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三留成私募专有.

别让“三留”成私募专有

别让“三留”成私募专有 更新时间:2010-2-8 23:09:21 近期在首届中国阳光私募金牛奖评选的调研过程中,中国证券报记者见到了不少从公募基金出来的老相识:尚诚投资的肖华、武当资产的田荣华、景泰利丰的张英飚、普邦投资的程国发、合赢投资的曾昭雄等,差不多占到了这次调研对象的近二分之一。  这些公募精英,最后为什么都奔向了私募?这实际上是一个老问题,只是在一次集中式的调研走访与如此之多的老相识照面后,更觉公募人才流失的触目惊心。可以预见,明年此时的调研走访中,我们或许会遇见更多的公募老相识,这些人一部分已经于年前离职,另一部分人显然还在等待春节过后奖金发完。  国内某着名基金高管的三句话一度很经典,“薪酬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但这“三留”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小。加薪被证明效用不高,薪酬不可能无限制地加下去。其次,薪水加得越高,基金经理自身的理财冲动也越大,这些整天在外面教育投资者存钱就是资产缩水,必须跑赢通胀的专业人士,不可能容忍自己的钱趴在账上纹丝不动。但除了买房子和基金外,他们自己的资产没有股票投资的权利。至于感情,好像也显得有点儿苍白,中国基金行业发展快十二年了,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白头偕老”的不到1%,管理层走马灯式的更迭也让这种感情掺杂了复杂的因素。  前几年炒得很热闹的管理层持股,让基金人士看到了把基金投资当作事业的希望。但这两年这种声音越来越小了,很多人明白这在现阶段基本不可能。公募基金资产管理在中国是垄断行业,可以说牌照不放开,管理层持股短期没戏,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不是那么容易就推行。正是因为牌照的垄断,基金股东也越发强势,再怎么牛的基金公司,换谁还不是一样干?  “三留”留不住,投奔私募去。应该说,如果没有阳光私募,公募基金人才流失不会呈现加速度。阳光私募为公募基金人士打开了后半生事业的门,他们在这里才真正看到了“三留”。  那么近3万亿的公募基金怎么办呢?难道真的只能成为私募基金的“黄埔军校”?有消息称,“80后”基金经理逐渐上位,数量已有9名,几年之后,如果类似问题不解决,“80后”基金经理的离去也会渐成趋势,“90后”接班在预计之中。  共同基金在中国的异军突起,正是源于其制度优势。到如今,制度优势已经不明显,制度劣势却越发突出。在阳光私募的追赶下,公募基金业谋变迫在眉睫!

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

摩擦磨损试验机

行业专用试验机

摩擦磨损试验机价格

上一篇: 别看不起传统行业.
下一篇: 到期偿还规模递升券商发债融资额大增.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