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时年巴菲特75岁。
题外话
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业绩预测有误差都是正常现象。
大部分企业,即使是业内顶级专家,也包括公司的董事长在内,
也不一定能准确预测三年后的净利润。
承认自己没有能力预测它,然后承受它。
——源自唐朝唐书房《书房拾遗第29期》
2021年9月13日
2005年学习摘抄(一)
1、我们在一起是不是变得更好了?如果我们在一起还不如我们不在一起,那就没必要了。
2、我们去买别的企业不是通过发行新股买进的,巴菲特特地强调以现金而不是发行新股的形式完成并购,这项非常关键,但是一般人经常忽略。伟大的道理、伟大的机会,往往孕育着这些我们司空见惯,但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之中。
正文
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的信。
巴菲特写到二零零五年伯克希尔的净利润为五十六亿美元。然后票面价值的增长,每股是百分之六点四,那就意味着过去四十一年,也就是从目前管理层接手公司以来,指的就是巴菲特本人接手公司以来,每股的账面价值从十九美元增长到现在是五万九千三百七十七美元,年化的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1.5%。
他说二零一零五年,就刚刚过去这一年,伯克希尔表现是相当的不错的,非常棒。巴菲特看着心情不错,他用了英文的原词decent year,一个相当不错的年。
他说我们在过去一年进行了五起的并购,就是收购企业的事。其中两起已经完成了,剩下的三起正在进行中,也快结束了。
他说我们旗下的绝大多数公司经营业务良好,尽管刮了一个大的飓风,叫卡特琳娜飓风。当年卡特琳娜飓风影响很大,整个伯克希尔和保险行业,就包括伯克希尔在内整个保险业受这个飓风影响了赔偿创了记录,巨大到创纪录的损失。
估计卡特琳娜飓风给我们造成的损失高达二十五亿美元。大家想想,一般的企业突然要赔二十五亿美元,估计就拖垮了。巴菲特没事。
他说不但这个飓风,它同样还有两个可恶的妹妹,一个叫Rita,一个叫Wilma。
两个飓风比卡特琳娜稍微小一点,但是造成的损失也不小,九亿美元,二十五亿加九亿,总共三十四亿美元。
大家想一想。你见着几个公司赔三十四亿美元,还能ok,没问题。
巴菲特说我们ok,没问题。
他说二零零五年这个巨灾之年,但是我们保险业务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应该归功于盖可,盖可以及杰出的首席执行官CEO Tony Nicely 。Tony Nicely非常棒。
巴菲特写道根据统计数据的表明,仅仅在过去两年时间内,盖可的经营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二。尤其棒的是保单数量增长百分之二十六,收益大幅增长,而同时员工数量就减少了百分之四。
他说生产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二,员工数量减少百分之四,也就是效率提高了。
他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显著地降低成本,以及我们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的结果是盖可去年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更多的盈利,提高了品牌影响力。
所以如果各位股东今年喜得贵子的话或者贵孙的话,最好可以考虑一下给它起名,就叫Tony就可以了。
巴菲特赞美人是不吝其词的,毫不吝啬的。
他说我们提供一些数据,估计一下内在价值。
他说尽管计算内在价值是投资中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往往并不精确,而且常常错误、误差很大。
他说不过伯克希尔具有以下的有利因素,使得我们公司的内在价值估值估计比一般公司要准确很多。
我们伯克希尔旗下有众多品种种类不同行业的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这跟别人不一样。还有我们公司的旗下持有的资产有巨大的流动性,就是流动性非常好。别说你是跟公司有十个亿的资产,然后要钱一百万都拿不出来现金。?
巴菲特说我们流动性非常好,而且我们的负债债务非常少。
巴菲特在年报的第一页,列了一下,就是一九六四年到二零零五年这四十一年以来的回报。
伯克希尔回报是百分之三十万五千,同期标普五百涨了百分之五千五,也就是说这四十一年中,伯克希尔一块钱变成三千零五十一块钱。
标普五百在四十一年中一块钱变成五十五块钱,一块钱变成五十五是买了标普五百。一块钱变成三千零五十,是给了巴菲特。
所以巴菲特对自己还是非常非常的有信心,而且这么多年的底气,这么多年的巨大的成就给了巴菲特很大的底气和信心。
他说在一九六五年的时候,我们只是一个小小的纺织厂,就是伯克希尔当时只有纺织业务,估值是小菜一碟。但现在我们有六十八个不同的企业,行业经营属性差距很巨大,但是他们各自非常好。
他说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们把这些六十八不同的形态的生意分成四大类。至于伯克希尔总体的价值和这四类业务之和的比,是不是更高还是更低了,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就是我们这些企业作为一个集合体成为伯克希尔,那到底这样做好不好呢?巴菲特提到了两个因素,他自己在思考,也带给广大的股东读者思考。
他说第一就是我们旗下这么多的产业合成一个更大的企业,运作的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就是大家变得更有效率了还是变得更没效率了?
第二在母公司的管理之下。母公司讲的就是伯克希尔。在母公司的管理下,资产配置这件事是进一步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他说总之伯克希尔作为母公司为旗下的各个企业带来了什么好处?是不是伯克希尔股东直接持有这些旗下的公司更有利?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各位股东必须仔细寻找答案,巴菲特抛出一个思考题。让大家一起来思考自己,他自己内心也是不断地问自己。
巴菲特刚才抛出两个因素、两个话题,实际上问的是同样的事情,就是我们在一起是不是变得更好了?如果我们在一起还不如我们不在一起,那就没必要了。
下面列了一下伯克希尔的每股投资,从六五年到零五年,那么复合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八,从四块钱到七万四。
另外还列了张表,每股的税后利润从六五年的四块钱增长到二零零五年的两千四百四十一美元。那么四十年下来,年化复合增长率百分之十七,非常棒。
他列这个表的时候,巴菲特就提到基期与终期的年度选择很重要。基期就是就开始的时候,终期是最后一年,如果你开始那年选的基数比较低,那么回报就非常好。
如果开始那年选的比较高,后面回报看了就没那么好。那么终期也一样,不过效果是反过来。
总之巴菲特说最近的十年变化很大,我们最近的十年好像放缓了。
他说尽管如此,芒格和我,我们目标还是希望这两个表格的数字都双双能够增长。就是我们希望规模是大了,难度也大了,但是我们希望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回报依然能够不错。
巴菲特说我们雄心壮志还是有的,芒格和我在规模大的基础上希望还有更好的表现。两个都增长,我们是有这样的愿望的,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难度越来越大。
然后巴菲特用下面几行字说了一个成人的小笑话,我就不在这里跟大家讲了。但讲的是很精彩,大家自己有时间自己看一看。
接下来巴菲特花了一些篇幅。谈了一下伯克希尔在过去一年进行的并购。
巴菲特说未来几年我们目前的业务总体上应该在营业利润上表现出一定的增长,但是如果仅仅靠这样增长产生的回报恐怕是不令人满意。
所以如果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还需要进行一些规模较大的并购。巴菲特现在已经很有钱了,但是买小虾米、小蚂蚁已经满足不了伯克希尔成长的需要了。
他说在二零零五年过去那年,我们大规模并购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我们达成了五项协议,其中两项已经完成了,一项今年年初就零六年年初了已经完成,另外两项预计也会很快的完成。
而且巴菲特强调。以上这些并购协议没有一个是发行新股完成的,这一点非常关键,却被经常忽略。巴菲特特别提到这句。
他说我们去买别的企业不是通过发行新股买进的,巴菲特特地强调以现金而不是发行新股的形式完成并购,这项非常关键,但是一般人经常忽略。
伟大的道理、伟大的机会,往往孕育着这些我们司空见惯,但是经常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之中。
他花了些篇幅挨个儿讲了一下。
第一个讲的叫有一个公司叫MedPro。这家公司翻译成叫医疗保护保险公司。Med,Medica医疗、Protective保护。
他说这是一家位于Fort Wayne不知道位于哪儿的一个公司,这个公司年龄还不小,这公司的经营的历史有一百零六年,是一家医疗事故保险公司。
他说医疗事故保险这个保险是一种非常难做的保险的险种,它一度成为很多保险公司的噩梦之地。就是保险公司很头疼,对医疗保险不知道怎么做,出险、索赔反正精算都比较难。
他说但是MedPro这家公司却是由于以下的原因干得不错。
他说第一就是MedPro这家公司和伯克希尔旗下的其他保险公司在制度上都领先一筹。就是承保纪律重于一切经营目标,就是不是为了突飞猛进而不择手段,不是为了扩大规模,亏本也卖,所以承保纪律非常重要。所以有利可图,风险可控,然后才做成业务,否则宁可放弃。这点巴菲特很多年都在强调。
他说其次,作为伯克希尔旗下的一个组成部分。MedPro拥有远远超出其他竞争对手的财务实力。那当然了,这家公司加入伯克希尔最大好处,第一好名声,第二是财力雄厚。
他说财力雄厚的好处就是跟医生们可以保证,别的公司可能会倒闭,我们公司不会倒闭的,我们有钱。
第三就是又发挥了巴菲特长处。巴菲特说这家公司拥有一个聪明又能干的CEO Tim Kenesey。
他说他本能的和伯克希尔就遵循同一种思维模式,也就是三观一致、志同道合。
第二个案例并购案例叫森林之河,叫Forest River听着很浪漫。它干的业务,既跟森林没关系,也跟河没关系。
巴菲特说我们第二起的并购是一个公司叫森林之河,这家公司在八月份已经完成了,这个并购很有意思。
他说在七月二十一号我们收到一个传真,这个传真只有两页纸,这两页上写的就说森林之河这个公司完全符合我们披露的收购标准,就是巴菲特老先生你一想买的公司的一二三四五六个标准,这个森林之河它都符合。
然后巴菲特说我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这家公司也不小,年销售额十六亿美元,然后这个公司的Owner就是大股东,总经理叫Pete 的这个哥们,人不错,然后我看了一下传真,十分动心,立刻就跟对方联系,要了更多的数据。
第二天早上拿了些数据,立刻通话,说哥们怎么样?买了吧。所以巴菲特说我拿这个传真,然后要了更多的数据。第二天早上就跟对方提出了收购邀约,然后七月二十八号我们俩握手成交。
七月二十一号收了个传真,七月二十八号就ok,完成了。这个是效率非常高,七天就成交。
然后巴菲特说,Pete 这个哥们是一个很杰出的企业家。
他说今年之前他企业比现在规模小很多,他那个时候把自己的公司卖给了一个LBO的机构,LBO就是杠杆收购基金,然后对方这个基金而且买了之后就拆股,这些人本身没什么感情的,华尔街很多人干这个事,资本市场很多人干一些对企业很无情的事情,只是为了有利可图,什么都干,甚至不择手段。结果这个LBO的基金把这个企业买了之后,立刻对Pete这些创始人指手画脚,搞得Pete很不高兴,就离开了公司。
离开公司之后,森林之河就陷入破产的境地。结果Pete又回来,又把自己的公司买回来了,说你看你们搞不好,破产了,干脆卖给我算了。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又回到自己的创始人手里。
然后巴菲特在这特地提了一句,说我们伯克希尔买下了森林之河之后,我们绝对不会干涉Pete 的任何经营行为,他们干得比我们好,你为什么干涉他呢?傻帽,你打断别人的良好的经营环境,把这事搞坏了,对谁都不利。
他说森林之河这家公司现在已经拥有六十家工厂,五千四百名雇员,这个公司也不小了,它是 RV business,干休闲车,就是大家知道有的房车那类,就是大家看到汽车像房子一样,就跑到湖边、跑到森林里,直接插电和水,住着当房子一样用。
他说它做RV休闲车制造业,保持相当的市场份额,并且同时向其他的船舶制造业拓展业务。
他说Pete 现在六十一岁了,六十一岁大家认为要退休了吗?不是,巴菲特认为六十一岁正处于绝对的加速前进的状态,非常棒。
后来华尔街日报哈采访了一下Pete,Pete说把我的公司卖给巴菲特,这比我考驾照还容易。
也就是从Pete嘴里说,你看看我跟巴菲特,跟伯克希尔在一起,我是多么的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