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所彭义刚:科创板成为生物医药公司首选上市地
在9月29日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服务中心副总监彭义刚表示,科创板正成为生物医药公司首选上市地,除现有制度创新外,未来科创板会进一步增加制度包容性,增加资本供给、制度供给。
彭义刚表示,科创板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自带使命,支持科创企业的上市融资,支持市场发展,还要担任试验田的角色,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等方面要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向其他板块推广。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创板的包容性非常好。据彭义刚介绍,截至2020年9月15日,科创板已上市生物医药企业41家,涵盖了化学药、生物制品、CRO、医疗设备、体外诊断、耗材等重点细分领域,累计首发募资金额535亿元,合计市值达7158亿元,较发行价涨跌幅中位数138%,其中12家企业市值超过200亿元。
彭义刚表示,从2019年7月22日到2020年9月15日,在科创板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跃居第二位,科创板将成为新兴全球生物医药上市中心。
“我们能够看到,生物医药公司将科创板作为首选的上市地,特别是没有盈利、没有收入的上市公司,科创板的第五套指标没有收入、没有利润,要求进入临床二期就可以上市的制度性安排为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彭义刚说,从2020年生物医药公司半年报的情况来看,生物医药行业的业绩非常亮丽,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了34.6%和2757.65%。
同时,科创板的聚集效应越来越明显,截至目前,生物医药公司申报98家,在审50家,上市41家。
“科创板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它的改革,它会进一步地改革下去。我们还是要围绕着科创板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彭义刚说。
包容性方面,行业在进一步扩展。过去叫六大战略新兴行业,在今年的行业扩展过程中,把其他深度运营的科技创新药、金融科技和科技服务进一步放了进来。
“科创板的定位,以前大家非常模糊或者非常原则化,三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个判断起来不太好判断。”彭义刚称,对于如何增强制度的包容性,让符合科创特征的企业都能进来,今年上交所和证监会的发布关于科创属性指引的指标。这些指标高度地匹配一家科创类公司的特点,它没有从收入、绝对利润等唯一角度去做评价,而是从研发投入、技术含量、收入增长。这三个角度如果符合的话,一个企业就可以来到科创板,就符合科创企业的要求。如果三项指标不能同时满足,你可以走五项另外的指标,技术足够先进、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实现进口替代或者有50个以上的发明专利,如果具备这五项中的任何一点,一票通过。
彭义刚认为,这就是整个科创板的科创属性,对科创板定位指标的制度性安排。它进一步明确、明细一个企业是不是符合科创板定位的问题,打造了科创属性评价体系。
此外,在科创板改革过程中,审核更加友好。
彭义刚介绍,科创板的审核进一步改革,审核更加精准,整个突出重大性和针对性,审核方式从1.0版本上升到2.0版本。首先,问询的问题越来越少,首轮问询的问题在过去有47个,现在基本上在30个或者30个以下。其次,问询的轮次明显减少,基本上在二轮就可以上上市委员会,审核的天数从过去138天降到了47天。
“这是科创板审核2.0核心的变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增加市场的包容性,让企业更快、更好地融资上市,把选择企业的权利交给市场,它核心的是要精简、优化、发行上市条件,提高整个制度的包容性和制度性。”彭义刚称,审核不再设置隐性门槛,围绕科创板的发行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除此之外不再设新关口、隐性门槛。审核2.0版本还更加协同,科创板的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
那么,科创板的下一步的改革要怎么走?彭义刚表示,更多的还是从增加问题的角度去做,包括资本供给和制度供给。
资本的供给后面要构建一个更为高效的并购重组和再融资制度,后续要研究推出鼓励吸引长期投资者的制度,这是资本供给端的改革。
制度供给端要进一步针对科创类企业的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股权激励制度的适应性,适时推出做市商制度。
“我个人体会到,从生物医药公司整个上市会面临的特殊性问题来看,生物医药公司上市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内部去解决,但是有一项是需要大家练好内功的,信息披露的问题。很多创新药大家都很难去理解,我也经常去很多生物医药公司调研,在理解生物医药公司有一点自己的基础和常识,这里面的专业术语非常多,就涉及到信息披露语言功底的问题。我把它叫做从商业语言向资本语言转换的过程。”
彭义刚强调,未来在整个生物医药公司上市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信息披露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这也是证券法在信息披露里面提到的总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