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作之王三一重工道歉记

“小动作之王”三一重工道歉记

“小动作之王”三一重工道歉记 更新时间:2010-11-16 7:08:37 第1页:第2页:  本报记者 王飞丹 发自长沙

长沙重城,硝烟弥漫。

三一重工,一个一贯主动进攻的斗士,又开炮了。

中联重科,一个一向沉稳淡定的大佬,或反击了。

11月初,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在2010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年会上公开点燃了两大重工巨头对峙的炮弹,质疑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成本过高,称“原本只需要20亿元的并购,最后花费了50亿元!”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则在大会上迅速反击,痛批三一重工“作为行业竞争对手,在公开场合评价别家私事是不道德的!”

两家业绩相当、隔湘江而望的长沙重工巨头,多年的竞争暗涌瞬间曝光于日光下,舆情评论肆意泛滥,股价一路飘绿。

向文波急了,立马私下写道歉信,改口称“中联的收购价是合理的”,但仍不改炮手本色,附以“如协商不妥,则公开宣战”的激进字句。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笑了,接受向文波的道歉,希望“同行共发展工程机械产业”,但仍不丢大佬傲骨,附以“如果受到攻击,定然反击”的原则底线。

旧伤引爆口水战

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的口水战聚焦于两年前两大重工巨头同时竞争的海外并购旧案,此番激战甚至牵扯出当时诸多的并购内幕。

11月2日上午,在2010中国工程机械代理商年会上探讨“企业海外并购战略”话题时,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向文波以某企业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为例,爆料“原本只需要20亿元的成本,最后花费了50亿元”。

向文波此话一出,立即引起中联重科方面的强烈不满,当日下午的一个分会场上,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则以“我对向文波总裁的说法不认同”直接驳斥了三一重工:“中联并购CIFA成本不到20亿元人民币,并非三一方面说的50亿元人民币。”郭学红强调中联重科作为上市公司,所有数字均有据可查。

“三一曾为了并购资格问题反复与中联沟通,中联不同意后,三一明确表示愿出1亿欧元向中联购买并购资格。”中联重科副总裁郭学红在会议现场更是爆出并购内幕的猛料,双方的口水战就此升级。

事实上,正是三一重工两年前积极筹措收购CIFA案,两年后却又公开质疑该并购案价格过高的前后矛盾激怒了中联重科,双方才会在公开场合公然叫板,这在中国重工行业实属第一次。

“向文波在会上说的话,颇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针对CIFA并购案引发的口水战,一位当时在会议现场的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两年前三一重工痛失CIFA并购项目是向文波心中永远的痛。

2008年,同以混凝土机械为主营支柱的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双双争抢全球排名第三的混凝土机械巨头意大利CIFA公司,希望借力CIFA赶超对手。经过竞标,中联重科成功突围,以1.626亿欧元的现金支付方式间接获取CIFA60%股权,这无疑刺痛了为此并购案大费周章的三一重工。

“当时三一重工的出价比中联重科更高,但CIFA却被中联重科竞购成功,原因是三一未获得相关批示文件而中联获得。”上述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了当时交易的细节,“为了获得竞购资格,三一重工曾在竞标前,三天内连续发送四封信函给中联,希望借中联介入该项目,但双方条件未谈妥,最后未遂。”

时代周报记者向中联重科求证信函事宜,中联方面称:“确有其事。”但中联方面拒绝透露信件内容,称:“内部文件,不能轻易公开。”时代周报记者随后多次拨打三一重工董事长助理周胜瑜的手机,希望求证此事,但截至记者发稿时,周仍未接听电话。

向文波改口道歉

会议结束后,关于两大巨头的论战迅速见诸报端。消息一经传出,两家公司的股票多日领跌,萎靡不振。

有媒体同行向时代周报记者爆料,向文波获知此事报道后,曾将该事件的报道打印后并写下道歉信寄给詹纯新。向文波在信中称:“我在公开场合所讲可能不妥,但并无恶意。”在文中,向又写道:“以后若有什么事情,双方共同协商,若协商不成,再公开宣战。”

中联方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向时代周报记者证实当时中联确实收到一封三一重工寄来的信,但董事长詹纯新并未拆开信封查看。此信被退回收发室后,散落在桌上,后来被人误拆,很多员工都看到了此信。

“事情发生后,我确实给中联重科的董事长詹纯新写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我的言论可能确有不妥,但并无恶意,我向中联重科道歉。”在多日努力下,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终于接受了时代周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并向记者承认自己确实写了道歉信。

“我在会上说的话并没有别的意思,那时说的其实是‘中国企业玩资本不及海外企业’的这个概念。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我认为中联重科海外并购走国际化道路的战略是很对的。”向文波一改采访之初的焦躁,略显平静地说道。

“当时中联重科收购CIFA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确实是在高点购入了CIFA,但这并不存在对与错,中联重科当时的出价也是合理的。”对于此前质疑中联重科高价收购,向文波首次在媒体面前改口,并称CIFA公司十分有价值,“如果当时三一重工获得该公司,就可增加我们的销售体系和网络” 。

但当记者追问信中除了道歉字句外,是否还有类似“公开宣战”等偏激进的字句时,向文波的情绪又回复到采访之初的焦躁,并回避了该问题。

时代周报记者随即回访中联重科,中联方面称:“我们接受向总的道歉,并会与同行一起发展好中国工程机械产业。”

“我并不希望这件事扩散成行业内的论战,我鼓励中国企业之间互相合作,而不是制造矛盾、扩大矛盾、制造不和谐。”向文波也如中联重科般向时代周报记者表达了希望企业间多合作的意愿。

竞争对峙存隐忧

虽然双方在此事件上均流露握手言和之意,但两家旗鼓相当的企业在湖南长沙同城竞技,早已暗涌多年,根深蒂固的矛盾并非一时可缓解。

三一是个新闻企业。从总裁向文波连发数篇博文强势狙击徐工凯雷收购案到董事长梁稳根曾在金融危机时提出“一元年薪”,三一重工从未在媒体面前低调过。

中联是个低调企业。这家产值每年以60%速度增长的企业从不强调自己早已是近500亿元销售额的巨企,知识分子出身的詹纯新以过硬的技术和战略谋划在行业内享誉盛名。

管理层迥异的风格决定了两家企业在公众视野里不同的形象,一个高调进攻、一个沉稳淡定。虽然向文波有意模糊两家直接竞争的关系,称“我们的竞争对手在国外”,但两家企业的支柱业务均为混凝土机械,直接竞争关系不必多言,多年来一直暗中较劲。

“三一的履带起重机、煤炭掘进机能够迅速崛起,是因为它不择手段地挖人。”国内工程机械四大巨头之一徐工机械的一位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三一重工常常用各种手段竞争,“徐工凯雷案,也是三一搅的局。”

在中联重科,时代周报记者也听到了他们对三一重工的投诉:“2007年8月,中联重科的一台泵车由于违反操作规程,发生泵架断裂。‘某竞争对手’大肆通过短信传播这一消息,时间、地点、单位、影响写得非常明确,攻击性极强。”中联重科认为该竞争对手就是三一重工,并曾以公函形式致电三一,三一则保持沉默。

“小动作大王”是时代周报记者在采访多个重工企业时业内人士对三一重工的评价,对于中联重科则评以“国企,实力雄厚”。也许正是因为三一重工以民企身份搏杀于国企群雄云集的工程机械行业,才造就了其不得不激进高调的企业性格。

“全国超过一半的清洁环保机械均由中联重科提供,未来我们会深度延伸清洁环保产业。”中联重科的一位高管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中联除了将视野放至国际市场外,也在强势进入环保机械这一朝阳领域,“这一部分将是我们未来主要的营收。”

无独有偶,向文波看重的,也恰是国外市场,两家企业未来的竞争恐难消停。

股市

虚拟货币发行审批

背部肌肉展示动作

股市行情中的b

上一篇: 小修小补无益核心改革还需深化
下一篇: 小天鹅A渠道效率结构三轮驱动持续增长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