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汇改:启动三十天 谋划后十年
二次汇改:启动三十天 谋划后十年 更新时间:2010-7-25 0:03:40 本报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1∶6.7788,7月19日,北京时间下午5点,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在此点位收盘,较前一日上涨19点。“今天是一个平淡的交易日,一切都很正常。”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对冲基金公司格伦维优资本公司外汇交易员宁伟在一夜等待后语气平淡地告诉本报记者。此刻,他已经从一个月前的那个兴奋状态中冷静下来。
30天前,6月19日,周六,中国人民银行在其网站上发表“千字文”宣布重启“汇改”。
6月21日,央行以美元兑人民币1∶6.8275的中间价为此次汇改定下了标底。
一个月过去了,人民币兑美元共升值487点,升值幅度为0.7%。短短30天的时间,也许仅仅只是此次汇改的一个开端,但是在这一个月里人民币汇率走势所表现出的波动性却有可能为中国未来的汇率机制定下主调。“更加灵活、更加主动是我对人民币二次汇改一个月的所有感受。”宁伟说。
双向波动 弹性十足
从此次汇改第一天起,央行要双向调节人民币汇率的决心就已经“暴露”。6月21日,中国外汇中心公布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并没有因周末的重启汇改声明而下调,与前一交易日持平的6.8275点位立刻令全球投资者只忙于冒进而忽略了领会意图。“我当时只是认为中国央行这样做是为了稳定升值预期所做的姿态,而并不是真正的对汇率机制进行改革。”宁伟说,“在这样的预判下,我做出了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的操作。”至于金额宁伟并不愿意透露,他只是表示他与他的同行们预期汇改第一天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冲破中国央行所规定的每日0.5%的波幅。大量的人民币买盘在90分钟内就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推升至6.82关口,长驱直入的买盘最终将当日收盘价格固定在了6.7975,波幅0.46%,创下继2005年7月汇改以来最大波动。虽未达成目标,但是无限接近的波幅还是激发了投资者的斗志。22日,当央行将中间指导价定在5年最低水平6.7980时,投资者并没有见好就收,6.8000点位成为了他们的滑铁卢。“在中国国有银行入场护盘后,我在21日的账面盈利基本消失并出现浮亏。”宁伟说,“仅仅两天,我就得到了一个教训,真正的双向调节开始了。”除第一天的大幅波动300点打下的基础外,其余4天人民币兑美元只是在正负0.03%的范围内进行了调整。汇改第一周结束,人民币兑美元上涨379点,涨幅为0.53%。
在汇改第一周里呈现出的人民币双向波动曲线正在成为中国汇率走势的模型。
6月28日,汇改进入第二周,三跌两涨的表现,延缓了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步伐,170点、0.25%的涨幅成为了这周人民币对美元的成绩单,虽然没有达到第一周的涨幅一半,但是6月30日、7月2日,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盘价都先后刷新了汇改记录,两日涨幅分别为0.26%和0.11%,人民币对美元调幅正在被逐渐放宽。
有上涨就会有回调,此次的汇改时刻在秉持着这样的规律。7月5日、6日,央行连续两天调高美元对人民币的中间价,已经谙熟汇改信号的市场也做出了与之相同的反应,此后三天,市场询价与中间价波幅仅仅在0.04%左右徘徊,最终在汇改第三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在连涨两周后以下跌25点收尾。
经过三周的磨合,人民币汇率与市场的默契度正在达成。7月12日,汇改第四周首日,亮丽的外贸数据为人民币升值增加了压力,正在逐步适应市场的人民币汇率用创下重启汇改以来第四次历史高位的方式释放了这种压力。随后,市场也以一次深度调整为这一轮的四次纪录画下顿号。7月13日,人民币兑美元下跌84点。此后连续三天的涨幅并没有再为人民币对美元的上涨做出贡献,7月1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收于6.7769,一周上涨2点,涨幅基本为零。
“一个月的汇改时间,有上涨,有回调,有趋稳,外汇市场上最常见的三种交易形态都已经出现,中国央行用一个月的时间向市场证明了自己对可控、渐进、灵活的汇率政策的掌控能力,人民币汇率弹性十足。”宁伟说。
内外压力趋弱
升值恐难持续
按照物理学原理,当具备弹性之后,人民币未来的弹跳方向和弹跳高度将由其所受到的压力强度决定。而能影响这种压力强度的因素则来源于内外两个方面。
“这次汇改重启,两个最强劲的波动时间点都是出现在中国的外贸数据公布之后,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才是人民币能否继续升值的重要依据。”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表示,“欧洲所遭遇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美国经济有可能二次探底的恐慌都将对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大的外部环境下,人民币升值趋势恐怕很难持续。”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也表达了与陈凤英同样的看法。
“此次汇改,人民币的升值一定不会是一次性的,也并不会是长期性的。2%是出口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容忍度,3%是我认为中国政府对此次汇改的接受度。而达成这一目标则需要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谭雅玲说。
除了中国经济基本面这一核心考量之外,国际舆论压力也正在减弱。在中国央行主动重启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被从G20的讨论议程上抹去,欧盟、美国等中国重要贸易伙伴纷纷对中国重启汇改表示了欢迎。7月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汇率报告中再次没有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人民币汇率问题已经由国际话题转变为了国会话题。美国民主党参议员舒默与参议院一两党小组发起的关于惩罚人民币汇率低估的法案将有可能在7月底送达国会。而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却已经将本该在10月公布的新一期外汇报告延期至中期选举后的11月底。
在内外压力均趋于弱化的情况下,汇率参照物的改变也对人民币的未来升值趋势形成了缓冲。在中国央行宣布重启汇改,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同一天,央行也做出了放弃一直以来的紧盯美元策略,转而参考一篮子货币价格。
“参照物的改变,将有助人民币汇率变化更为灵活,更能反映当时的实际有效汇率。使得影响人民币走势的因素更为全面、均衡,不会因某种货币的大起大落而无序波动。”谭雅玲说,“而在这种综合作用下,这一参考一篮子货币所得出的类似‘人民币指数’的指标也许会出现走软的趋势。”
7月18日,国际清算银行最新的报告也印证了这种趋势。据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由于消费者物价指数处于高位,6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118.80,环比下跌了0.98%。对一篮子货币也出现双向波动的态势。6月,人民币兑美元累计上涨0.69%,兑欧元上升0.94%,兑日元贬值约2.45%。
汇改期也是转型期
就在人民币汇率机制稳定之时,人民币汇改的另两个附加值――倒逼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人民币国际化作用也正在凸显。
作为配合人民币升值的组合拳之一,财政部在人民币重启汇改当天,做出了继2007年之后再次调低出口退税的决定,涉及品种达406种。这也是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7次上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后,首次取消出口退税。“在两高产业采取取消出口退税,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在减排上的承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政府加快产业调整的决心。”陈凤英说,“汇率的调整,配合退税的下调,正是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方式由外贸转向内需,将经济结构向可持续性发展调整的开始。人民币升值成为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拉长、健全产业链,细化分工,由简单加工转向精加工和加强自主研发等都将成为人民币升值后,市场对中国企业调整生产方式的期许。”陈凤英说。
另一组合拳,则由中国央行打出。6月22日,中国央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份,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这20个省份的进出口量占中国进出口量的90%,试点范围的扩大将会加大在全球贸易中的人民币需求,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谭雅玲说,“但我们也要注意,在全面放开人民币跨境结算过程中对进出口企业做好制度保护。”
谭雅玲认为,扩大人民币在贸易中的结算地位很容易被迫将人民币推入单一上升渠道。“现在人民币升值,用人民币结算对企业非常有利,但是双向波动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必然会给人民币带来向下的调整,当调整出现时,企业的外汇损失如何避免需要提前制定出指导政策。”
谭雅玲给出的建议是,汇率政策必须明晰人民币汇率所紧盯的一篮子货币内容,以便可以给市场和企业一个准确的参照物。“一篮子货币的种类、搭配、市场配置等都需要清晰。只有合理配置了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才可以循序渐进,低风险达成。”谭雅玲说。
在与人民币“走出去”同时启动的还有人民币“回家”战略。
7月19日,中国央行与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机构中银香港签署了经过修订后的《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协议》,作为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模本,此次新修改的协议里已经取消了企业在香港兑换人民币的上限。协议的修改为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以及香港银行吸收人民币储蓄都提供了可能。在此之前,香港已经率先发行了人民币债券,为流落海外的人民币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从2009年9月至今,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共计约400亿元人民币。以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上海作为人民币在岸市场的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基本确定。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在人民币重启汇改后正在加速。
亚洲开发银行在邀请了全球11位经济学家对全球货币进行展望后对人民币做出预测,该银行认为,人民币有望迅速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并在央行储备中成为美元的替代储备货币。截至2010年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已经达到了706亿元。
7月2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席卡恩表示,有可能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一篮子货币,作为IMF的外汇储备货币。
2020年是中国政府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后期限,而在6月19日再次启动的人民币汇改也许将为人民币未来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
人民币汇改:5年中的三个7月
本报记者 王晓薇 北京报道
22.068%,这是中国央行进行汇改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累计升值幅度。在这样的一个升值幅度背后,是中国外汇政策从计划到机制化,中国经济从区域化到国际化的一个转型期。其中3个关键的7月最终串连起了这一变化。
2005年7月
2005年7月21日19时,《新闻联播》播放了中国央行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的公告。美元兑人民币中间指导价格由此前的1美元兑换8.2765下调至1美元兑换8.1100,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1%。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成为了这一次汇改之后的人民币汇率指导政策。在度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汇率政策由紧盯单一货币出现了转变。名义上,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而是选择若干主要货币,赋予相应权重,组成货币篮,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
汇改启动之后,短短10天内,7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的名义汇率就由此前一直保持的8.2800左右升至8.2369,升值幅度达到0.48%,此后一个月,人民币的升值趋势并没有减缓,8月底,人民币兑美元冲破8.1100关口,升至8.1019,再次升值1.64%,汇改60天,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0.98%。中国央行为人民币汇率波动所制定的上下千分之三浮动区间的一半成为了此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小跑快频”成为了此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调整策略。
而正在此期间,保尔森也成为了美国的新任财长。保尔森访华与人民币汇率的“攻关战”不期而遇,“保尔森效应”成为了这个期间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代名词。2006年9月19日,保尔森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点燃了自己新官上任的“三把火”。访华三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接连击破7.94、7.93、7.92三个整数关口,此后“保尔森效应”持续发挥,2006年12月14日,当保尔森第二次访问北京时,人民币中间价再破7.82关口,2007年3月6日,第三次访华的保尔森等到了人民币兑美元7.74关口的攻破。
在不断创下新高的背后,一片外部环境恶化的乌云却正在袭来。2007年年底,美国全美房地产经济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房地产销售状况的持续恶化恐导致各大金融机构的住房抵押次级贷款受损。全球陷入金融危机的恐慌中。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趋势受到考验。
2008年4月2日,“保尔森效应”在其第四次访华中失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改往常的“勇猛”,当日人民币兑美元下跌了43个点,将市场期待中的人民币“破7”向后推迟了一周。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首次跨过1∶7大关。1∶6.9920成为了人民币对美元“破七”首日的指导价格。破7之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波动开始趋缓。至2008年7月,汇改启动3年之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84,累计升值17.63%。
2008年7月
在经历了持续的向上调整后,人民币汇率在全球经济环境的恶化下遇到了“瓶颈”。
2008年10月,中国外贸出口同比首次出现负增长,此后14个月,这种负增长一直持续。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政策进行了调整,紧盯美元再次成为了人民币汇率的指导思路,维稳成为了此刻人民币汇率的主调。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保持在6.83-6.84区间。由于美国是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元的持续贬值,还是推高了对其采取紧盯措施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从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到2009年10月世界经济出现复苏信号,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还是出现了3%左右的涨幅。
金融危机引发的贸易危机最终也推升了货币危机。
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受到质疑。2008年11月7日,在首次“金砖四国”财长会议中,“超级储备货币”一词被提出。2009年3月23日、24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创建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增长稳定的,以现有特别提款权为蓝本的国际储备货币理论出炉。
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即将与一种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人民币国际化。
2009年7月
2009年7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管理办法》正式推出。人民币走向全球的渠道打通,成为国际市场中的可计算、可储备和可自由交易货币成为了人民币的未来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
2010年,比过去7月这个时间窗口提前了一个月,在G20多伦多峰会前的6月19日,中国央行再次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一个月0.7%的波动幅度和已经形成共识的双向弹性汇率机制成为了此次汇改重启的特点。
6月22日,作为人民币汇改重启的配合措施,中国央行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试点地区扩大到20个省份,且不再限制境外地域。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趋于一致。
汇率是主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5年时间,人民币汇率的“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已经被决策层熟练掌握,未来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必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