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习近平:我国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哪些国家是教育强国?-中国教育基金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

建设教育强国

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邱勇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工作建议。

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进行了讨论。

这次集体学习重点内容如下——

1.新时代教育事业

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2. 我国已建成

世界上规模最大

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

世界中上国家行列。

3. 据测算,我国目前的

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

,比2012年上升26位,是进步最快的国家。

4. 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

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

根本保证,

以立德树人为

根本任务,

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

根本目标,

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

重要使命,

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

基本路径,

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

核心功能,

最终是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是教育的

根本问题

,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

核心课题。

6.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

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

栋梁之才,

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后继有人。

7.建设教育强国,

基点在基础教育。

8.要推进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

发展。

9.

基础教育

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也要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

10.要加快

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

,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

11.建设教育强国,

龙头是高等教育。

12.要把加快建设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作为重中之重。

13.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

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14.进一步加强

科学教育、工程教育

,加强

拔尖创新人才

自主培养。

15.

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

16.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

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

17.坚决破除

一切

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

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

18.缩小教育的

城乡、区域、校际、群体

差距,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

公平而有质量

的教育。

19.构建

多元主体参与、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

的教育评价体系。

20.加强

教材建设和管理

,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

21.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

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22.大力推进

“留学中国”

品牌建设。

23.提高教师

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

24.

学校、家庭、社会

要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

25.全党全国人民要

坚定信心、久久为功

,为早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而共同努力。

哪些国家是教育强国?

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

“我国目前的教育强国指数居全球第23位”

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其实来自

中国教科院课题组《建设教育强国:世界中的中国》,

发表在

《教育研究》2023年第2期。

文中提到,教育强国评价维度包括教育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等四个方面。

其中,教育公平、质量水平、服务能力三个维度参与教育强国综合指数的测算,反映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综合实力。

在 206 个参与分析的国家(地区)中,只有三个维度评价指标中有数据指标项均超过半数的国家才纳入教育强国指数排名,最终纳入排名的国家(地区)共有 125 个(2012 年为 120 个)。

测算结果显示,

2022 年教育强国指数在 0.65 以上的国家分别为: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新加坡、芬兰、俄罗斯、法国、加拿大、韩国、丹麦、瑞士和奥地利。

这些国家在各维度的综合表现整体较优,

可以将这十五个国家确定为教育强国。

中国 2022 年教育强国指数得分为 0.62,位列第23位。

虽然2022年我国位居教育强国综合指数排名第23位,但却是2012年以来在各国中进步最快的。

2012—2022 年,我国教育强国综合指数由 0.50 提升到 0.62,综合排名由第49位提升到第23位,进步26个位次,是进步位次排名第二的国家的两倍。

研究结果还显示,

预期到 2035 年,我国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

如何成为教育强国?

针对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存在不少问题与明显短板,课题组给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建议。

一,推进更高水平的教育普及

高中阶段是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枢纽,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普及战略中普遍得到优先关注。

分析显示,排名前十五的教育强国中有十一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于100%,最低也超过96%,而我国2021年高中阶段毛入率为91.4%。

同时我国适龄人口高中阶段按时完成率(74%,2020 年)也有不足,远低于教育强国平均水平(86.3%)。

OECD认为,高中阶段教育在所有国家都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越来越以知识为基础,需要工人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

在今后一段时期,应将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作为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国家战略之一。

二,切实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地位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与其快速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密不可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正是为其培养了大批量技术技能人才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技术教育。

进入21世纪,美国、英国、德国等教育强国都陆续制定了新的职业教育政策,例如德国为响应“工业 4.0”国家战略。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要在教育结构体系、教育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三,以高等教育引领国家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努力将

STEM(

STEM指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四门学科)教育打造成中国教育品牌。

二是大力提高

数字化人才

培养力度和水平。

四,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202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 的比例为4.22%,在全球有数据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89位,而OECD 国家的平均值为5.2%。

要提高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科研经费比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确立了投资教育和基础研究的基本国策,奠定了美国科技强国的基础。

2000 年以后的日本诺贝尔奖得主的获奖研究者主要来自高等学校,获奖成果大都源于 20 世纪 70~90 年代的高等学校基础研究。

五,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教育强国,无一例外是世界教育的高地,具备世界性的教育吸引力。

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统计,

约 25%的外国留学生学成后定居美国,被纳入美国国家人才库;在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中,外来人士约占 1/5;在美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 1/3 出生在国外。

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教育强国将留学服务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澳大利亚的国际教育出口是继矿石和煤炭出口之后的第三大出口产业。

目前,来华留学生占全球留学生比例由2012年的 2.18%提高到2020年的3.54%,位居全球第八位,但生源地仍以亚洲与非洲为主,合计占比超过八成,对其他区域留学生的吸引力亟待加强,等等。

光学影像量测仪

影像测量仪器

光学测量仪器公司

上一篇: 【推荐】习近平重要讲话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杨凌东科麦迪森制药有限公司
下一篇: 【推荐】习题-可转换公司债券-公司只能按面值发行债券是否正确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