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芝麻公布了2018年年报和2019年一季度报告。根据公布的财报,2018年黑芝麻营业收入为39.64亿元,同比增长43.03%;
净利润为5991.3万元,同比下降46.06%。
增收不增利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今年一季度
,根据公开数据,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9.51亿元,同比增长71.87%;净利润为755.18万元,同比下降40.06%。
也不止步于今年,在2016年黑芝麻就迎来了业绩“大跳水”,根据公开资料,2016年的净利润仅为1631.61万元,同比下降89.06%,2017年的净利润约为1110.7万元。
更多数据咨询财经秘书~
黑芝麻旗下的“王牌”产品,南方黑芝麻糊是80,90后的回忆,也曾是国内的“糊类”老大,
继2016年业绩“跳水”之后,就步入了净利的稳步下滑,这次,岁月又对这一老牌国货做了啥?
岁月也没能饶过黑芝麻糊
“一缕浓香,一缕温暖,南方黑芝麻”,这句广告词把南方黑芝麻糊推向全国,也见证了曾经的食品厂向上市公司南方黑芝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蜕变。
然而在上市的高光之后,这么多年人们能记起的产品也只有南方黑芝麻糊。
有业内人士认为,黑芝麻近年来业绩的下滑,是主营业务发展至天花板的结果。
根据公开资料,黑芝麻集团2014年糊类产品的销量增长从2013年的26.52%下滑至2.64%;2018年销量同比下降18.82%。
南方黑芝麻糊的产品特征决定了其核心消费人群是中老年人,很难打入年轻人市场,营收天花板显而易见;
还有一个硬伤在于,主打健康,保健的产品在2016年却出现了质量问题。
2016年9月,江西省食药监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通告,其中提到3个批次的南方黑芝麻糊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超标;这是一年内南方黑芝麻糊第二次上食药监黑榜。
在被公布之后,根据每日经济新闻的报道,当年的10月2日,记者调查发现仍有问题产品没有下架。在之后黑芝麻集团发布的回应中没有说明产品总量,多家媒体直指避重就轻。
老牌产品登食药监黑榜,加之黑芝麻集团对于危机事件的反应速度,态度,蒙上了不小的阴影;
另一方面,大力开发的转型产品也频频受挫。
2015年,黑芝麻集团转向饮品市场,主打产品黑黑乳,定位“轻体轻脂”。为攻下年轻人市场,不惜砸下重金,2017年为了打开新饮品的影响力,冠名了《减出我人生》、《极速前进》等节目,还邀请了范冰冰作为代言人。
黑黑乳并未能如期带来收益,黑芝麻集团在年报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代言人(范冰冰)涉税问题被相关机构处罚,产品形象受到损害。
而实际上,据相关媒体报道,黑黑乳饮品自2016年上市以来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饮料市场的滞涨,产品本身创新不足,相比而言,奶茶,咖啡等饮品对于年轻人更具诱惑力;黑黑乳的推广,以代言人方式为主的局限,才是黑黑乳没能带来营收增长的主要原因。
对于新饮品的乏力,黑芝麻集团同样避重就轻。
多元化——国货走不出的“怪圈”
在转型的道路上,除了推出新饮品,黑芝麻还执迷于重金跨界。
根据公开资料,黑芝麻2015年以2.56亿元收购广西容州物流产业园100%股权,并于2017年以2.95亿元出卖给关联方容州物流园,低买高卖的这波操作被质疑利益输送;2016年以2160万收购荆门彭墩汉光富硒米业有限公司51%股权,布局富硒米产业。
2017年7亿元取得上海礼多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100%股权,同年又投资3亿元合作设立新公司开展锂电子电池业务。但是根据2018年年报,这几年,除了礼多多电商业务贡献了利润之外,其余几笔收购都陷入亏损。
这几年,多元化仿佛成为了国货走不出的“怪圈”,
曾经的家电品牌万家乐,转型做大宗商品贸易业务,毛利率持续走低,而后又给P2P草根投资做背书,董事长最终被带走配合调查。
被外国人称作“神药”的马应龙,业绩依靠投资股票,甚至投资小额贷款公司;进军医院诊疗领域,毛利润却不断下降。
对于国货品牌来说,与其做这些本身不精通的跨界,倒不如把心思放在主业上深耕,
“培养”的80,90消费者已经具备购买能力,对于国货的情怀就是最好的背书
,之前大白兔奶糖冰淇淋爆红国外就是最好的证明。
黑芝麻的产品和当代年轻人的脱发困扰来一波联合,兴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就在黑芝麻一门心思重金跨界的同时,研发早已被“抛之脑后”。
根据黑芝麻集团的财报,2018年,研发投入的金额同比减少了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