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团披露了2016年度纳税情况。阿里集团以及蚂蚁集团2016年合计纳税238亿,带动平台纳税至少2000亿,创造了超过3000万的就业机会。
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工作日纳税近1亿。而这还只是阿里自身纳税的数字,并不包括淘宝天猫平台的商家。
早在2013年,阿里巴巴就以70亿元的纳税额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纳税第一名;2014年,纳税总额首度迈过百亿大关,为110亿元;2015年纳税178亿元。
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初,马云曾有“三个一百万”的宏愿,即“每天收入一百万,每天盈利一百万,每天纳税一百万”,如今,在纳税方面,阿里巴巴已近百倍实现当初的愿望。当王健林的小目标是挣它一个亿,马云已经一天交一个亿的税了。
持续增长的社会贡献度,取决于阿里和蚂蚁的开放平台定位。作为开放平台,阿里巴巴构建的新实体经济生态圈内包含商家、第三方服务商、物流合作伙伴等,他们都依托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展开业务。淘宝及天猫平台上的千万商家创造巨大经济增量,拉动新增内需,极大地拓宽了税基。2016年,因为平台产生消费增量而带动的上游生产制造与批发增量、物流增量等所产生的税收贡献初步估计超过了2000亿人民币。
蚂蚁金服2016年也启动多项开放平台计划,包括支付宝的春雨计划,农村金融的谷雨计划,以及金融云升级的蚂云计划等等。通过平台,实现生态对接,以金融的血液润泽生态内的伙伴和企业,从而创造税收,带动就业。
税收之外,就业带动亦成效惊人。2016年9月,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阿里零售平台带动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利用投入产出法对阿里平台的就业带动效果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以2015年为例,阿里平台总体为社会创造3083万个就业机会,其中交易型就业1176万、支撑型就业418万(电商物流203万,电商服务业215万)、带动(衍生型)就业1489万,主要包括上下游制造业、批发业、金融、物流、服务商等行业和岗位。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调研员刘勇曾在2016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上表示:2015年末全国总就业人数达到77451万,自2004年以来的12年间平均每年新增就业187.58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增长趋势尤其明显,年均增加就业人员819万,仅2015年新增就业便超过1475万人。
中国经济遭遇新常态,总就业水平却不降反升,阿里平台为代表的新实体经济以灵活创造就业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联系阿里创新高的税收,这些既是马云所说的新实体经济之“新”,更是新实体经济之“实”。
所以难怪马云对中国经济一直褒有信心,他曾说:不是中国的实体经济不行了,而是“你的”实体经济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