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海南椰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椰岛”)2022年度股东大会如期在海口召开。
虽然表面上
通过的议案多达12个
,但无论是从战略、业务、团队、财务尤其是大家最关注的股东动向等角度看,这次股东大会是
典型的“旧瓶子里装旧酒”
,看不出有什么新意,用时兴的语言就是一个
按部就班式“躺平”的股东大会
。
根据公告显示,此次
股东大会现场参会股东或股东代表只有3位
,
代表股份6036.4432万股,占比13.47%,
公司现有董事8名,只有
一名党委书记兼董事出席并主持会议,董事长王晓晴和林伟、冯果二位董事及其余四位独立董事均集体缺席本次股东大会,这在A股历史上都是比较少见的。
此外,由
海口国资推荐的董事刘名升获得了此次股东大会表决通过
,而由举牌增持股东一一
全德能源(江苏)公司推荐的董事郑晨霞
因为高达60%的弃权票而
落选
了。
至此
,海口国资目前在椰岛公司董事会的席位增至三名
,
在五名非执行董事中占了多数席位
,这可能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虽然早已是危机四伏,但椰岛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却是在这样的波澜不兴召开了,那么,
股东大会后的椰岛又走向何方?明年的椰岛股东大会还能这样波澜不兴吗?股东大会后的椰岛还有可能凝聚共识走向多赢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值得思考的。
其实早在4月29日
,海南椰岛(600238)公布了2022
年报
和2023年
1季报
,正如之前所预告的一样,2022年报与2023年1季报财务数据显示海南椰岛的营收总额、酒业主营收入、扣非利润等主要指标
继续大幅减少,
尤其令人担心的是
每股净资产跌破面值,只有八毛
,整体财务指标都不乐观,这表明目前海南椰岛公司经营状况完全没有好转的迹象。
特别是股权结构依然很分散,前十大股东中
没有一家持股比例超过15%
,虽然有
超过11万名
的股东人数,但还是群龙无首,是
典型的无实控人公司。
对比
2022年报和2023年1季报,人们还
惊讶地发现,
与前任和现任海南椰岛董事长冯彪、王晓晴关系密切且均位列前十大股东的
海口汇翔健康咨询服务中心
(有限合伙)(持股数为819.12万股)和
海南信唐贸易合伙企业
(有限合伙)(持股数为705.14万股)在今年一季度一致行动,
双双减持
所持有的海南椰岛股份
并退出了十大股东序列。
更让人意外的是
,5月7日,海南椰岛公司再次公告:
曾竞得东方君盛所持1500万股
椰岛股份的海南信唐贸易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只完成750万股的股份划转
,其余750万股被放弃缴款。
这说明沸沸扬扬大半年的海南椰岛股权迷
局依旧扑朔迷离
,并没有破局,
死撑在死撑,观望的还在观望……
此前在2023年4月12日举行的
成都春季糖酒会
上,海南椰岛推出了三款新品,但从现场真实成交看,市场反应寥寥。
看来,不论是经营状况改善还是化解股权之困
都不是短期内有结果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
,前段时间,作为三十多年来对海南本土企业及本土企业家的前世今生最了解的
海南省某协会罕见地向有关部门发函
,希望有关部门重视海南椰岛当前的困局,采取得力措施化解危机一一“
椰树与椰岛同为我会企业会员单位,都是制造型企业,
有几十年历史渊源。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相通,市场渠道兼容。从内到外都极其相似。而今,国际贸易港建设如火如涂,更需要制造业蓬勃发展,扎牢海南经济发展的根基。因此
我会强烈呼吁并郑重推荐
于1982年、1991年两次救活椰岛的椰树集团牵头,投资组建海南椰岛投资发展基金,再一次重组椰岛,
第三次拯救椰岛。”
其实,
世事如棋,
危机与转机或许就是
一念之差!
危中有机!海南椰岛困局中的
AB面
。
表面上看,业务萎缩,主营不振,实控人缺位,没有强势大股东背景,员工军心不稳……今天的海南椰岛似乎已身陷困局,一地鸡毛。
然而,这只是表象,是椰岛危局的A面,
我们还应该看到椰岛危局
不为人知的B面
,那就是翻过去危机的背后或许就是转机!
绝地求生,哀兵必胜!
任何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某种契机,各种矛盾累积总爆发后,反而可能迎来一个一揽子化解危局的契机。
当前的椰岛或许就处在一个难得的从危局走向破局
“时间窗口期”。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既需要底线思维,
也需要逆向思维,
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下,
椰岛目前的危局能不能走向多赢?
答案是如果各方均认清形势,面对现实,
释放善意、诚意,
这并非不可能:
一,资本玩家出局是迟早的事,早出局比晚出局好。
在这里,首先丝毫
没有贬低原大股东东方君盛公司之意。
冯老板和他的老虎会确实是资本运作的
高手,
这些年,纵横四海,攻城掠地
“染指”了好几家上市公司。
过去十年间,
以冯彪为首的东方系资本
先后向金城股份(现更名神雾节能,SZ000820)、零七股份(现更名全新好,SZ000007)、嘉应制药(SZ002198)和海南椰岛等至少4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发起过资本攻势。
但是,
术有专攻
,诚如做实业的不一定懂资本,
会玩资本并不意味着能同时玩转实业。
二十多年前,
德隆
的兄弟们都没玩好,后来,他们的学生一一
海航的陈峰王健们
也玩砸了!现实中同时能成功玩转实业与资本的案例确实是凤毛麟角的。
东方君盛入主椰岛七年了,时间不长也不短,该证明的也证明了,今日海南椰岛之现状说明了一切。
椰岛人该付出的代价也付出了,其实
大家都付出了代价。
所以说,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东方君盛早日体面退场应该是一件好事!于己于大家都是一种解脱,尤其是对海南椰岛而言是一次重生的机会!
对于冯老板和他的团队而言,此时放手又何尝
不是一种解脱呢?
首先作为事实上的实控人,冯老板早已背负上十亿的债务成为了被执行人,
已经丧失了
继续带领椰岛前行的能力,即使你换了新“马甲”也无济于事。
而作为东方君盛的4个接盘侠的这几个“新股东”,也
不太可能有拯救椰岛的实力
,即使是江苏全德能源,虽然4月12日公告再继续增持了
742万股
,但作为一家只是由两个个人股东持股,2021年才成立的公司,能拿出什么来拯救椰岛?
而天眼查显示,全德能源成立于2021年11月,实控人为赵俊利,且该实控人仅任职这一家企业。2021年
全德能源社保缴纳人数均为0,是一个典型的空壳公司。
时代变了,玩法变了。俗话说,
每个人的格局是天注定
,有些钱你赚不到,你就赚不到,有些钱属于你赚的,跑也跑不掉。
大部分的失败与痛苦,都是不肯离场的结果,
没有注定的失败,只有死不放手的执念!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何
体面且有获得感
的退出,这就需要沟通、妥协与智慧。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
新老股东要坐下来理性沟通探讨,
分析利弊得失并
重构
海南椰岛新的股权结构,找到真正有实力的新实控人。
二,值得期待的海口国资。
2015年前海口国资是当之无愧的海南椰岛第一大股东。
如今的海口国资股权比例已今非昔比,加上今日的椰岛已是风雨飘摇,
至少需要数以亿计的资金才能救活
,估计海口国资想救椰岛已经是力不从心了,无论是国资系统内现有产业或项目基础,还是人才、资金、经验都比较费劲吃力。
所以,今年3月份,当东方君盛所持股份被拍卖时,许多人认为这是海口国资出手
再度拿回实控人地位
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
海口国资一纸公告宣布
:在未来12个月内没有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调整计划,亦没有对主营业务调整的计划。
截至2021年12月底,海口市国资公司资产总额67.30亿元,负债总额38.71亿元,所有者权益28.59亿元,资产负债率57.52%,海口国资旗下虽然受托管理企业众多,但
真正市场化企业和企业家人才极少
,大多是公用产业型企业且鲜有盈利,靠自身体制机制很难形成真正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投资主体。
不过,如果痛下决心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国资公司还是完全可以救活一个上市公司的
!
三,央企国企能看得上椰岛吗?
大央企大国企一般都是高高在上,类似于
“过江龙”
,地方企业甚至政府与之谈判地位并不对等,何况,这些央企根本
不缺上市平台
,要吸引央企投资海口,单凭椰岛如此质地的一个上市公司是
缺乏足够吸引力
的,必须是有一个全方位的招商优惠“套餐”。
对于这些央企而言,投资海南绝非是来做善事的,其初衷往往是通过极致利用各种中央给予自贸港优惠政策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从而
达到利益最大化!
因此,目前海南椰岛这样复杂的股权与经营现状对央企的吸引力不会太高。
四,内地酒业大牌会来并购椰岛吗?
目前国家虽然宣布
暂停酒企上市ⅠP0,
在某些人看来,这个政策对于椰岛而言或许是可以待价而沽的筹码。
然而现实可能没有某些人想像的那么乐观,除了剑南春、郎酒、西凤酒等外,中国大部分知名酒企其实均早已上市了。
而且,在
注册制
下,任何上规模有盈利的企业上市其实都
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
以
西凤酒
为例,其2022年营收破了
84亿,
是当地的利税大户,正全力冲百亿目标,如此规模的营收与盈利,它还担心将来上不了市吗?
它真的有必要去异地借壳买壳吗?
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于这些酒企而言,即使看中了椰岛这个“壳”,也不太可能把企业注册地轻易迁到海口来,相反,
大概率是要变更椰岛公司注册地并迀走的
,未来上市公司的生产销售与税收都不一定会留在海口。
因此,对海口市政府而言,内地强势酒企同业收购椰岛的最终结局
就是一锤子买卖
,对海口实体经济振兴而言意义不大,并非理想选择。
许多年前,中国酒业版图格局已定,连保健酒和黄酒等小品类的市场空间也已饱和,无论做酒还是卖酒都已经“卷”了很多年了,任何一个品类要突围皆非易事,在这一方面,
湖北的中国劲酒成功案例是倒值得一提。
它和椰岛
一样也是成立于1953年
,其前身是湖北省大冶县国营新建酒厂。
1989年,真正意义上的劲酒才问世,1996年时,劲酒的销量才8干万,
还比不上当年的椰岛!
随着劲酒125ml小瓶装的面世,劲酒从区域品牌跨入了全国知名品牌的行列。
然而,好景不长,1997年酒厂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
实行平均化的全员持股
,
“一桶黄鱼,个个是头”
的弊端显露无余。
刚刚有起色的企业,又再次陷入困境。其根源其实就在于
“创业家不能持大股”
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
痛定思痛,劲牌进行脱胎换骨式的体制改革——再度股份制后向真正的民营企业改制。
从此,劲牌步入飞速发展期,
2017年营收突破百亿
!
为什么说劲牌这个案例值得我们重视呢?
为在劲牌身上,
海南这二家企业一一椰岛和椰树的影子依稀可见。
椰岛与劲牌当年都是地方小国企,而且都成立于1953年。而且,都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启动改革改制市场化,主打产品都是保健酒,一度在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还不相上下,如今-家已经是百亿企业,另一家现状则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关键原因就是有没有让懂管理懂市场的经营团队持大股!
在这一点上,椰树和劲牌都做对了
一一劲牌开始走了
一段弯路
,员工持股但
股权过于平均分散
导致效率不高和激励不足。
相反,椰树一开始就
比较坚定
,一定要让“经营者持大股”,因此,36年来企业发展
相对平稳专注!
有恒产者有恒心!
劲酒和椰树的员工持股改革成功经验是完全值得借鉴,椰岛短短十年不到的时间就陷入了日益严重的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没有“主人翁”,只有“主人空”
,没有人发自内心地去维护椰岛发展的长远利益,
让椰岛公司的兴亡与自己紧紧绑在一起!
在此之前提到的嘉应制药和海南椰岛有点类似。资本虽然也进去了,但当时
嘉应的职工以股东身份联合起来成功扺制并产生了制衡
,才没有让资本玩家为所欲为,否则可能落得与今日椰岛一样的下场。
所以说,
员工才是一个企业最大的财富和“压舱石”
。
为什么现在许多椰岛老员工对椰岛没有信心呢?这与这些年新的经营团队中某些人的作派与无能有很大关系
。
不少老员工都亲身体会到一点,那就是椰岛之所以走到今天,一方面是资本玩家的任性与不懂行,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就是与现有酒业团队不接地气,营销能力平平有很大关系。
因此,椰岛要重生,一方面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另一方面要立足本土企业和团队,面对现实,凝聚共识,
不要盲目迷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无论持股多少股权,也无论国企股东还是民企股东,不计前嫌,以椰岛企业未来发展和员工福址为重,同时拿出大智慧,
平衡各方利益,允许员工持股
,争取多赢,并非不可能!
特别强调的是要
依托本地职工、本土企业的参与!
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一些好的迹象出现,比如作为海南本土企业
“长青树”的椰树集团已经伸出了“橄榄枝”,
王董事长也明确表态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椰岛走出困境!
只要海口国资全力以赴,
加上椰岛民营股东也能审时度势,进退自如,以多赢为目标,椰岛当前的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明年椰岛的股东大会一定是一个胜利的、团结的、重新充满希望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