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总体或可测可控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披露了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截至2010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与此前有关部门2009年底披露的8000多家相比,增长并不算快。但如果以贷款规模计算,平台贷款的增长却并不算慢。报告披露,截至去年底,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有关业内人士表示,平台贷款的具体数量在报告中并未披露,但按照去年底人民币各项贷款超过45万亿元为计,保守估算平台贷款规模也已逾10万亿元,远超过银监会2010年年报中披露的截至去年6月末的融资平台贷款逾7万亿元的规模,一时间,市场对近半年来地方融资平台的增长规模给予普遍关注。
对此,专家指出,不同部门统计标准和口径的差别可能导致在计算平台贷款规模时有差异。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一直以来,如何框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模就在业界和理论界存有争议。但无论如何,平台贷款规模增长应该是肯定的,市场对此给予较高关注,主要是因为平台规模和其可能引发的相关风险问题对市场和未来经济发展将具有重要影响。”
自去年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成为监管层最为重视的银行信贷风险之一。不仅从国务院层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银监会等部委也加大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监管工作。据今年3月末发布的银监会2010年报显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清理规范得以初步推进,但由于平台贷款总额高、涉及面广、结构复杂,清理和化解任务艰巨,而新一轮投资冲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更值得关注。银监会于不久前又发布新政,要求切实做好今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管理工作。在这份名为《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中,银监会从新增平台贷款管理到存量平台贷款整改以及平台贷款的风险监测、问责处罚方面,都出台了详尽的政策。
从这次央行报告披露的情况来看,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总体可测可控。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管理政策从原先过度依赖地方政府信用逐步向落实抵、质押担保措施转移。调查表明,当前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放的贷款以抵、质押方式为主,采取信用方式发放的贷款占比有所下降。约五成以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投向公路与市政基础设施。部分省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向土地储备集中的情况有所缓解。
2010年末,多省市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增速回落,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调查还显示,各地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清理规范工作有效推进,2010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持续高增态势有所缓解。与上年末相比,2010年年末多个省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速回落明显,由50%以上降至20%以下。按照国务院文件规定,依靠财政性资金偿债的公益性项目融资平台公司得到重点清理规范,贷款平稳收缩。工行分析人士认为地方融资平台前期较快膨胀的发展态势有所缓解,贷款增速和结构日趋合理。
分析人士认为,当前,应着重关注融资平台债务违约风险有可能在今后两年被叠加和放大的可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大多数为中长期贷款,风险暴露滞后,未来三五年问题才会显现,当前就要做好准备。
郭田勇表示,目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情况异常复杂,除了从银行贷款外,还通过理财、信托等业务融资,资产结构差异比较大,用单一的方式如资产重组或剥离等清理债务并不现实。所以,目前市场关于重组债务的传言显然听起来不大现实。估计目前有关地方债务清理的猜测只是停留在讨论阶段,短时间内是不大可能会提到操作层面上。目前开始承认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确实存在问题,并进行一些讨论,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是一件好事情,但是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采取何种方案,必然会形成一定的损失,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将来应该采取什么方式,首先应该探讨的是,如果真的形成损失,是否让银行承担,或者也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一部分损失?因此,当前探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如何处置远比讨论责任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他进一步指出,当前各部门、机构之间还处于发现问题、达成共识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评估各自的风险承担能力,分类化解。将来的风险化解、规范治理等,取决于现在的工作成果,但这都需要时间。
人们注意到,央行报告在警示了巨量地方融资在运作中的风险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同时也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公共事业资金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与各地方政府财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既要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清理规范,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更要疏导地方建设资金需求,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以市场化方式融资加强债务管理的制度安排。认真研究论证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的筹资方式,改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