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vice Unavailable
Service Unavailable 更新时间:2010-9-22 7:58:35 央行9月19日公布的三季度储户调查结果显示,72.2%的居民认为当前房价水平过高,难以接受,但对房价上涨预期大幅上升,36.6%的人持上涨预期,比上季度大幅上升7.2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认为这与楼市供应量上涨有关。 2005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价格虚高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多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今年1月和4月,在前期政策基础上,国务院出台了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国十一条”和“新国十条”,启动了新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新政。本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初期使一线城市房价上涨有所缓解,对遏制高房价起到了一定作用,显现了调控效果。但是8月以来,全国楼市成交量有所上扬、市场再现排队购房的现象。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8月全国30个城市中有26个成交面积环比上涨,其中11个城市上涨幅度超过50%,为4月中央政府密集调控楼市以来罕见,而北京房地产交易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则显示,9月上旬,北京楼市商品住宅期房成交3180套。这一数据环比8月同期的1470套,上涨幅度达116%。 “越调控房价越高”、“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类似说法像流感毒株一样,在街头巷尾的闲谈或茶前饭后的议论中迅速传播。政府的公信力和调控的力量,引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记者所熟知的北京为例,某些楼盘在4月份楼市调控前,还只是以每次每平方米调高1000元到2000元不等的单价上扬,但4月楼市调控后,每平方米单价瞬间提升了5000元。如此惊叹的涨幅,令观望者顿足。 本轮调控被视做史上最为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但为何没能抑制住房价上涨的趋势?是政策本身的原因还是执行力度不够?本轮调控措施主要以房地产信贷为主,通过提高房地产信贷门槛,进一步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然而,政策实施以来,“屡涨屡调、屡调屡涨”的怪圈,仍然在楼市中蔓延和演绎。显然,如要根本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问题,根治楼市泡沫日益严重的态势,让房价回落到合理的水平,更加重要的是解决房地产的制度问题,而不是房地产投资方面的问题。其中,改革土地出让制度,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是至为重要的一环。 根据有关统计显示,截至9月9日,全国11个重点城市今年以来的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3993亿元,在今年约66%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了相当于去年全年76%的收入。在一线城市上海,截至9月8日,上海通过公开途径出让的各类土地成交总金额已是去年同期的1.8倍,达到去年全年土地出让金额的近93%;其中住宅部分,目前的业绩是去年同期的2倍以上。 综观中国的房地产政策,从2006年“国六条”到2008年“国十条”,再到今年出台的“新国十条”,中央对房地产市场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目的一直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而不是打击房地产投资、抑制房地产开发。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房价的高企不下,不仅有开发商囤地,坐地升价的因素,其背后更直接的是地方财政与中央的博弈对决。 在过去统收统支的税制下,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使地方政府在政策方面也高度依赖中央政府。然而,上世纪80年代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政府在税收上相应地有了自己的利益。分税制一方面赋予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性动力,另一方面也赋予了地方与中央政府博弈的力量。在这样的财政分配制度下,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成为房地产市场幕后最大的推手。在很多地方,财政收入和政府的土地收入几乎相当,提高土地价格,地方的财政收入自然也可以水涨船高。 现今,高房价已成中国经济的“毒瘤”,并成为民生不安的因素。正如温总理所言,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更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各界也纷纷揣测是否将有进一步的楼市调控措施出台。笔者认为,房地产市场是否出现二次调控,并不是解决高房价的关键。要将房价拉回到适当水平,主要取决于国家土地财政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以及各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细则的内容和实施强度。只有决心和力度到位,在严格房地产信贷调控和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两手抓”的措施之下,让居者都有其屋的构想才不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