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式的西藏现代化-2020比2010翻一番是多少

西藏的现代化被定义为人口密度稀少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逐步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的西藏现代化道路是西藏经济现代化成功的“制度密码”。

西藏现代化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第一,西藏的现代化是在人口稀疏条件下的现代化。

西藏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区域占85.1%,有93.1%的区域海拔在3000米以上,大部分区域的含氧量只有内地的60%,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西藏大部分区域不适合生存,地广人稀。由此西藏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都远低于内地其他省市,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西藏当前的人口密度为2.97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15.49万元/平方公里,而全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47.06人/平方公里,约为西藏的50倍,经济密度全国平均值为1058.32万元/平方公里,是西藏的68倍。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人口超越了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因此从内地其他地区以及我国的总体现代化背景来看,西藏的经济现代化基础有着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相对较低的特征。

西藏在经济密度和人口密度上有其区别于内地,特别是沿海较发达地区的特征。一方面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要素中的劳动力要素的缺乏,根据索洛和丹尼森的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口密度低意味着相对于其他人口密度高的地区缺乏可投入产出的劳动力的源泉。另一方面人口密度低,会极大地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成本,降低公共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同时又导致商业零售的市场规模较小,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条件下,成为商品市场的末梢,增加商品和劳务供给成本,相对于其他地区,西藏的人口密度使西藏的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现代化,成为我国现代化中人口稀疏条件下的现代化的典型。

第二,西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西藏的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以人民为中心、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其执政的基本理念。各级党委和政府把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当前阶段我国仍然存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等问题,在中央政策的全面无差别帮扶下,西藏的现代化并没有造成两极分化,但是西藏区内的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仍然存在。从2021年西藏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尚未出现明显两极分化,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从各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来看,西藏区内经济发展存在区域差距,拉萨、林芝所在的藏中南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西藏的第一梯队,而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稍落后于其他地区。然而这些问题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无法完全避免但终将解决的。

从起点来看,西藏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但是到2020年,西藏全面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把解决高寒高海拔地区群众饮水安全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解决了207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不断提升民生建设的质量和标准,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阶段。同时也是喜马拉雅地区第一个摆脱绝对贫困而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地区,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一直都是西藏实现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行推进下的现代化。

生活在高原的人们非常重视精神生活。这是青藏高原各族人民能够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生生不息的重要的“生存密码”。由于历史的原因,西藏大多数藏族群众信仰宗教,宗教的影响渗透到藏民族的文化、艺术、风俗和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是西藏现代化发展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西藏的物质文明是在全国支援和依靠西藏各族人民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取得的。这仅是西藏现代化的一个层面。在西藏现代化的过程中,原有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尤其是在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西藏各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得到充分保障。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发展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在保证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现代科技文化知识成为西藏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西藏精神文明建设的根基。因此,在西藏现代化过程中,西藏的物质文明得到极大提升,并与精神文明的提升相伴而行,二者协调发展。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西藏各族人民,特别是藏族人民依法管理本地区事务的自治权利,充分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是西藏现代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把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同坚持政教分离、积极引导宗教与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结合起来,把保持和弘扬西藏的民族特性同大力发展现代产业和现代科学文化教育、推动西藏传统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有西藏地区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第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全国来讲,“双碳”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以后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即我国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双碳”战略提出后,给我们党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增添了新的内容。一是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大力发展可循环能源和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四是提升生产结构和改变生活方式。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西藏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观念,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必须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有了这一认识前提,需要将西藏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协调起来。一方面,西藏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27年为两位数,多年是全国第一,另一方面,西藏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美丽西藏展示在世人面前。70年来,国家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累计达814亿元,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显示,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总体趋好,重点生态工程区已经开始发挥生态效益,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红线、底线、高压线,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良好。立足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建立了具有西藏特色现代工业体系,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西藏的蓝天碧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引擎”,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聚宝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得到重视,健全完善环境保护有关法规制度,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孕育形成了敬山敬水、爱护生灵的特色生态文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已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的自觉行动。

第五,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追求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全面现代化,是社会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现代科技更是一片空白。2020年,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已迈进全面小康。2020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比2019年增长12.7%,连续1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近五年增速保持在13%左右,增速均居全国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56元,比2019年增长10%。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满足不断增长的现代文化需求。现代医疗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尤其是“组团式”医疗教育人才援藏的实施,西藏的医疗和教育得到质的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西藏各族群众编织一个安全网,满足西藏各种追求美好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经济现代化不能忽视人的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毕竟是由人来推动和参与的,人的观念、素质、思维、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经济现代化的进程。经济现代化不仅要以人的现代化为目标,而且要以人的现代化为条件。世界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现代人越多,社会经济改革的步伐就会变得越快,当现代意识渗透到大多数国民思想中后,人们对现代化的态度、舆论和社会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内在动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国民的现代意识越少,那么经济现代化的阻力也越大。经济现代化要求人的现代化与其协调发展并同步进行。

西藏经济现代化与全国各地现代化的差异性

西藏的现代化是在中央关怀和各地支援之下,依靠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

但西藏的现代化与全国各地现代化仍然有一定差异。这是认识中国式西藏现代化特点的深化。

与全国各地的处境是不一样的。西藏最初是被动卷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西藏被动卷入现代化的历史时期相对于内地较晚。

西藏是全国得到解放,即反帝反封建任务基本完成之后,才开启这一历史进程,表面上看起来是以“和平”方式解放西藏,以“民主”方式改革西藏社会,但实际上相对于祖国其他地区来讲,在西藏,与顽固封建旧势力的斗争却相当激烈。从和平解放以前西藏的社会现状来看,在“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长期统治下,以三大领主为首的统治阶级占有西藏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控制着底层人民的精神世界,广大人民群众初期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危害的认识没有内地那么深刻,同时,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长期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导致最初进行社会改革的各方面准备不那么充分。但无论如何,西藏的解放是一定要完成的,只不过从其特殊性考虑而采取了和平解放的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不可能让西藏长久停留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社会,鉴于西藏社会的特殊性,将民主改革向后推迟,并采取了听从西藏当时社会上层意见的做法。当全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之中时,中央给予西藏以特殊关怀,并号召和安排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发展。在中华民族步入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之中,也没有让西藏掉队,采取各种措施,使西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顺利步入“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二,西藏被动卷入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发展不一样。

由于所处的时代差异,中国其他地区卷入现代化的历史初期经历多种苦难,而西藏卷入现代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获得向上发展的趋势,每一次社会革命的成功,都是西藏各族人民获得解放的机会。举凡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重大事件,无一不使西藏现代化大步向前。西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骄傲的成就,既因这些事件给西藏现代化扫清了道路,又因这些事件成为加速西藏现代化的动力。当然,与全国的现代化保持一致性,西藏在2000年建成的“小康之家”,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较低的现代化。2020年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现代化,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距离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展望未来,在2035年西藏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是一个刚刚进入世界高收入阶段的现代化。

第三,西藏被动卷入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不一样。

总体而言,西藏历史发展过程并没有在西藏社会内部积累起巨大的力量,或者说,西藏社会虽然存在社会革命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之弱,难以推翻当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也无法将帝国主义势力驱逐出西藏。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西藏摆脱帝国主义的羁绊,重新回到祖国大家庭。这是西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西藏现代化扫清了道路。民主改革使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实现了西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的愿望。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给予西藏大力支持,安排一批又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在西藏,选派一批又一批内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到西藏工作,即使在“文革”期间,中央对西藏的关怀和全国各地对西藏的支援也未间断。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率先在西藏实施优惠扶持政策,实施高强度的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国家给予西藏更大的支持,祖国各地给予西藏更大的支援,实施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加快西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这一过程来看,西藏被动卷入现代化,得益于中央的特殊关怀和全国各地的支援。这与祖国其他地区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节选自杨明洪、张艳红、刘建霞著:《民族区域发展的奇迹——西藏经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23年5月。文章有改动。)

杨明洪、张艳红、刘建霞著:《民族区域发展的奇迹——西藏经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23年5月

影像仪测量

影像仪测量仪

上海光学影像测量机服务好

轴类测量机

上一篇: 【推荐】中国式的西藏现代化-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多少
下一篇: 【推荐】中国式裁员你经历过吗?-2014地产公司裁员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