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在2020年底资产突破1万亿,至此,已有五家寿险公司总资产达到了万亿级,其他三家正是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这些一等一的巨头。
《今日保》通过对各家险企的年报进行统计,寿险公司总资产达到百亿可以说是行业的基本操作,除了那五家万亿大佬外,还有超过24家寿险公司的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
对各家险企来说,快速增长、天文数字般的总资产也的确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成绩。毕竟,比起保费可能负增长,利润可能下滑甚至亏损,大多数情况下总资产是会随着经营年限而不断增长,总资产更像是险企家底与门面的体现。
事实上,只要老老实实做生意不作死,假以时日,大多数险企的总资产都能达到惊人的规模,一万个小目标,或者6250“爽”,并非遥不可期。
只不过,总资产更多出现在保险公司们对外口径的宣传材料之中。反观无论是行业研究,还是各家公司自己的企划分析,都很少单拿总资产对比或者当做主要观察对象。大家其实也心知肚明,总资产是长期复杂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本身包含着非常多的因素。
然而,此次我们经过对2020年寿险公司总资产及各项经营指标的统计,还是能发现其中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1 大就是好,好就是大
通过寿险公司2020年年报来看,总资产规模超过万亿级的五家寿险公司中,中国人寿总资产达到4.25万亿,平安人寿达3.47万亿,太保寿险总资产1.48万亿,泰康人寿1.02万亿,新华人寿1.004万亿。
这五家不仅是行业公认的头部险企,而且长期保持着在保费收入、利润情况有着稳定的表现,完美诠释了大企业就是好企业,好企业就是大企业这种莫名其妙的辩证统一。
在几十年的经营发展中,这些头部企业的保费收入几乎达到了市场的一半,利润更是占据了约八成。
而这五家寿险巨头自身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比如中国人寿2007年1月份回归A股上市时,2006年中国人寿的净利润96.01亿元,而今天中国人寿的净利润达到502.6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37.39%;2006年中国人寿的总资产为6853亿元,而现在中国人寿4252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44.32%。
中国平安不仅有着同样快速的增长,同时凭借庞大的客户数量,赢得了更亮眼的利润数据。截至 2021 年 3 月末,平安个人客户数超 2.20 亿,较年初增长 1.0%;其中持有多家子公司合同的个人客户数 8457 万,占比提升至 38.3%。2021 年第一季度,团体业务综合金融 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84.9%
非常重视资本回报率,很少进行增资的泰康人寿在2020年投资收益高达552.1亿元,较上一年上涨35.7%。由于投资收益的上升,导致其净利润高达186亿元,跟市场第三的太保寿险处在了同一水平。
而从过往来看,泰康人寿的利润表现一直不错,2019年泰康人寿也曾以210.1亿元的净利润,位居非上市险企的盈利榜首。
说到底,总资本规模也正是这些公司一直以来经营实力的体现,这里需要加上之一。
2 千亿生态,形形色色
万亿大哥之外,尚有25家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的寿险公司,可谓囊括了行业中的形形色色。除华夏人寿、大家人寿、和谐健康保险、君康人寿、天安人寿这六家公司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暂未发布2020年年报外,在已经发布年报、总资产突破1000亿元的18家人身保险公司中,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几乎都是业间百态。
从成立时间来看,既有老字号友邦、太平人寿,也有成立时间不到九年的前海人寿;从资本成分上来看,中资险企和外资险企均在其中;从业务特点来说,则还有具有一定底蕴的综合性保险公司,如太平人寿、人保寿险、阳光人寿等。
此外还有一些银邮系险企如中邮人寿、建信人寿、工银安盛人寿,当然也有诸如国华、百年这些积极合与各大互联网保险平台合作的企业。
从价值盈利能力来看,更是参差不齐,如恒大人寿2400亿元总资产,保费600多亿元,最终当年利润不过3.3亿,信泰也是千亿总资产,454亿元保费,利润甚至不到1亿。
这也充分说明,这些市场中坚力量,有着行业最为多元化的体现,各种类型的行业主体、迥然不同的经营方式与价值能力,展现出险企们面对惨烈竞争,各自不同的生存逻辑。
其实,总资产达到千亿级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上述公司的整体实力,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坐拥庞大总资产与保费规模、相对不错利润数据、及令人羡慕的股东,但频频增资发债的谜之险企。
另一个证明是,五家总资产离1000亿最近的寿险公司:上海人寿总资产844亿、珠江人寿总资产820亿、交银人寿总资产751亿、招商信诺人寿总资产751亿、弘康人寿总资产710亿,他们的整体情况比起一众挣扎的小企业来说,其实都说得过去。交银人寿和招商信诺人两家银行系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明显更好。上海人寿甚至还是一家2015年成立的企业。
而一众百亿级别甚至总资产规模更小的公司,那更是纷纷扰扰,世间万象。毕竟,在保费、投资等方面的收入积累下,总资产经常能迅速扩大,特别是一些中小公司大量的冲规模型产品,更是刺激了总资产的膨胀。
总资产下,往往隐藏的是业务结构、投资能力与思路理念,使得在庞大数字面前,经常会体现出与这个数字完全不符的经营能力。也许正是这些原因使得这个看上去非常漂亮的指标最终只成为各家公司装点门面的花瓶。
3 唯大不破,总资产到底意味着什么?
最新数据显示:
2021年一季度全行业总资产24.25万亿,较年初增长4.12%。其中,比起产险公司总资产的2.48万亿元,寿险公司总资产达到了20.73万亿元,人身险公司总资产占保险行业总资产的85.4%
。
保险公司总资产很大,代表保险公司很有钱吗?保险公司总资产很大,代表股东能得到很多价值吗?为什么一众保险公司都汲汲于做大规模。总资产做上去了有什么好处?如何衡量与构建一个保险公司的真实存在价值?
规模似乎是万物生长的最重要约束条件。对于金融企业而言,做大规模,抗风险能力,再融资能力、再生产能力会强、做大规模,可以摊低管理成本和固定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规模大,似乎才会有更多的客户和更大的市场影响力。
浩荡万亿、千亿资产的闪耀下,中国保险行业的总资产已达23万亿之巨。一众保险公司更是资本市场中的宠儿,引无数豪客争相宴请。尤其是寿险公司凭借雄厚的资产实力、现金流能力,更是独大江湖。
然而,穿透动辄千亿的总资产,负债经营的寿险公司之盈利模式与价值模式一直备受争论。甚至要规模还是要价值这般成熟市场中无可争议的话题,在国内市场亦曾有过激烈讨论:
有保险公司高管持这样的态度:
可以先污染后治理,企业要先活下来就一定要有保费规模。所以前面5到10年要把规模做大,把队伍养起来,然后发展到一定程度再来调头,再来转型,我再来追求利润和效益
。
很多公司存在这样的现象:
先把公司牌照拿下来,先把企业做起来,多开分支机构多花费用,把队伍养起来,规模做大,挣快钱、快鱼吃慢鱼;
缺乏管理基础和业务资源的公司,靠费用买业务,漠视风险做多亏多。管理水平低的公司,分支机构,渠道,团队,靠多做业务套取费用,谋取私利,坑害公司。
管理学大师彼得 · 德鲁克有句名言,用于股本投资的钱实际上不是利润,在企业的收益高于它的资本成本以前,一直是亏损经营 …… 只有企业报告的利润超过资本成本时,它才可以补偿成本。否则企业不是创造财富,而是破坏财富。
很显然破坏财富而不是创造财富这样的一种发展模式其实对股东是不利的。当然融资平台型公司,另当别论。
然而遗憾地是,这样的保险企业在市场上比比皆是。
理论上规模越大,利润就越高。但我们看到不少总资产数千亿的保险公司净利润难敌资产千亿甚至不足千亿的外资保险公司。同样我们也看到万亿级寿险头部公司,在规模论几乎登顶之时也转向价值之路。
反而一众注册资本金过40亿的保险公司,净利润不足1亿。
事实上,保险企业比一般经营性企业复杂,经营链条长,准备金提取、利润等有人为的操作空间。不对称的信息,往往可以蒙蔽外行股东。甚至亦有某些企业将规模论推向极致,风险爆发后繁华转瞬即逝,一地鸡毛,前路尽弃。
究竟是要为大而大,还是要找到有效的规模、有品质的规模,内含价值更高的规模,可持续发展的规模。
这是初阶阶段市场特征的中国保险业走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必须思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