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80后夫妻存300万准备躺平到70岁80后夫妻每月存多少

最近一则新闻登上了热搜:80后夫妻攒300万,彻底“躺平”提前退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住在上海的33岁的陈女士,原来是游戏设计师,年前失业。去面试了几家公司被问:“你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当告知自己责任心不强,且父母年龄大了带不了孩子所以不想养育孩子时,对方都透露着深深的不信任。经过几次落选陈女士也放弃了找工作的想法。

回到家陈女士和丈夫认真的算了一笔账:家里没有孩子,有房有车且没房贷,还有一只猫。且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养老不需要他们操心。开支平均每个月6千,共有存款300万,可以拿一部分存银行大额存款每月拿利息,一部分炒股、基金理财每个月大概收入1万元。

最后,两人得出结论:足够用到70岁,完全可以提前退休,可以“躺平”享受轻松自在生活。

他们在网站上分享自己生活,网友们对此也引发了热议:

一部分表示羡慕这对夫妇,这么多存款,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不用看老板脸色,可以彻底“躺平”活得轻松自在。

一部分则认为他们过于自信,以现在的物价,300万不够“躺平”资本。炒股也并不保险,很有可能亏。

还有一部分认为:在该奋斗的年龄就“躺平”,不该误导青年贪图享乐,毫无斗志。

“躺平",这一热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躺平”到底从何而来又是何意?

其实,躺平自古就有,他也不是中国独有。早在20世纪60、70年代欧洲年轻人就有躺平运动。施特劳斯将这场运动称为古今之争。是新旧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也是代际矛盾。

年轻人认为,是自嘲抵抗内卷冲破结构,改变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保守老年人则认为批评年轻人不争气。而这种痛心疾首的批判也不被年轻人所接受。

如今“躺平”有新的解释:无论对方做出什么,你的反应都是内心毫无波澜,没有任何反抗,瘫倒在地不再鸡血,毫无兴趣。是一种生活态度,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来消解外界环境的规训。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都选择“躺平”?

躺平的对立面是“内卷”,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触不可及的高房价,高强度工作,快节奏生活,让很多难以接受,不想加入“内卷”或者“卷不动”,干脆选择瘫倒在地躺平。

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提出“情绪劳动”这一名词。意思是除了体力和脑力劳动外,我们的情绪也会让我们陷入过度焦虑,消耗过多的体力。遇到困难和挫折有畏难情绪害怕失败,这也是“躺平”原因之一。

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认为,自然和时代的背景差异,对事情认识价值观也有所不同。很多人的人生也变得像“流水线”。出生-上学-工作-结婚-生子-退休-去世。难免有些人觉得生活变得无趣。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还不如享受生活选择躺平。

梁永安教授认为大家选择躺平是因为“没有人想做拉磨的驴。”每天乏味枯燥,失去了热情,迷茫,感到焦虑。

“躺”与“不躺”的认识

1.躺平不是“摆烂”

现在有种调侃“躺平”的玩笑说法:“躺平躺平,我要平躺。一时摆烂,一时爽。一直摆烂,一直爽”。摆烂是人生最大的内耗。

2.躺平不是“躺赢”

躺平不是“一躺不起”。躺平一时的安逸并不代表一世的安逸,一时的舒心并不代表一世的舒心,那些“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不会改变现状,也并不是躺赢的一种方式。

3.躺平,不是有了成就和保障就可以

有人认为:有了物质保证或者取得了成就可以“吃老本”随意“躺”。这样的想法是一种不思进取的表现。居里夫人在第一次荣获诺贝尔奖后,按道理她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她并没有骄傲自大选择躺平,而是继续了埋头搞科研,拒绝躺平,抓住时机。终于让她第二次获奖,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著名央视主持人撒贝宁理解的“躺平哲学”。他认为:“躺平不应是消极意义的躺平,而是在你付出辛劳努力,收益颇多后感觉酣畅淋漓。”我很赞同这种观点。短暂的“躺平”是可以理解的,长期的“躺平”会“丧志”。范仲淹也曾说过:“此乐不寻常,何苦事浮荣?”选择自己的方式并不是无所事事。

“躺平”躺得合理,还可促进社会的进步。“躺”与“不躺”都是一种生活态度与方式,关键在于“怎么躺”和“躺多久”?

躺平,是人生的逗号不是句号。给生活按下暂时的暂停键,放慢脚步切换道路,用自己的方式排解压力,适当的躺一躺,从原来的生活中抽离,给自己自我探索,重新选择的机会。这未尝不是一种方式。但不能因为害怕面对困难而“一躺不起”。如“温水煮青蛙”般太过安逸,失去逃生机会葬送自己。

所以,要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经历一小段休养生息的“躺平”后再次迎接新的挑战,这才是最好的“平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高精度光学测量仪

高端光学测量仪器

光学影像测量仪

上一篇: 【推荐】80后养老危机如何破局基金240001
下一篇: 【推荐】80后夫妻都有百万存款网友说没负债已经很好了80后夫妻有多少存款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