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掌门人执印基金业能否迎来新天地
二代掌门人执印基金业能否迎来新天地 更新时间:2010-10-19 6:56:55 基金行业从容大步地走过了12个春秋,成长速度惊人。蓦然回首,伴随行业早期发展并艰辛开荒拓土的第一代元老仍然坚守者已为数不多。纷纷扰扰的高管变动传闻与证实流于耳畔,而几年间,基金公司的第二代掌门人似乎已经扛起大梁。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并非敞亮的坦途,公司乃至行业的发展也并非单靠几人之力,行业面临着空前的发展瓶颈,在行业人才流失严重,制度变革仍未见蓝本的压力下,基金行业新的天地似乎仍笼罩在黎明破晓前的朦胧中。 众所周知,国内基金公司发展初期的公司定位于发展路径一般为“跑马圈地”,即尽最大力量提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提高管理费收入。面前,国内已经共计有61家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超过500位基金经理。截至2010年上半年,国内全部基金的资产净值合计21157.34 亿元,份额规模合计23972.15 亿份。 然而,行业面临的客观现实异常残酷:人才不断流失,或日渐成为对基金管理人更有吸引力的私募基金的练兵场。近年来,公司高管变动更是频繁,关于一些老牌基金高管将挂帅而去的传闻更是促动了业内的神经。而更加突出的是,基金公司迫于规模压力与渠道的角力加剧,因成本支出过高最终导致年终亏本的公司更是屡屡出现。 而压力远不仅如此,基金公司的掌舵人却不能方向不明。 华夏基金总经理,也是行业教父级人物范勇宏曾明确指出:基金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不在于规模,而在于正确处理好规模增长和投资业绩之间的关系。在力争取得长期良好业绩的前提下,实现自身规模的合理增长,这才是基金业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增长”之路。当业绩与规模发生冲突时,要业绩,不要规模。 确实,今年基金首发规模普遍较低,而管理业绩优异的基金公司出现大量净申购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基金规模是靠“管”出来的,而不是“卖”出来的,也要求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持续营销,而非盲目拼首发。 业绩始终是行业成熟的最终目标,也是基金行业的最本真状态。“把基金作为日常理财的必需品,使得基金公司在投资管理中进行真正的长期投资,使基金成为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产品。这就是回归到本质的自然状态。”南方基金总经理高良玉认为。 基金的管理能力,毫无疑问是两代掌门人共同追求的立足点。而今,行业面临的制度忧虑和人才流失或许更是摆在第二代掌门人眼前最急迫的“痛苦”。 “公募基金向专户、社保、年金等非公募业务拓展已然成为行业再谋发展共识,并已然在公司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之间激发了残酷的竞赛。然而,随着行业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公募与非公募业务都面临了人才缺失,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的压力。”一位上海合资基金公司原投资总监分析。 缺乏优秀管理人员或许正是目前基金行业遇到的发展瓶颈之一,而因为人才是基金资产管理行业的核心中的核心,需要制度留住人才。 “需要一种适应资产管理行业自身特点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基金经理激励和约束制度。具体来说,这样的制度是一种能够实现基金经理、基金持有人与股东共担收益与风险的科学资产管理制度。”北京一位基金公司副总经理坦言。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近日表示:我国基金业是实行管理人和托管人共同受托,管理人也就是基金管理公司雇请职业经理进行资产管理的模式,大股东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重视投资人的利益,甚至不尊重职业经理人的正确理念和他们的基本贡献。这已经在损害投资人以及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信心。下一步的探索是组织创新公司型的基金,即“职业经理 独立董事”构成基金信托的方式,让更多的职业经理人能够把自己的理想,对市场的理解,让更多真正有特色的百花齐放的基金公司诞生,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同时我们看到,国内第二代基金掌门人有些原先就在管理岗位,而更多的来自监管部门、基金公司投研及渠道部门,不论如何,他们才是基金行业最核心的发展资本和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基金业在新老两代掌门人的手中能有更加开阔和精彩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