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私募赔本赚吆喝
三成私募赔本赚吆喝 更新时间:2011-1-22 9:30:58 2010年不得不说的是那个称之为私募的江湖。在短短一年间,阳光私募这个群体管理的资产规模同比增长了150%,首超2000亿元,七成私募逆市取得正收益,拔得头筹的世通1期年度收益高达96%。但是,一片风光的背后,这个只认业绩的江湖,一些混迹其间者还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据统计,截至去年年底,有高达三成的阳光私募净值在1元或者100元以下,未能给基金持有人赚钱,自己也颗粒无收赔本赚吆喝。
业绩表现
年赚一倍 PK 亏损30%
2010年欲从股市谋利的投资者中,阳光私募持有人是最幸福的一群。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342只阳光私募产品2010年净值平均上涨6.26%,跑赢大盘18.77%,同时也跑赢股票型公募基金3.25%。
常士杉管理的世通1期一年赚了近一倍,以96.16%的年度收益率拔得头筹,公募成绩最好的华商盛世,收益尚不及其一半,而由徐翔掌管的“泽熙瑞金1号”和王贵文管理的“隆圣精选”,年收益也分别高达67.68%和63.10%。
不过,想要赚到如此诱人的收益,投资者要靠撞大运。出类拔萃的私募产品依然是少数,与公募基金的业绩趋同性相比,私募产品之间的收益存在着巨幅的差异,业绩最好的与最差的私募收益率完全是天壤之别。
据统计,2010年亏损的产品中有32只跌幅在10%以上,其中,深蓝1号、深蓝3号和未尔弗跌幅均超过了30%。表现最好和最差的阳光私募收益率相差约130.28个百分点。
收入分成
千万提成 PK 颗粒无收
2010年一批行业新贵迅速崛起,部分明星私募一年发了10余只产品,不少管理规模都高达三五十亿元,资产管理规模甚至超过了一些公募基金。
阳光私募管理人的主要收入来自业绩分成,当私募基金盈利时,私募基金管理人可提取产品高于历史最高净值的增值部分的20%作为业绩分成。粗略估算,50亿的资产管理规模意味着净值再增长10%,可有1亿元业绩分成入袋,即使需要扣除给渠道的那一部分,收成也应能超过7000万元。
但与公募基金的旱涝保收不同,给客户赚了钱,私募管理人固然收益诱人,若客户没钱赚,管理人则会颗粒无收,这意味着,私募要想赚钱,最基本的门槛就是净值要超过1元或者100元。
数据显示,2010年,处于存续期的843只非结构化产品中,有221只产品自成立日期起,未回到净值1元;如果考虑到私募基金的建仓期,剔除最近三个月成立的私募基金,仍然有210只。也就是说近三成的私募未能给基金持有人带来收益,相应的,他们也没有管理费可以提成,纯粹是赔本赚吆喝。
提醒:
私募产品
不可以“小”为美
通常在选择公募基金产品时,理财专家会建议投资者选择中小资产规模的产品,在震荡市中保持灵活运作的优势,但是,私募基金产品不同,中小型私募并非总是“小而美”。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显示,去年近12个月以来业绩最差的50只私募基金中,大型私募只有民森一个,占比为4%。中小型私募在下行风险的控制方面要明显弱于大型私募。而这主要和中小私募公司架构简单、规模小、投研人员少有关。
此外,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更强调个人色彩。尽管有些私募基金拥有十多个研究员,但这些人员一般只是负责分析和研究工作,投资最后拍板的仍然是私募基金经理一个人。因为没有仓位限制,投资策略比公募基金灵活,基金经理可在看好的个股上快进快出,操作手法凌厉。因此,投资者在购买私募产品后,决不能当“甩手掌柜”。
还要关注私募基金的净值表现情况,同时结合大势,判断私募基金经理的操作手法是否适合个人的投资理念,并判断私募产品的风险收益情况,如果该基金净值表现快涨快跌,就不大适合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悲情案例1
巨亏64%被告上法庭
最饱受煎熬者无疑是那些承受巨幅亏损、翻身遥遥无期的私募管理人。据统计,截至去年底,产品自成立日起亏损超过30%的有五位私募经理,包括陕西鑫鹏投资总裁阮杰、深圳市龙票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曾祥文、深圳市柏恩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龙小波、上海好望角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郑拓以及上海鑫地投资管理公司的投资经理蔡杰。
“三秦股王”阮杰是个典型的例子。阮杰,曾被冠以“西部私募第一人”的称号,这位以“炒股大赛成名”的“股王” 其管理的产品是在2007年12月30日成立的,当6个月的封闭期结束后,净值就从100元跌至45.84元,到2008年11月20日时,净值已跌至31.72元。此后,尽管大盘指数大涨,但鑫鹏1期的净值就一直在31.72元波动,截至2010年12月20日,净值仍为36.09元,累积亏损64%。
由于这只产品让基金持有人亏了一大半,2009年阮杰和信托单位深国投被告上了法庭,结果如何,未能找到资料,但这只产品仍然继续存在。
悲情案例2
“迷你”产品贴钱运作
饱受煎熬者还包括那些管理着“迷你”产品的私募管理人。
近日业内有消息传出称,深圳某知名私募旗下两只产品规模已处于3000万元以下。而且,此类小规模私募并非深圳独有,北方两家信托公司也有此类小规模产品。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新成立的阳光私募一般都会有5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规模的私募产品属于“迷你”型。这些产品由于规模较小生存比较“艰难”。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阳光私募没有像公募那样规定清盘规模,产品的运作基本上以契约规定为准则。一些较早期的私募产品在合同契约中没有规定产品的规模与单位净值的清盘条款。
而一位私募人士表示,私募也很无奈,对这种规模的产品,私募基本是在贴钱运作。他认为,私募公司愿意维持“迷你”私募运作的原因有三:一是面子问题;二是还想把产品业绩做好,引来新投资者;三是部分持有人可能不同意清盘,一些投资者想等净值涨起来再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