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业务“暗度陈仓”屡受罚 中腾信协同中小银行科技创新
顶尖财经网2020-7-27 17:46:59讯:
央行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5.4%。监管加大对制造业与小微企业支持力度的同时,银行业机构却因小微贷款数据造假屡屡受罚。
今年来,针对虚报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数据这一违规行为,银保监系统已开出至少41张罚单,罚款金额合计超千万元,受罚的35家机构主要是以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中小银行本应肩负着支持中小企业的光荣使命,却在畏难情绪下临阵倒戈,其中既有出于对中小企业高坏账率的恐惧心理,也与其自身能力不足脱离不了干系。
虚报小微贷款,多地中小银行被罚
7月中旬的一份罚单来自浙江,受罚对象为稠州商业银行等四家银行,主要违法违规事实为贷款企业类型划分不准确,导致虚增小微企业贷款数据等。因虚报数据被罚的还有江西广信农商行、南丰农商行等,均为地方性中小银行。
疫情以来,政府采取“组合拳”,加大对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贷款支持。银保监会多次表态,要千方百计降低企业,尤其是普惠型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推动金融系统全年让利实体经济1.5万亿元。考虑到去年我国GDP接近100万亿元的体量,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幅度已颇为可观。
在实现普惠金融的经济工作目标中,中小银行通常被视为中坚力量。7月召开的国常会明确表示,要保中小微企业生存发展,就必须发挥中小银行不可或缺的作用。《关于2020年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有关工作的通知》同样指出,地方性法人银行需确保至少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不低于年初水平,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的目标。
除了上述文件,银保监会还在7月下发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着眼于为小微企业信贷供给“增量扩面”,将贷款增量、首贷户数增长等指标同时纳入考核范围。具体的监管指标固然能够为中小银行的小微工作指明方向,但也给部分实力欠缺的中小银行带来不小的挑战,以至于其不惜通过造假手段来铤而走险。
银行小微贷款,过于依赖固定资产抵押
尽管部分中小银行“误入歧途”,但背后折射出的,是他们应对小微业务的无力感。实体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让深知行情的中小银行望而却步。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1%,较年初上升0.05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4.3%,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
国际环境层面,受海外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半年部分行业面临“无订单”窘境;国内环境层面,疫情与洪涝灾害等不利因素叠加,很多小微企业的至暗时刻才刚刚开始。7月11日,银保监会发布《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同样揭示了金融机构违约风险暂时被延缓暴露的客观事实。
面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中小银行的风控能力有限。长期以来,中小银行放贷主要依赖抵押。央行一季度数据显示,普惠小微信用贷比重仅占15.4%。6月,《关于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支持更多小微企业获得纯信用贷款支持,确保2020年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占比明显提高。”
疫情下的企业经营能力下降,但监管指标却有所升级,短期内中小银行仅凭自身实力难有快速提升。在空前的压力之下,一些中小银行开始“走极端”,通过注水完成指标。
政策支持+金融科技,补齐中小银行短板
事实上,监管已在不良容忍率等指标上有所放松。4月发布的《关于2020年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有关工作的通知》,延续“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要求,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分支机构继续提高不良容忍度。
借助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小银行提升自身能力不失为可行之举。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保监局局长韩沂发言称,政府部门掌握了大量银行服务民企与中小微企业迫切需要的信息,但目前尚未实现有效整合,存在信息“贵”“缺”“断”等问题。因此他建议,推动建立统一的普惠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实现政务信息与金融信息互联互通。
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提高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加强金融科技水平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作为国内金融科技的代表企业,中腾信已经是中小银行可靠的合作伙伴,在多项服务案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与业务实战能力。面对疫情带来的变局,中小银行也不必自怨自艾。银行业强调科技升级转型由来已久,而在疫情中,无论是监管要求还是行业环境,都提供了最为宽容的转型空间。
中腾信能够为中小银行提供利用生物识别、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进而精准描摹客户画像,实现完整科学的风控辅助服务,摆脱对小微贷款业务的固定资产依赖,服务更多下沉市场的小微经营者。
下半年经济形势依旧面临考验,但监管层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决心不变。中腾信将继续为小微输出更多增值的赋能型服务,与中小银行并肩作战,共同为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