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更新时间:2010-7-18 0:08:12 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撰文指出,目前,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是我国根据国情和发展战略自主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既定的政策。
“可以用‘一贯’来形容1994年以来的我国汇率政策。从1994年汇率并轨至今,17年的历程也印证了我国汇率政策的一贯性。”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众所周知,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正式启动于1994年的汇率并轨。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轨,正式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7年6月后,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扩散、维护亚洲的经济金融稳定,我国宣布人民币不贬值,并收窄汇率浮动区间,将汇率稳定在8.28元/美元的水平。2005年7月21日起,对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发表谈话,“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2005年的汇改与1994年的汇改在提法、原则和思想上一脉相承,是汇改的延续,不同的是增加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句话,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正确选择,是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WTO后适应新的发展和开放格局的必然要求。”钟伟表示。他还告诉记者,选择2005年重启汇改是有深意的,这一年,作为汇改基础条件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基本上部署完毕。金融体系整体的健康性有了显著的改善。同时,对国内一些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逐步进行探索和改革,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汇率改革的微观基础进一步夯实。
胡晓炼在文章中认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的框架和内涵不断得以完善。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动态趋向合理均衡汇率水平的机制逐步形成;二是汇率定价更加依照市场供求关系;三是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对此,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比如,1994年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开始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新阶段。二是体现在管理机制的完善。比如,参考系的完善,原来是盯住美元一种货币,现在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再比如,波动幅度逐渐放宽,弹性不断增强,2005年汇改时人民币对美元日波幅是0.3%,2007年扩大至0.5%。这都体现出我们的管理更加娴熟,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
我们看到,随着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主要经贸伙伴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态势。今年1月至5月前五位贸易伙伴是欧盟、美国、东盟、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进出口已分别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6.3%、12.9%、10.1%、9.4%和7.5%。同时,资本往来也呈现多样化和多区域特征。
“人民币汇率如果盯住单一货币变化,不适应贸易投资货币多元化的需要,也不能反映汇率的实际水平。多种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及其变化更能准确反映真实的汇率水平。因此,需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这有利于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汇价水平。”丁志杰说。
胡晓炼在文中还表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应当继续坚持。她认为,这是促进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的根本要求;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需要。同时,刚性的汇率制既缺乏应对危机的灵活性,也可能引发货币金融危机。
丁志杰说:“在当前国际浮动汇率制下,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实行固定汇率制有很多的难处。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民币汇率的有管理浮动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核心是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是基本取向。市场化取向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减少汇率形成的人为扭曲。”
对此,钟伟表示:“僵化的汇率制不能引导资源合理配置,支持结构调整。同时,僵化的汇率制还会引起不必的贸易摩擦,难以维护我国的战略机遇期。”他进一步表示,汇率固定虽可在一定时期内便利微观主体的经济核算和风险管理,但长期与供求基本面脱节会扭曲国内外相对价格比价关系,损害资源配置效率,使内外经济失衡矛盾不断积累。因此,只有坚持并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才能维护自由贸易环境,实现互利共赢、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