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媒体报道:为了抑制风险,多地证监局叫停新增的伞形信托,引发市场担忧。但据川财证券对部分业内资深人士的调研,目前伞形信托规模约2000亿元,与上万亿券商融资融券余额相比,伞形信托的占比有限。
尽管一些A股投资者担心,监管可能随时发文,限制伞形信托为A股融资提供弹药。但在信托业人士看来,伞形信托目前的资金规模有限,且还涉及多个监管部门,短期内很难成为监管调控A股的一张牌。
何为伞形信托?
据介绍,伞形信托指同一个信托产品之中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别的子信托,投资者可根据投资偏好自由选择其中一种或几种进行组合投资,满足不同的投资需要。
银行、券商、信托公司通过合作伞型信托,可以绕道监管限制。
按照银监会规定,银行理财资金不能直接用于股市投资,信托产品则限制最低资金门槛100万元、一个产品的持有人不能超过200人。
通过伞形信托,银行理财产品通过购买信托计划间接入市,信托计划通过银行理财产品购买,变相降低投资门槛和增加投资人数。然后,每个信托计划账户又分割成若干子账户,当融资申请获得通过后,资金便进入子账户,股市投资者在子账户中操作,而各个子账户又由总账户控制。
实际上,伞形信托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2009年银监会暂停新开证券投资类信托账户就已出现,2011年-2012年有所发展。2014年下半年,随着A股火爆和融资融券业务快速发展,伞形信托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
市场人士称,与p2p相比,伞形信托提供给投资人的资金成本较低,自然更受欢迎。
伞形信托是否遭叫停?
目前,尚未有公开文件叫停伞形信托。而按照部分公开报道,也就称是部分区域证监部门的口头干预,而非银监部门。
川财证券认为,仅仅部分区域的证监部门监管无法达到监管的有效性。证券公司一般来说,都有多个地区的营业部,可以通过在非禁止地区开户的方式规避相关监管,政策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另外,川财证券分析认为,仅是证监部门的监管,力度还不至于扭转趋势。因为伞形信托链条,主要是证券公司、信托公司和银行三个主体。证券公司提供产品销售和证券交易,信托公司提供信托产品,银行提供优先级资金,相对应的监管部门分别是证监会、银监会非银部、银监会。
川财证券称,证监部门只能管理证券公司而无法直接管辖伞形信托产品,可能方式是禁止证券公司代销伞形信托,而伞形信托需求本身就是从证券公司发起的, 证券公司有自身利益诉求,如果仅仅是禁止券商代销,券商可以不签署代销协议,但实际销售却并未停止。且禁止销售监管也只会对增量资金有效,对存量资金的监管也是无效的。
“如果是禁止新开户的话,因为以存量的伞形信托户头来说,每个信托计划下面可以挂很多支伞形信托,而现在单个伞下面的伞形计划远远没有达到银监会规定的标准,所以就算是禁止了新开户也有足够的存量账户够使用。”
伞形信托的股市影响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近日发布《商业银行委托贷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规定,不得利用委托贷款进行股本权益等投资。这再度引起市场对银行资金绕道进入股市的高度关注。
据一些媒体报道,一些伞形信托进入子账户之后,投资者的杠杆比例高达1:5,即投资者自己50万资金,可以获得250万的融资,300万资金买入股票之后,一旦持仓股票下跌10%,投资者损失30万,即相当于自有资金损失过半,面临被强行平仓的风险。而一旦市场大幅下跌,众多借道伞型信托进入股市的资金被强行平仓(即强行卖股),A股将面临很大系统性风险。
对于上述市场担忧,川财证券称,两融的杠杆比例并没有市场传说的那么高,普遍是 1:2,少数是 1:3。所谓的 1:5或者更高实质上是夹层分级的模式。
川财证券分析:“比如说 1:1:4 的夹层,表面上看是1:5 的资金杠杆,但是对于优先资金方(银行)来说只是一个1:2 的产品, 他们的风险端是可控的。而愿意做夹层的资金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承受 力。”
据川财证券调研,目前伞形信托规模约2000亿元。在整个参与二级市场杠杆资金(融资融券已超过 1万亿)的占比相对较小。
在川财证券看来,二级市场杠杆迅速提升引发监管部门监管,并且是正反馈,如果杠杆再大幅快速提升,必然会引发更加严厉的监管;从这 个角度看,杠杆速率会下降。而杠杆率要切实下降,必须要求证监和银监同 步监管,证监部门监管更多仅是控制住渠道,但由于银行、信托、证券 都有利益诉求,所以有效性会大幅削弱。(澎湃新闻,严晓蝶)(阿尔法工场,微信公众号:alp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