二色,黄处偶带土黄筋络,白处则清明晶莹,隐见棉絮纹;天蓝冻则略浑浊且呈灰蓝色调,含疏离状金属细砂点;其它如玛瑙冻、牛角冻、环冻等,也色粉质松比不上水坑石莹澈坚结。为与水坑石区别,各种冻石前均冠上「高山」二字,如高山水晶冻、高山桃花冻及高山牛角冻等。

(2)水洞高山

水洞位于世元洞下方,洞深如井,由上而下,和一般矿洞由浅入深有很大的不同,由于矿洞深入地下水层,故名水洞。一般说来,水洞类属于「高山石」,但由于此洞所产石材有其特色,故特别列出说明。初入门的爱石人很容易将水洞高山和水坑石相混淆,其实两者有些许的区别。

此洞所产石材初产时常呈粉白,因质地特性(相對於水坑石)稍松较易透油,经浸油后会边缘透澈中间浑白,再逐渐变为莹澈,不逊于水坑冻石,偶含粗萝卜丝纹及黑细砂点或含脉状结晶纹,因此早期有些石商仍把它当成水坑冻石来卖。其实高山所出产各种凝灵通透的晶冻,有许多皆出自于水洞、太极头、荔枝、鸡母窝及邻近的嫩嫩洞,颇受一般收藏者喜爱。

此洞所产石白者通常洁白,有些质结莹澈,含较稀疏的棉花纹或不含丝纹,有些含少许黑色砂絮,缺点是过度或不当油养时,色泽会变得略为沈暗及牙黄;黄者清灵柔美;红者冻质晕红,砂点细密柔媚似玛瑙冻;朱砂冻则较高山他洞所产质嫩而清灵,砂点粗亦略显疏离,偶会连结成红筋状;桃花冻红点疏离,尤为清灵美艳;另有色灰白,含疏密不一黑色丝状纹理的为「鳝草冻」;通体呈黑色纹含圆圈状晶点者称为「蛤蟆皮」,肌里偶含红色砂点,颇为罕见有趣。

近年来水洞产量不如以往,有竭产迹象;白者冻质颇为清灵润洁,红或黄者温柔抚媚,天蓝者清灵肌里带蓝色点,黑者由短线或黑点分布石面;上品浸油后通透莹澈如水坑冻石,只是质地不如水坑石坚凝。

(3)瑪瑙洞

位於「大洞」下方,相傳亦為明代僧侶所開鑿。質地通靈如凍,頗似水坑凍石,底色白,另有紅、黃、黑等色,多裂紋,色紅、黃質純者近似瑪瑙,故名「瑪瑙洞」。灰黑者含黑色仙草紋或粗網紋,偶有細密紅色點,白處靈透如晶,近似水坑鱔草凍及坑頭凍,以前常有石商以坑頭凍販售。

(4)四股四

产于1980年初,位于嫩嫩洞旁,因矿洞由四户石农合采而得名,目前已经竭产。

由于该矿洞的开采偏离高山矿位,逐渐接近杜陵坑矿脉,故质色颇似杜陵坑,偶含脉状纹理,石质较高山各矿洞所产脂润而坚结,有红黄灰白等色。红者红点细密如晕,有些被薄层的透明玻璃白包住,若有红色脉状细砂纹,通常细窄而纹直,偶呈斜直水流状或边缘微向外晕散状;大多数多色相间,纯色者少,纯白者偶呈透明或半透明,有些呈脉纹状颇似杜陵,有些则含类似荔枝的萝卜丝纹,有些则无纹澄澈如晶。

此洞和杜陵不同的是所采的矿体较大,不似杜陵是沿岩缝沉淀结晶,矿层较稀薄。脉纹较直不似杜陵弯曲,晶体稍粗且较杜陵坑稍逊晶莹,亦不如杜陵坚结。和四股四类同者尚有清灵的马背石,只是马背的朱砂点成团且稍粗。

(5)太极头

产于高山北麓的太极峰,因地形如太极而得名,1980年初出石。类似太极头的石种的有荔枝洞、鸡母窝及水洞高山等,石质颇佳,惟近来已竭产。

太极头石质颇为晶莹润结,上品清灵色艳,偶含稍乱的萝卜丝纹,有红、褐、黄、白等色。纯白者润似羊脂白玉,不甚透明的称为「太极白」,质性透明的也会多少含有这种特殊的新白,类近半熟蛋清的白,有时新采荔枝或水洞高山也有类似这种特性,但通常透明的范围比较大,石质却不及太极头润结;通体红色或黄色者,偶含脉状透明白晶痕,黄者明媚如蜜糖,红者色点极细,红如鸡冠似晚霞,偶呈稍暗的色彩,肌里通常隐白点或紫铁砂。质佳者透如水晶,但通常微带不甚透明的新白,含细密的红或黄色晕彩,二色混杂交界处并不明显。

一九三八年曾出产一批水晶冻、天蓝冻、玛瑙冻、桃花冻质特佳,晶莹坚结酷似坑头冻,市门难得一见,由于质结晶莹,为高山难得的佳品。旧产石的色泽稍暗,近产的色泽较鲜,但质地略逊旧产,有些甚至比一般高山石还差,并非太极头石材均为佳品。

(6)荔枝萃

产于1987年,因开采的洞前有棵野荔枝树及质色嫩白如荔枝肉而得名。

由于此洞和太极头仳邻,质细嫩而灵透,近似太极头,结晶体以白色为典型,白者晶莹洁白,清灵者似水晶,通体含细而绵密清晰的网状萝卜丝纹,偶含白色片状结晶砂或黑色细砂纹,有红黄白黑等色,未见有青绿色。以黄为贵,黄者呈粉黄或透明铬黄;体白饱含黄丝纹或体黄含白丝纹者称为「哈蜜冻」,颇为澄净明媚;以纯红者较为稀有,一般呈不太通明的红豆色,少数呈红艳的晕红冻状或桃花点状,亦极为珍罕名贵;色两边白中间呈黄或红者,似三合板者,称为「夹板荔枝」;也有二或三色的巧色荔枝;亦有油白、玉白微透,质润结但不透明、丝纹不显者为「老性荔枝」。

荔枝洞的质地、灵度比高山其它矿洞凝灵润结,以「红妹洞」所产质色最佳,产于一九八七年,盛产期仅约二、三年,所产石的质色也最好,近年已经竭产,以后陆续产出的零星矿块,质量略逊,因此精品价格暴涨。后期出产的新坑荔枝,已靠近鸡母窝矿脉,质色近似鸡母窝。以材巨而莹澈的荔枝晶为极品,色浑、灰黑、多砂丁者为次。收藏时应选色泽柔美或清灵润洁如晶、少片状白砂及黑砂丁者为佳。

外观和荔枝相类似的有清灵的坑头石、杜陵、鸡母窝、白江西冻及青海冻石。坑头冻纹路较乱,似团状棉花纹,不似荔枝那么细密有致;杜陵虽有一、二个面类似荔枝的网纹,另二面则有平行状的结晶纹,偶有模糊之云团、糜乳纹;鸡母窝丝纹太绵密、细碎不连结,有些地方则透明无丝纹,不似荔枝那么蜿蜒而清晰;白河南黄冻则相当透明通灵,近似荔枝,偶有萝卜丝纹,偶带粉红色,偶有水流纹,质地略绵涩;青海冻石浸油后极清灵透明,但颗粒大质地粗涩,偶含白色团状或波浪状纹,抛光后以手触摸会滞手起雾,且比重较轻。

(7)鸡母窝

产于1989年,矿洞位于太极头的正下方,因山形如母鸡抱窝,故名。质地润洁通灵有光泽,其质状显现出特有的多样化,于高山系石中最为丰富瑰丽,有些石偶有色皮、红格,亦有色层分明之银包金或金包银,类似他坑产石,难以辨识。

白者而清灵者似冰糖,含绵密萝卜丝纹,颇似荔枝冻,惟有些纹路过于细密而稍杂,或呈断续而模糊成雪花状纹,不似荔枝那么绵连而清晰,且多含黑色短针芒纹;网纹稀疏者似水坑石、水洞高山;不通灵者类似太极头、杜陵坑。鸡母窝透灵度虽略胜于荔枝、太极头,但质地比起荔枝洞、太极头洞通常被鉴藏家认为稍逊润结。

黄者类似田石及水坑石中之黄水晶冻、玛瑙冻;灰蓝者颇似坑头天蓝冻;黯赭色者似黑田、牛角冻;有色者则类似太极头、水洞高山。是继荔枝洞竭产后,难得的佳品。

其上品亦同样细润光洁,含萝卜丝纹或棉花纹,其实有很多被收藏的荔枝冻佳品是鸡母窝石,只因质色太相似而无法辨识,或因荔枝冻较为有名而以荔枝冻来贩卖。

(8)草苧高山

产于高山,是一種綿砂質高山,在微透明石肌中密布淡黃色或白色粗網紋,狀如苧蔴,其紋理含有砂質,磨光後會微微隆起,紋愈多愈粗糙無光。這種石偶有疏離狀朱砂紅色點,狀如桃花,清靈者亦頗為美麗。

(9)啼嘛洞

产于高山峰东侧,又称为小高山,石质粗松,色多黄、红、白相间,因含有状如啼哭之泪痕,故名「啼嘛洞」。由于质差不纯,少有石质流于市门。

(10)白水黄

产于高山后之东南面,分水黄及水白二种,水黄色似「碓下黄」,又有纯黄及干黄之分,纯黄质细,干黄色暗质粗易裂。质粗不透明,肌里现层纹或九重粿细纹,有些外表有黑皮,黄者多用来冒充田黄,但肌理多含裂纹及黑或黄或白点。

水白较细洁,色白略黄或带青伤痕色,质光润微透,质纯者类「半山芙蓉」,置于水中会渐渐变成黄色。《寿山石考》曰:文理庚庚,无由自鸣,置之于材不材间可乎?意指白水黄、大洞黄石粗硬多裂纹,质地介于妍蚩之间。

(11)掘性高山石

产于高山各矿洞旁之砂岩中,是一种掘性独石,石皮外状颇似田黄或鹿目格,具有黄或黑色石皮、红格及粗杂的萝卜丝纹,通常外黄而内白,肌里则与白田类似,偶白色渣点。

这种石埋在干燥的丘陵砂土,缺少地热所蒸,酸化的程度不比田石,通常色白,黄色层稍薄,石质纹理稍嫌粗松,不及田黄石腻润坚结;有少数质佳色黄油润者和田石类似。

这种石质地略优于洞产高山石,但腻润度较田石差,质佳而腻黄者颇能与田黄石混淆。

(12)鲎箕石(田)

产于高山之背的鲎箕谷,是一种掘性独石,石皮外状颇似田黄或鹿目格,具有黄或黑色石皮、红格及粗直的甘蔗渣纹,通常外黄而内白,肌里则与白田类似,偶白色渣点;有些则带红色朱砂点,但通常略呈粉红,久置会褪色;有些朱砂则色泽颇艳,呈桃花状。且需常把玩或偶而抹油,否则会失去光泽或有渣点、惊(裂)痕出现。有些石因埋藏地点土质的关系,含有臭油垢味;亦有人认为这种石松燥易裂因需常抹油,以致油变质所产生的臭油垢味。

这种石与掘性高山石一样,被埋在干燥的丘陵砂土,缺少地热所蒸,酸化的程度不比田石,通常色白,黄色层稍薄,石质纹理稍嫌粗松,不及田黄石腻润坚结;有少数质佳色黄油润者和田石类似,故也取名鲎箕「田」的雅号。

2.杜陵(都灵)坑类

位于寿山东南面,高山东面偏北约二公里山中,石质坚结与高山石不同,有不少凝灵细润的石材,石质稳定,没有高山石那么松软,也不容易变色,受到金石家的称许,被誉为「山坑之首」。《寿山石考》曰:如清淡学士,时见机智。

杜陵坑种属的石材计有杜陵、迷翠寮、尼姑楼、蛇匏、芦音、鹿目格、碓下黄等;而迷翠寮、尼姑楼、蛇匏、芦音被称为四姐妹石。外观类似杜陵的有脉纹水洞、四股四、荔枝洞、太极头、马背、房栊岩及巴林石等。

都成坑石又称“杜陵坑”或作都灵、都丞皆以音同。产于寿山村的都成坑山以产地名。

都成坑石质坚硬通灵,多呈结晶状。温纯深润。色具五彩,斑斓明艳。以黄、红、白三种最为普遍表里如一,永不变色。其中纯黄而温润者可匹田黄。 都成坑石以其“五彩相映光彩四射”特质为鉴藏家所珍重。妩媚温柔更非他山之石所可比拟故名列山坑之首。

都成坑石的品目按色相、矿洞和矿状分别命名。主要有;

黄都成——指纯黄色的都成坑石。有黄金黄、桂花黄、熟栗黄、枇杷黄、洋参黄之分。以黄金黄最为珍贵。

红都成——指纯红色的都成坑石。有橘皮红、朱砂红、桃花红、瓜瓤红数种。以橘皮红最稀罕古有“炼蜜丹枣”之雅称。毛奇龄《后观石录》赞:

“百炼之蜜,渍以丹枣,光色古黯而神气焕发。”

白都成——指纯白色的都成坑石。但往往色非雪白而多带微灰或淡黄有时略呈葱白、反青蓝。肌理偶含不透明色块及条条色纹求之质洁色清者殊难。

朱砂冻都成——指都成坑石中质地洁白而透明,肌理密布朱砂红色点的矿块。以色艳而斑点均匀马上品属都成坑名贵品种。

五彩都成——又称“花都成”。指多色交错的都成坑石。色泽艳丽,纹理自然.如“郊原春色.桃李葱笼”。其质地通灵者佳五色俱全者贵.世有五星聚魁、五福呈祥等雅号。杂质过多则不足取。

粘岩都成——指与坚硬围岩紧粘着的薄层都成坑石。质特晶莹,但石层极薄难以成材。凡都成坑石常有石英细砂渗杂其间,解石困难,故行业

有谚语“都成坑砂成山。有水色(福州方言‘水色’指光泽度)人人贪。”形象地描绘出它的特点。粘岩都成结晶体与砂岩集于一体对比强烈,颇为奇观。

琪源洞都成——又称“锦元洞”是以矿洞命名的都成坑石品种在都坑石中品位最高。相传旧洞马张世元所开凿初时所产石并无特色,故不著名。至20世纪30年代洞经黄琪源重新开发,出产石质甚佳名始大着。

1944年黄琪源去世后此洞不复再出流传至今珍品寥寥无几倍见珍宝。 琪源洞都成石质晶莹温润纯洁少砂远胜他洞所产堪称都成坑之精萃。其色多黄、红.肌理萝卜纹细密清晰,极似“田黄冻”而色纯一产量极微更比田石稀罕。

坤银洞都成——是以矿洞命名的都成坑石品种。洞位于琪源洞的上方为张坤银所开发故名。石质微坚有黄、红、白、灰诸色纹理多呈条纹状纯洁度稍逊“琪源洞”所产。有时在透明若玻璃的肌体中会出现条条灰白色流纹状痕迹俗称鼻涕。该洞已废不再出石。

元和洞都成——是以矿洞命名的都成坑石品种。洞位于坤银洞旁为民国初陈元和所开发故名。石质脆硬微透明色多红、黄相间含白色浑点。其中有似玛瑙者质较佳。矿洞塌陷已久仅留洞口。

掘性都成——是零星埋藏都成坑山坡砂土中的块状独石靠挖掘而得故名。品质优于矿洞所产属寿山石稀有品种。其质地格外温纯色多桂花黄、枇杷黄或橘皮红亦具萝卜纹、石皮及红筋等特征酷似田石。但其纹理纤细而弯曲异于田石之绵密均匀表里石色变化也不明显故可辨认。

(2)迷翠寮(美醉寮)

石质界于杜陵与善伯之间,因此,若发现有质色如善伯,却含明显水流或隐网状丝纹者,直觉应想到是否为迷翠寮石。有红黄白三色,多二、三色交杂,石质细腻微透灵者似杜陵,惟肌里所含水流或网状丝纹比杜陵粗而杂;不透灵者似善伯,惟某处偶含粗丝纹,或含善伯的絮状花生糕;有些具金属点,向空视之闪闪有光,俗称金砂地。《寿山石考》曰:霏霏雾雨,大有雪意。意即迷翠寮石肌理丝纹乱如霏雨,大有下雪之兆。

迷翠寮与芦音、尼姑楼、蛇匏虽被为四姐妹石,最易混淆,但迷翠寮与芦音含萝卜丝纹,尼姑楼与蛇匏则无,应略可区别。

(3)尼姑楼(来沽寮)

产于杜陵坑旁,泰半色滞逊通灵,质地较似善伯,坚硬似杜陵,但下刀脆,色多黄、红、褐、暗绿交杂,有些含金砂地,偶含细碎的花生糕;白者似高山;红者朱砂细密如质滞杜陵;色黄而清明者易与田石、杜陵、马背及鹿目格相混,但无杜陵坑的红格、萝卜丝纹;褐酱者如檀木,杂有黑色纹,有些色如鸭粪青。

一般色滞不甚通灵之杜陵,或带较罕见或怪异色泽者,也会被归类为尼姑楼。《寿山石考》曰:黄絁入道,悟净尘心。絁,粗绸也。意指黄色的尼姑楼,黄而纯净,如老和尚身上的黄色袈裟。

(4)蛇匏

产于都成坑旁,属掘性,质较杜陵略嫩半通灵,色多交杂,无格无纹,闪金点;有晶白、淡黄、淡灰、黄白各色。质佳而纯黄者易与田石相混淆,惟质略松不似田石细结,以色红如橘皮及质地通灵者较为难得。《寿山石考》曰:洒金喷玉。意即好的蛇匏,色白带黄,微灵透如高山冻或金银田。

(5)鹿目格

产于杜馬背下方山坳砂土中,是一种掘性块状独石,俱有薄乳黄或黑色石皮,偶带红或黑色格,质坚硬富有光泽,泰半不通灵,色多土黄或暗黄,无萝卜丝纹,肌里多含粉黄或黑色点。以色黄透灵润腻似田石者贵,明黄胜暗黄,称「鹿目田」,皮黄内带褐红色斑或隐含青、蟹灰色者较次。近年曾有洞产鹿目开采,质不透明且无石皮,远不及掘性鹿目格名贵。

块状鹿目格掘于砂土中,但酸化程度不及田黄,黄皮不黄心,有些石皮比田黄还要温润,但往内挖却易露丑,多含紅或青色,这是酸化程度及蒸蕴不完全的缘故;少数肌里油腻,近似田石者较受欢迎,惟无萝卜丝纹,质地亦比田黄硬结。《寿山石考》曰:水月镜花,别有妙趣。意指鹿目格类似田黄石,如镜中花水中月,别有一番妙趣。

鹿目格中有一种产量极少,通体含白圈红点的「鸽眼砂」,多为红黄相间,赭带胭脂的干荔枝皮,谛视其内如白水滤丹砂,铢铢粒粒透白而出,水砂分明,又称为「鹁鸽眼」,清.毛奇龄曾诩为神品。其实「鸽眼砂」,不仅仅是鹿目格中才有,其它石材中也少数含有。

(6)芦音(荫)

产于坑头溪旁芦苇之荫,故名「芦荫」。属掘性,质温润多色黄,佳者酷似田石或掘性杜陵,具萝卜丝纹及红筋,俗称「芦音田」。也有些呈淡灰黑、淡黄、及白色,惟色泽大多晦暗不透明,含水痕及虱卵与油斑。

(7)碓下黄

产于鹿目北坡,靠近碓下?,分掘性与洞产两种;有黄、黑、白等色,以黄色的为最常见,石质细软,色淡者似桂花,浓者如蜂蜜,但色通常较滞暗,质地不通灵,裂纹细而密,日久则呈紫色痕迹,有的质似连江黄,但地纹较细,肌理常带小白点、乳色虱卵及九重粿细纹;有些含有朱砂褐纹,颇似质差的黄杜陵。

(8)马背

是在杜陵坑之侧新开之矿洞,故名马背。此洞石材色质与杜陵有七分神似,早期仍被石商当成杜陵来贩卖,但仔细分辨仍可区别,马背泰半色较滞不通灵,晶莹通灵者色艳少砂,红点细呈晕彩状或单独成团,彩团中多含无色透明晶点,白处萝卜丝纹杂乱成团,不似杜陵那么有条理,亦少见脉状纹理;黄者多呈不透明滞土黄,或含透明晶点,有黄色团或黄色筋,多带红色晕彩,少数通灵油润者与杜陵无甚差别。有些外白内黄者,颇似银包金旗降;半清灵者,颇似四股四。

3.月尾石类

产于杜陵坑北面接近善伯洞之月尾矿脉,石质细嫩富光泽,多紫、绿二色,偶有白或黄色纹,上品有善伯、「月尾晶」及「月尾艾绿」等。

艾绿在古代原是寿山石名贵的品种,因色泽像艾叶而得名,又名「艾叶绿」;宋代曾记载「艾绿」产于寿山数十里的五花石坑,至于五花石坑矿洞的地理位置,已无从考据;明代则有人评寿山石以「艾绿」为第一,尚未有闻田黄为「石中之王」的记载。至于现代所称的艾绿,一般是指月尾矿脉的一种,应不是古代所称的「艾绿」,为了与古代的「艾绿」区别,则称「月尾艾绿」。

(1)月尾石(冻)

月尾冻:产于月尾山矿脉,色泽柔美,多数色青绿带紫红,另有有白、黄、淡紫、紫黑或美人红,质细隐白色针芒(晶)点及水流层纹,无萝卜丝纹,半透而富光泽,因靠近善伯矿洞,故常含细碎花生糕

月尾紫:呈不透明的紫黑、紫红或芋红,质精粗差别颇大,常含红色斑絮或白色流纹,且含金砂地难得纯洁。以质细润、通体纯如猪肝红者为佳,有极少数色如红木,称为「紫红月尾」,较为珍贵稀罕。《寿山石考》曰:如莘夷花,微涩微润。

月尾绿:色青翠质细润,肌里隐含硬晶点或白色泡点,青翠不甚透明色如老艾叶,偶含黄色纹者为「艾叶绿」;色淡微透如初生蕉叶者为「艾背绿」,偶带紫红色斑及白色细碎的花生糕点。以通灵纯色者佳,称为「月尾绿冻」,不通灵缀有黄纹者次;有少数灵透青翠通明,内含晶针状白色点。

此石新采时尚明洁可爱,历久则变黝暗或灰黄或黄白。为怀念古代石帝艾绿,近人则称为「艾叶绿」或「月尾艾绿」,通称月尾绿。《观石录》曰:蕉叶方肥,幡幡日下;《寿山石考》曰:平原春半,艾叶初生。与月尾绿近似者有善伯青、老岭青、竹头青及巴林青。

与月尾绿近似者有善伯青、老岭青、竹头青及巴林青。

(2)善伯(仙八洞)

善伯洞石又称“仙八洞”。产于月尾山西南面小山岗。据传清咸丰、同治年间有一位名叫善伯的石农在开矿时洞陷身亡.至20世纪30年代复行开采石质尤佳.人们为纪念这位石农遂将矿洞取名“善伯”。 善伯洞石质微坚微透明莹澈脂涧多含“金砂地”外观特征与都成坑矿脉各品种相接近。石色丰富有黄、红、白、灰、紫各色。凡纯净者以色相分别取名如黄善伯、白善伯等。其中色蜜黄质细嫩者为贵红如丹枣者为罕。 在善伯洞石中质温润者别其名曰“善伯冻”。

善伯冻——指质地温润纯洁的善伯洞矿块属寿山石名贵石品。旧时所出尚多新产之石中则难觅见。 善伯洞百余年来曾经历过三四次大采凿每个时期出产的石质多不相同所以又有老性善伯、新性善伯、善伯尾三种品目.

老性善伯——通常指20世纪70年代以前开采的善伯洞石。质灵洁温纯似都成坑色泽瑰丽多彩红如鸡冠黄似蜜腊灰近秋梨白像水晶。肌理闪烁金砂细点偶含粉白斑块。俗称“花生糕”近年洞陷不再产石。

新性善伯——通常指80年代以来开采的善伯洞石。质地略逊于旧时所产色泽单调,稍欠温纯,且常夹杂白色浑点,难求洁净。

善伯尾——又称“月尾仙”是近年开采的一种善伯石。由于善伯矿洞不断向纵深延伸逐渐接近月尾石矿段石质特征也有明显的改变。其质微绵软稍欠通灵色多灰绿或红紫极似月尾石。故取善伯尾、月尾仙之名寓具月尾石性的善伯洞石之意。

(4)回龙岗

位于杜陵坑旁的回龙岗中,石质近月尾石,但质地略松,嗜油、略逊通灵,色多黄绿及红紫,含紫色斑点及黄色格纹,此外尚有白、紫交错和灰红等多种颜色。由于市门少人以此名叫售,可能仍以「月尾石」或「月尾善」贩卖之。

(5)善伯旗石

善伯洞与杜陵坑间之小山丘称为旗降仔山,1995年开采出一种新的石种,质细微坚,大部分微滞不甚透明、少格纹,含糜乳纹及水痕,偶有金砂地,有红、黄、白、紫、黑等色,少数色纯,大多数多色交错,色泽与纹理美丽,红色朱砂点极细,多呈粉红晕状,这种石既有善伯洞石之细致及旗降石的坚韧,故取名为「善伯旗」。亦有人认为它产于往善伯洞之歧道上之矿洞,故又名「善伯歧」或「仙八歧」。

4.金狮峰类

产于寿山东面金狮公山,石质粗糙坚硬,光泽度较差,无纹。色多黄、红、灰及各色相间,肌里密布色点。黄而纯洁者颇似田石、鹿目格。

(1)金狮峰

产于金狮公山,石质坚硬逊通灵,色多少光泽,含金属细砂,黄而纯洁者类鹿目格,无格无纹、黄中偶带青灰、紫黑色或有层纹。

金狮公亦偶有掘性石种产出,称为「金狮公牛蛋黄」,有的黑皮红心、黑皮黄心、黄皮红心,有的白皮黄心等等,质地精粗不一,一般来说质地略胜旗山所产的牛蛋黄,质佳者润透颇似鹿目格、旗降石。

(2)房栊(饭桶)岩

产于金狮公山旁,有黄、红、白、灰淡黄各色;其石与野竹桁、果洞、水莲花石类同,质坚多砂块、逊通灵,石肌隐见裂纹、色点。近期开采的石质较佳,色泽美丽,质佳通灵者近似杜陵坑。若发现有质色如杜陵,却含较多黑或杂色砂块者,直觉应想到是否为房栊岩石。

另有一种掘性房栊岩石,产于房栊岩与柳坪山相连的山坳,于涧水冲涮的坑洼中采掘的独石,裹稀黄或白皮,呈黄或桐油色,肌隐粗萝卜丝纹,质地通灵,由于受水流冲击滚动少,石型多棱角,少卵形。这种石早期被人当「粗田石」贩卖,但石质坚硬、多砂丁和砂块,且纹理较粗,与田黄有较大的差别。

(3)鬼(果)洞

产于房栊岩附近,色黄如鹅卵,有的带灰和豆青色。质硬多砂,不通灵。

(4)野竹桁

产于房栊岩附近,质粗、佳石少,有黄、白、灰三色,色黄者粗糙含白色点,质佳者类似高山石。《寿山石考》曰:晦暗渴枯,风日所曝,斧弓所厄,遍地都是不才物。意指房栊岩、野竹桁、水莲花、鬼洞等石,石质枯涩多砂,难得佳品。

5.吊笕石类

(1)吊笕石(豆耿)

产于寿山东面矿系吊笕山,石质微坚硬,多数色灰黑带有白或红褐色块纹,含有黑色线或点,含金属砂,石质粗细不一,半透富光泽者,称为「吊笕冻」。

类似吊笕冻的有浓黑色的有牛角冻,不同的是经灯光照射,牛角冻薄层部份仍显现特有的浓赭色及浅色的萝卜丝纹,而吊笕石以砺纸干磨抛光时,会有轻微特殊的焦燥味;另有一种湖南新化一带出产的楚石(墨晶),石质细腻,比重较寿山石大一点三倍,色泽浓黑实为墨绿,粉末味咸,但无吊笕的纹理及透明感。目前有色泽纯黑色的萧山石、煤根、煤精等,颇易混淆。应如何鉴别?楚石雕钮后,边缘干粉末为深绿色,煤根整体闪深蓝气,煤精则无上述情况,较类似吊笕石。

(2)鸡角岭

产于吊笕山附近,多黄、白,质粗松有细裂纹,俗称鸡爪纹,近似排纹状,佳者类似杜陵石。

6.连江黄类

(1)连江黄

产于寿山东北面约五公里的金山顶,因矿洞接近连江县界,石色多藤黄,故名「连江黄」,并非连江县所产。有些书籍载此石为连江县所产,误也。

色多土黄或含青伤痕色,因石地干燥,质硬脆多细裂纹,且隐含土黄色筋纹,纹粗且直,人称「九重粿纹」,佳者似田石,惟母矿不同,亦无石皮,油渍即黝;一般以煨乌法冒充乌鸦皮,或涂染环氧树脂加上寿山石粉调剂,或以漂白粉擦磨成白色皮,假冒田石出售,但其质色硬脆,有直条纹,不似田石凝腻温润。亦有色白微透,带青绿或青黄色者,为「连江白」。

连江县丹洋乡所产的工艺用叶腊石,石质松脆不透明,多裂纹,有白、灰、紫数色,多灰暗,隐细点,命名为「连江石」,与寿山所产连江黄石质迥然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2)山仔濑

产于金山顶附近的瓦坪,多藤黄色,也有呈红、白、杂色和吊笕黑色,色状近似连江黄,常呈二色相间或呈条纹状脉纹,通常质粗多砂逊通灵,有条状砂屎纵横其间;佳者质细色美,颇似芙蓉石或文洋石,惟屎块较干,所含蜡质量也较低。和山仔濑类同者有连江黄、旗降、老岭石。

7.柳坪石类

产于寿山东北方的柳坪尖矿洞,又名「柳寒石」,通常质微粗松、纯洁者少,多使用于工业原料,仅极少数用于工艺雕刻,近年来已经不再开采。「柳坪石」有青紫、灰白及淡黄等色,质松不透明,常含褐色粒点块;「柳坪紫」色纯紫,以猪肝紫为贵;「柳坪晶」块度小,色淡黄与浅绿,质细而通灵,多与柳坪紫相混,称「玉带茄花」;「黄洞岗」则色滞黄质细不通灵,含有褐砂纹及白点。

8.旗降石类

产于寿山东北面的旗降山,猴柴南山的东南面,质结细润不甚透明,虽然也开凿了许多个矿洞,但因石质差异不大,故不以矿洞来分。仅将优质与粗质石略分「旗降」与「焓红」二种。

优质旗降的脂润度类近芙蓉与善伯,透度一般和芙蓉较为接近,略逊于善伯,色层较为分明,肌里多含蜜杨梅及白色泡点,常见二、三色或多色相间,少见纯色者,极适合镂雕层次分明的大型雕件。《寿山石考》曰:色深如霜,橙新者如秋枫。意即白者如霜雪,橙红、新黄者如秋天的枫叶。

(1)旗降(奇艮)

旗降质细富光泽,结实不变又易受刀,是良好的印材及雕刻材料,有白黄红青及紫等色。上品细结质纯少色点,稍为磨砺就光彩焕发,少格亦无萝卜丝纹,唯肌理偶含疏网状水流纹、杨梅色点或细碎白泡点。蜜杨梅是指石肌含细碎类似朱红色酸梅粉的色点。

白色旗降色较纯,嫩白似玉或白中带淡青灰及色点,细润者颇似白芙蓉;旗降黄则色少纯正,多新(淡)黄、桂花黄、土黄;旗降红亦少纯红,多呈珊瑚红及玛瑙红,或呈红色条状或短线状斑,偶带半透明白皮;旗降紫色紫黑或紫红,大多含细碎白或红点,颇似月尾紫;紫白相间似嘉锦者称「紫白锦」,含淡绿色透明体者称为「绿眼」;也有类似田黄的金包银和银包金旗降,色层分明,白皮微透明,黄皮则淡而薄;掘性旗降泛色皮,石质坚结温嫩胜于洞产。

鉴别旗降的特征是质地不甚透明、无萝卜丝纹,肌理常含细碎白块或杨梅红色点及偶含透明晶点及疏网状白纹,或某些部位带有紫色及白色泡点。一般单色旗降较少,多黄白或青黄红三色相间的,但除了白色,红黄色多偏而不正,以坚结油腻、纯洁少杂点及透度佳者为上品。

外观类似旗降的有色层分明的善伯、松柏岭、马背等。

(2)焓红石

产于旗降山,属于旗降外围矿脉,故又称为「焓红旗降边」,也就是旗降的支洞,石质相近但较旗降粗硬,质滞且多含晶砂颗粒,有白、淡青、赭黄、土黄、珊瑚红、枫叶斑红、紫黑等色,其红黄色多不纯,却特别浓艳,并含有同类色的斑点。旧时石工常将此石火煨加工处理,可使赭黄色泽变为红艳,故又称焓(意烘)红旗降或珊瑚旗降。

优质焓红石与旗降无甚差异,一般石商仍把它当成旗降石来卖。而一般较粗质的旗降会被归类为焓红石,就像较粗质的芙蓉也会被认为是半山或峨嵋石一样。

(3)百米旗降

产于旗降山与猴柴南交界,离旗降矿洞仅百米之遥,故称为「百米旗降」。色多灰白、灰黄、浅棕紫等,石质有旗降不透明的特性,肌理有斜纹,似千丝万缕,并含有桔黄色的红格为其特征。

9.猴柴南类

产于猴柴南山,又名「九茶岩」,属寿山北面矿系,质松软微透明,肌隐纹理但多含砂粒。有红、黄、白、绿、灰诸色,以黄、绿色为最普遍。依色泽、斑纹及质地分,有槟榔白九茶岩、白九茶、豹皮冻三种。

(1)槟榔九茶岩

指半透明、色灰黄,肌里含状如槟榔芋色斑和条纹的「猴柴?」石而言。白而灵、黄而纯者少,花红者多;也有青灰、白、黑、褐等色。以饿虎岩出产者较佳,纯者无砂点,秋天风高日燥,易裂。

(2)白九茶

指淡豆青色微透明的「猴柴?」石,亦有黄、灰色的「黄九茶」及「灰九茶」,十分罕见。

(3)豹皮冻

产于猴柴南山,为猴柴?最珍贵之品种,石质稍软凝腻半通灵,色黄并显现蜂巢状浅黄色类似豹皮细斑纹,为猴柴难得的佳品。目前市门所贩卖的豹皮冻,多为老岭山系的大山通,色褐黄或纹灰白包含豆大的绿或黄褐色的透明状圆斑,因常被雕成虎或花豹,故也称之为豹皮冻;但质色实与真正猴柴系列的豹皮冻不同。

(4)无头佛坑

产于猴柴南山麓,靠近大山矿脉,相传古时曾有一座女娲神庙,石农在附近采石,偶觅一无头神像而得名。

由于产地靠近大山矿脉,色多青、黄,多裂纹,有些类似掘性大山石,但石中结晶一般呈小而矩形(方或长方),是和大山的明显区别,刀感也有差别,大山白色棉渣很硬,一般刻不动,而无头佛的白色杂质可以刻,另无头佛切开,里外颜色基本一致,就是说外观黄色,据进去也是黄色,而石皮较薄,一般为白色。

10.老岭石类

产于寿山村西北端的柳岭深山,靠近西面的旗山矿系,矿藏量丰富,微透富光泽,色多青翠与赭黄二色,石质细腻者近似一般的青田石,但性较为坚脆,纹络较为显现,纹呈筋络状多白色浑点,色较杂不如青田纯粹;而青田石细嫩,纹络则隐藏模糊,偶含蓝色硬砂丁。老岭晶石质细腻通明,石色赭黄或青翠,隐见细纹。计有老岭通、老岭石、大山通、豆叶青、圭贝石等品种。

据南宋梁克家《三山志》记载:「距寿山十数里,有五花石坑,红者、绀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而分析宋墓出土石俑的石质,绝大部份为老岭石及猴柴?石二种,及少数质地较粗的高山石。证明老岭石及猴柴?石的开发甚早,依其地里位置及石质色泽,有人怀疑「五花石坑」亦可能是优质老岭石、猴柴?或墩洋绿的一种。

(1)老岭石(晶)

质细坚脆,微透富光泽,多赭黄、青翠,含疏杂白色络纹,有些石近似青田石及旗降石。由石面整体来看,似由白络纹包围着透明体,惟纹络较为模

(2)大山通(晶)

产于柳岭,因渐向纵深开采,寓石产于大山之意。大山石精粗差别很大,色多黄、红及青白,石肌内常含不透明的白色流纹,和老岭石类同,惟质地较老岭石略为润结,纹络也较老岭石清晰,所含透明晶体比老岭石还大,若石材太小时,则无法窥出全貌,仅能看到部份白色流纹,晶体小者,颇似花坑冻,惟砂纹较俱流动感。

几乎所有的寿山石书对于大山石的品评大都不佳,但市门及鉴藏家的观点却不同。优质大山晶质地润结,晶莹润洁澄澈不逊水坑石及善伯晶,把玩不滞手,愈盘愈现晶莹,价格不逊优质杜陵、旗降及芙蓉之流。

色以桔皮黄或明黄者贵,惟肌理隐带青色,偶含水流纹及水痕,无萝卜丝纹,为老岭系石中难得的佳品;质差者所含白纹多而杂,晶体也较小,易与花坑冻混淆,近来有人称为「大山花坑冻」。有些质杂色灰绿或褐黄含层纹或豆大圆状晶体者,因常被拿来雕成虎或花豹,故也称为「虎皮冻」或「豹皮冻」,但与同属北面矿系的猴柴山

(3)豆叶青(豆青绿)

产于柳岭,属老岭通之一品种,因色黄绿如豆叶而得名,又名「豆青绿」。石质纯洁温润,呈嫩绿色半透明,间有红色筋络,色似墩洋绿,但质涩不如墩洋绿晶莹。《寿山石考》曰:如豆苗经雨,细翠迎人;又如果青双尖,回甘足味。

(4)圭背石

产于豆叶青旁,石质微坚,色绿通灵富光泽,间有黄色筋络。

(5)汶(文)洋石

产于老岭矿脉西北,但质色和老岭石迥然不同,倒颇似月洋的芙蓉及半山石,以白色为主,白者有鸡骨白、嫩白、玉白、猪油白,偶有红、黄二色相间,黄者嫩黄、明黄、土黄,红者有深红、褐红、桃红、粉红,但绝少青绿色。

汶洋石硬度、透度略高于芙蓉石,惟所含蜡质较芙蓉石略低,易产生细裂纹,偶有白渣纹,近似芙蓉屎,但与芙蓉屎为粗结晶砂不同,某部分含「鼻涕清」或似水痕之结晶纹。红色石有些似辣椒红,或含粗桃花点,白者玉白或和老岭石一样偶带嫩黄或土黄色皮层,佳者透灵颇似芙蓉冻,早期多用来冒充芙蓉石或半山石。白芙蓉石应尽少油养,但汶洋石尤其新产石大多数须经常油养,以防燥裂纹。

和文洋石近似的石种有芙蓉、半山芙蓉、松柏岭石。

产「豹皮冻」质色、纹理不同。

目前已经竭产,品相好、透度高的大山晶,价昂不易求。

11.墩(党)洋石类 (二号矿)

产于离寿山隔界十里北面的墩洋乡,属黄巢山矿脉,有黄、红、白、青绿、芋红等色,石质坚细微透明至半透明,含花生糕絮点及白泡点或糜乳状细粉点,质色红黄者近似善伯,青绿带紫红者近似善伯尾。党洋石按色相分为党洋绿、鸭雄绿、黄枣洞、党洋艾叶绿石等。

(1)墩(党)洋绿

墩洋绿质色近善伯青,色青带芋红透明度则较善伯通灵,石质细微透明至半透明,色偏青绿,但一般多绿中带黄,所含纹路似糜乳状纹或水痕及花生糕絮点。墩洋绿中有色青绿如老艾叶者,称党洋艾叶绿,质色远胜月尾艾绿。

(2)鸭雄绿(罕见于市)

属墩洋绿中的一种佳石,青翠、石绿或青黑带有明亮的异光,有如雄鸭之羽毛,故名鸭雄绿。由于产量稀罕,连市门也难得一见,如有幸见到,也未必是真品。《寿山石考》曰:如万绿丛中,不通一线。意指鸭雄绿,如入茂密林中,青翠得不见一线天日。

(3)黄枣洞

色黄、橘红、浅红、偶含绿味儿,质色界于善伯与旗降间,初名为「二号矿」,后来才定名「黄枣洞」或「黄巢洞」。有些石颇为洁净。

色黄油润者,类似黄善伯、田黄或鹿目田,偶有红格,但无石皮及萝卜丝纹,隐含不透明之小糕块;色柔或芋红者外观颇似善伯,惟肌隐细粉色点及不含金砂地;色青者颇似芙蓉的竹头青及善伯青;粉白者似水洞高山,通灵清明者不逊水晶冻,只是无萝卜丝纹或棉花纹。

由于质色近似善伯,清灵者坊间多用来冒充善伯冻或善伯晶。

(4)松柏岭

产于寿山北面、墩洋乡东面的松柏(眠)岭,属黄巢山矿脉,近年出产质地较佳,有红、黄、淡紫、青及白色,肌理偶有小晶点或小白点,质色介于芙蓉与善伯之间,色白、红、黄相当通灵,颇似善伯或杜陵,不通灵者颇似芙蓉与旗降石;青灰不透明者颇似青芙蓉,惟色带灰,隐含层纹。有些石偶有水草纹,但非常罕见。《寿山石考》曰:青葱如小松缀崇岭。

(5)山秀圆

产于黄巢山东北面山秀圆村,是新开采的品种,属黄巢山矿脉,十分偏远,色白、黄、红、灰、黑,偶有水流纹、花彩纹,界层相当分明。大部分石质滞涩不透明,精粗差别很大,优质山秀圆质地脂润通灵,近似芙蓉石,惟仍有色层分明的特性,偶含小砂粒。

(6)境尾石

产于日溪乡瓦坪,是新开采的品种,质佳者近似善伯石。

(7)黄竹秀石

产于日溪乡瓦坪黄竹秀山,是新开采的品种,质佳者近似高山石。

(8)坝头石

产于日溪乡瓦坪黄竹秀山,是新开采的品种,质佳者近似芙蓉石。

12.旗山石类

寿山西面旗山系的石材,计有水洞湾、牛蛋黄、大洞黄、三界黄、水莲花及鸡母孵等品种,石质普遍坚顽不通灵,均产于旗山周遭的矿洞,一般大都用于工业制品。

(1)水洞湾

水洞湾又名水桶湾,所产石质粗硬,有红、黄、白、灰等色。

(2)马头岗

质硬多砂、不透明,有黄、红、青、灰各色,色黄者颇为可观,惟多含细裂色纹,多色带深色红斑。《寿山石考》曰:夏山如滴,翠接马头。

(3)三界黄

通常三色相间,有红、黄、白及灰黑等色,多含层纹,色层分明,故名「三界黄」。以色呈软黄者为佳。

(4)水莲花

不透明,有红、白、灰三色,多色块相间,纯洁者少。

(5)牛蛋黄

產於旗山溪中,属掘性石种,色近土黄、藤黄,状如鹅蛋,又称「鹅卵黄」。有黄或黑色薄皮,内质硬脆淡土黄或带红褐及黑色斑纹,质滞硬结不通灵,无萝卜丝纹,肌里饱含红或黑或淡粉黄色点。质佳者颇为细润,似鹿目和田坑石,俗称「牛蛋田」。《寿山石考》曰:春江水暖,黄肖鸭头。意指牛蛋黄其色肖似戏于春江之黄色幼鸭。

13.虎岗石类

产于寿山村中心矿系,石质微粗糙、坚脆逊通灵,有硬质斑纹,状如虎皮,含斑点及透明晶点或水痕,基本上已经绝产。一般称为「花坑虎岗石」或「花虎岗」。

(1)花虎岗

产于虎岗山,石质坚脆逊通灵,色多灰白或褐黄的虎纹斑,质佳者含蜿蜒小河流状的透明宽板状之水痕及晶点。

(2)栲栳山

栲栳山又名富老山,石质粗松,多杂质及砂粒,石肌不纯有色斑。

(3)狮头石

产于铁头岭,质粗花斑交错,不透明。

(4)花坑石(冻)

花坑石因纹理繁复,有多夹筋层纹或粗网纹而得名,目前分三种不同的产地,有杜陵坑南面竹下弄溪的方田仔山花坑、大山花坑及鲎箕谷花坑等。通常以方田仔山所产的花坑,含较多的玻璃夹筋纹为上品,鲎箕花坑石少有透明条纹为下品。色白、青或红褐色纹及含夹筋透明晶体者称为「花坑冻」,夹筋或片状冻质愈多,色泽愈丰富者愈佳;有些含白层砂纹及明黄色透明体,状似虎皮者称为「虎皮冻」,为花坑知名的佳品;鲎箕花坑石带红色斑纹,常拿来冒充成鸡血石,但里面含的并非辰砂,亦无水银斑。大山花坑則多含綠色凍質,佳者称为「大山花坑冻」。

以往花坑石只能列为一般彩石,不以为贵,近年来因花坑石绝产,身价已不同若往。

14.寺坪石类

是指在接近寿山村前「广应院」遗址,所挖掘出来的旧寿山石雕品。该寺建于唐光启三年,古时寺僧采集大量寿山石,储藏于寺内,平日雕成佛具以赠香客,唯该寺曾于明洪武及崇祯年间二度毁于火灾,寺废后藏石经火炙埋于土中,加上日久受土壤及水份侵蚀,犹如古玉,故有些石的边缘或整颗石多呈火煨之黑褐色。明清以来,偶为农民挖掘所得,故取名为「寺坪石」。明《游寿山石寺》诗中有:「草侵故址抛残碏,雨洗空山拾断」句,就是指农民挖掘寺坪石的情景。

寺坪石种类甚多,涵盖田坑、水坑及山坑石,以田坑石及水坑石最常见;既保持原石的基本特征,且都比原石温润灰暗,古貌盎然,远胜新坑所产,向为玩家所青睐。一般冠予「寺坪田」、「寺坪桃花冻」、「寺坪水晶冻」等。

15.月洋石类

于距寿山村东南面约八公里加良山的将军洞与上洞,属于「峨嵋」矿系,因质地细洁腻润,自成体系,色泽洁净「类初晓之木芙蓉花」而得名,《寿山石考》曰:初晓犹明,皎洁足辨。此石并非产于寿山芙蓉峰的的芙蓉洞,而是产于宦溪乡的峨嵋村,因地理位置靠近寿山村,故仍被大家规纳于寿山石的一个品类。

在同属叶蜡石矿中,芙蓉石因含有较多的蜡质,因此质地显得滑腻而油润,色泽温柔洁净而微透,无萝卜丝纹且肌理中隐含砂块,又称芙蓉屎或「卧虎砂」,呈粉白块或米黄色块,乃坚硬结晶细砂凝结而成,是天然的石病,雕刻时难下刀也难以抛光,但也成鉴别芙蓉石的依据之一。

芙蓉石计有将军洞、上洞、半山、半粗、绿若通、竹头窝、溪蛋石、峨嵋石等石种,石质优劣不一。石质大致质细而纯洁,尤其上好的白芙蓉质净润结,把玩前须洗手,否则汗酸易使石色变为暗黄。

目前混充芙蓉石者计有优质半山石、松柏岭、山仔濑、文洋石、湖广石等。

(1)将军洞芙蓉

旧名「天峰洞」,清乾隆时,因矿权被一位将军所占有,故名「将军洞」。此洞所产之芙蓉石质色均佳,细结腻润,可惜已于清代陷水绝产,并遭附近新开的矿洞岩块填平,已不可能复产;现有的将军洞芙蓉均为百年以上的旧物,难得一见。

书云:相传将军洞芙蓉多「宿虎」。「宿虎」即芙蓉砂屎,据久居福州的石商证实,将军洞所产芙蓉多含芙蓉屎,一大块矿体仅能撷取小部份较纯洁的菁华,故早期流传于世的「将军洞」确实质纯温润,且产量不多,他手上留存的「将军洞」芙蓉,亦有多砂屎的特性,以现代人收藏的眼光来看,大多数人都看不上眼。

由于将军洞芙蓉产量本来就稀少,故目前也很难鉴别何者为上洞,何者为将军洞所产了。近年在将军洞附近所开的新洞,色多带青且质地稍松,与将军洞有些许差别,被称之为「新半山」或「新坑芙蓉」。

(2)上洞芙蓉

产于月洋加良山顶上洞,又名「天面洞」,颜色素净,以白色为主,一般分白芙蓉、红芙蓉、黄芙蓉、芙蓉青及色白色带红、黄色斑点的「红花芙蓉」和「黄花芙蓉」等。有独特的腻润感及含有白或黄色的芙蓉屎,以腻若凝脂、滑不留手者为上品。

白芙蓉:指纯白色的芙蓉石而言,分藕尖白、葱白、玉白、猪油白、磁白。藕尖白质细嫩微带青气、葱白带绿意、玉白者润洁如羊脂白玉,都是芙蓉中难得的佳品;油白者略微灰黄;磁白者透度略逊,色白如磁或呈鸡骨白;其中以藕尖白较为名贵。

红芙蓉:指纯红色的芙蓉石而言,大都难得通体一色,偶有反光性的朱砂红点,色分李红、美人红、桃花红、粉红、砖红、褐红等。也有少数色白带浅色晕红状,如美人醉酒脸泛红晕一般美者,称为「醉芙蓉」;朱砂红点清晰分布较疏者为「桃花芙蓉」;无法看出朱砂色点,红色呈片晕红状,如朵朵红花浮于水中者为「红花冻芙蓉」。

黄芙蓉:指纯黄色的芙蓉石而言,通常难得通体一色,也少见大材,色分桔皮黄、蜜黄、枇杷黄、明黄、桂花黄、土黄。以色淡如桂花黄者占大多数,桔皮黄、蜜黄或枇杷黄者贵。

掘性芙蓉:芙蓉石从明、清开采以来,也和高山石、杜陵坑、旗降及其它矿洞一样,会有些零星的矿块遗落、弃置而掩埋于山地砂土中,经历数百年后被发现,有皮、有格,质地细润结实。惟大多数和掘性高山石一样,由于埋在干燥的砂土中,仅染上一些零星的黄色,质佳色纯者极为珍贵。

囝性芙蓉:外观与新坑芙蓉无甚差异,色多微青绿偶含红黄色,惟多砂屎及裂纹,屎块呈灰白色,若不上油极易干裂,以致不堪入目,一般市门称为「囝性芙蓉」或「碱性芙蓉」。石商多以涂油以掩饰裂纹,这类石盘养到稳定极费功夫,并不值得收藏。

结晶性芙蓉:2001年左右,在上洞附近出产一批数量不多而且相当通灵的芙蓉石,色泽浓艳,质地润结半透明,近似芙蓉冻;红者浓艳如朱,黄者如蜜、白者通灵或润如白玉,由于结度、透明度高于旧产芙蓉甚多,故被称为「结晶性芙蓉石」或「荔枝芙蓉」。

色青带紫色斑块者为「芙蓉紫」;呈灰色微润者为「灰芙蓉」、通体色黑质坚涩者为「黑芙蓉」;另有通体含黑色小圆点的亦称为「鸽眼砂芙蓉」,由于不经见,也有一藏的价值;也有少数质地洁净通灵如冻者为「芙蓉冻」,是芙蓉石中的水晶冻,相当珍贵。

芙蓉石的特征大部份一眼即可看出,少部份色泽及脂润度和善伯、旗降类似,单从外观不易分辨,需从其它地方来加以判定,例如芙蓉油腻感强,色多呈晕色状,二色界限不明显,芙蓉屎坚硬呈微凸而粗糙的砂纹(块)状,极难揩光。善伯触感则润结微坚,透度较芙蓉佳,可见深处呈细碎粉团状的花生糕,花生糕细腻如糕,较容易揩光;优质旗降透度略逊于芙蓉,黄色部分多数较偏,呈浅黄、土黄,纯正者少,质地略为坚硬、颜色分界较芙蓉明显,偶含有白泡点或隐树枝状白纹,肌含杨梅红、紫色点。

(3)半山芙蓉

半山产于加良山花羊洞,因为色调肌理与芙蓉石相同,质色稍粗滞,界于芙蓉与峨嵋石之间,多红筋及含色点,故市门亦充作芙蓉石来卖,但质地多含结晶砂,有些结晶砂似薄层玻璃结晶。《寿山石考》曰:犹与六郎貌似,不相上下。意即质佳的半山与芙蓉石不相上下,亦难以区别。

一般色白者称白半山,质佳者与白芙蓉无甚差异,色黄者称黄半山,通常具土黄色筋络;色红者称红半山,有人将红半山冒充罕有的红芙蓉,但质稍粗涩或多筋痕及色点,温润感比真正芙有些许差别。后期出产的半山石,质地颇佳,与芙蓉石无甚差别,因此不能再用以往的眼光来看半山石,只是出产的多为片状石料。

(4)半粗

凡产于芙蓉各洞及半山石中,其质粗硬多砂、色杂,多裂纹者皆称为半粗。

(5)绿若通

产于将军洞下方,质坚细而通灵,色青绿带黄含红色纹及白糕点,质色近似月尾绿。《寿山石考》曰:犹似绿葡萄初熟,颗颗悬于棚下。一般青绿色芙蓉石大部分为此洞出产,这种石及竹头青类石,因质性与他洞出产芙蓉石相同,大多不细分名目,市门均以芙蓉石称售之。

(6)竹头窝(青)

产于加良山竹篮洞,大部分色浅青黄或青灰白略带绿意,色青绿者又名「竹头青」,惟带黑细点及青伤痕色;此洞有极少数灵脱如晶如冻,如琼浆初凝,为芙蓉石中难得的极品;质性较粗的竹头窝又称为「竹头粗」,多砂屎及裂纹。和竹头青近似的有老岭系的豆叶青、月尾的艾绿石,灵脱胜于豆叶青,却不如艾绿石嫩亮。《寿山石考》曰:竹梢纤纤,绿带微黄。

(7)峨嵋石(晶)

产于加良山花羊洞及东面一带,和芙蓉石同属叶蜡石矿,含蜡质量略低,石质精粗不一,以花羊洞出产的质地较细,其它大部分略微坚脆逊通灵,色多灰白、浅青灰、褐红、浅桃红及赭黄,肌里饱含细粉色点,显得有些花杂。

浅青者为「峨嵋青」如质差的新坑芙蓉石;褐红者色滞,朱砂点稍粗;赭黄者质似半山,色似鹿目;纯红质佳者为「峨嵋红」,近似红善伯。花羊洞峨嵋晶细致通灵,偶带透灵的玻璃质,为优质峨嵋,上乘的峨嵋石,与半山或芙蓉石无甚差异。

另,有些含奇特纹理的峨嵋石,状如木纹、山水、松柏、波涛,由于纹理变化特别有趣,也有一藏的价值。

(8)溪蛋(田)

是指矿洞开采时残存的碎块,弃置、散落于月洋溪中的芙蓉或半山石,被溪水冲击,而呈卵蛋形,有泛淡黄薄层外皮,由深向内渐浅,佳者似田石,俗称「溪蛋田」。这种石通常色泽外润黄心渐淡,质美而莹澈,有石皮、红格,惟石质仍保留芙蓉石的基本特征,含砂屎及无萝卜丝纹。《寿山石考》曰:花黄贴额,秋波盈盈,作微睇状。意溪蛋石如少女情窦初开,眼波流转貌。

【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属于原作者,并致谢意!欢迎各位朋友评论点赞,记得关注哟!】

隔热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热隔音门窗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上一篇: 寿宁:锆镁产业集群加速崛起
下一篇: 封控管理核酸检测河北4地最新公告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