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财团的隐秘布局,从贸易到投资,成功的资本输出才是经济大国-日本三井物产有多少资产

财团,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一种企业形态,它是一种经营哲学。

日本经济经历了“失去的二十年””,背后是暗渡陈仓。日本经济实力被严重低估,事实上,日本一直在积极调整产业布局,目的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控制产业链源头。

1、三井财团

日本三井财团的运作关系,其金字塔式与链式相结合的结构,协作互助的精神,对共同长远利益的战略追求,都来源于中国,是东亚文化圈子中早已具有的精神内核,日本商业帝国的扩张是围棋式的圈地运动,而不是国际象棋式的吃子战争。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对外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到1984年,其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创历史纪录的1000亿美元。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同时,日本制造的产品充斥全球。日本资本疯狂扩张的脚步,令美国人惊呼“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许多制造业大企业、国会议员开始坐不住了,他们纷纷游说美国政府,要求改变这一现状。

1985年9月,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与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等5国在纽约的广场酒店签订了“广场协议”,其目的在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及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

“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大幅升值,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美国的债务压力。其后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升值了一倍。

当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被吹起来以后,日本开始面临生产过剩和货币过剩的双重困境。许多日本企业将手中多出来的资金(日元升值)用于投资房地产等资产,由此形成了虚拟资金。1985年至1988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短短3年内增长了近2倍。

这一时期日本生产性行业的贷款比重下降到25%,而非生产行业的贷款比重却上升为37%,看似繁荣的经济成了名副其实的空中楼阁,危机一触即发。1989年12月29日,美国金融资本出手,通过9个月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全面沽空日本股市,从日经指数历史最高38957点跌到20000点,此后房地产更是连续14年下跌。

日本1990年金融战败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但却没有使日本经济真正垮掉。

日本是典型的产业金融模式,因此股市的波动并不能完全代表日本经济,综合商社才是日本经济真正的风向标。由于日本国内各种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代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商社在东南亚全面出击,统合整个东南亚经济资源,实现日本制造业的高端升级战略。

在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像三井物产这类日本经济的“领头羊”,大规模投资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大型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当时,日本财团金融机构对东亚的直接贷款达到2750亿美元,占该地区跨国贷款的1/3。泰国的外汇储备虽然有380亿美元之多,但外债总额高达1060亿美元,其中有55%是来自日本财团金融机构的借款。

此时,泰国是最容易遭受日元套利外汇交易攻击的国家。所谓日元套利交易的本质是:以非常低的利息借入日元,投资于美元或者泰铢,以获得较日元更高的利息。由于1995—1998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和日本银行目标利率间的利差大约为5%,3年的时间里,日元套利交易的投资者至少获得了1690亿美元“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然而日元一旦贬值,从事套利交易的则会变得赔本。

日元的升值与亚洲的繁荣相联系,贬值则意味着亚洲的衰退。西方金融资本掌握了日本金融业风声鹤唳的心态,选择泰国作为首选的打击目标,最终引发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资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打击直接削弱了日本的海外投资。日本财团主办银行和综合商社也如被釜底抽薪一般。它们的困厄直接导致日本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蹶不振。

东南亚地区不仅是日本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市场,还是日本最重要的进口商品来源地,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机构产生的影响导致企业资金周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资金筹措不好,日本的制造业也同样遭遇挫折。

截至2017年9月底,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达到174.157万亿日元(约合1.6万亿美元),较2012年底增加91%,几乎翻了一番。2021年,日本海外净资产达到了411万亿日元,比2020年增加了15.8%,其中外部总资产1250万亿日元,外部债务838万亿日元,均创历史新高。

进入21世纪以后,“事业投资”逐渐成为综合商社盈利的主流。特别是三井物产以2.76万亿日元排名第八。显然,单纯地依靠国内和国际贸易是无法实现如此高额利润的。

综合商社的业务领域也在逐步扩大,从原来重在产业上游(原材料)和下游(终端商品)的“两端业务”,逐步蔓延到整个产业链,特别是重视各环节之间的节点,通过“事业投资”战略牢牢掌控住了产业链。

以三井物产为代表的日本综合商社从成立之初就扮演着扶植日本中小企业成长的角色。1893年,三井物产收购了由发明家田中久重于1875年创办的田中制作所,并帮助经营困难的公司重组,发展至今,便是东芝集团。

1894年,三井物产为丰田创业者、纺织机发明家丰田佐吉提供周转资金,并为其纺织产品开拓市场,为日后丰田转战汽车领域铺平了道路。

以三井物产为代表,“从鸡蛋到卫星”“从拉面到导弹”的日本综合商社业务范围几乎无所不有。渗透到全产业价值链的综合商社完全可以称为“产业投行”。

日本财团的综合商社本质上就是商人思维,他们进行产业投资并不是为了资本控股,而是为了编织产业链。

1996年,三井物产成立了专门从事创业投资业务的金融投资部门——三井创投。

三井创投作为一个金融投资者,独立于三井物产的其他业务单元,为全球的创业企业提供早期的创业资本,在东京、纽约、硅谷、上海和首尔都设有办事处。到2006年,三井创投已经管理着超过总计3.5亿美元的资本,涉足的领域包括通信、软件、信息服务、生命科学、医疗器械和零售服务,并有了不少成功的案例。

如今的三井创投公司已经调整为了三井物产环球投资株式会社。与前身三井创投相比,三井环球投资进一步加强了和总部三井物产的联系,今后关注企业的规模将更大,行业领域也更为广阔,要求企业具备应对国际化竞争的实力或者潜力,但不再局限于提供早期创业资本。

投资团队能够充分发挥三井物产的国内外网络和市场运作能力、业务知识与经营关键技术,利用通过实业培养起来的经营资源和综合能力,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产业投资。

2、隐秘布局

如果一个国家不能成功地输出资本,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经济大国。对外投资是衡量一国资本输出的最重要表现形式。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日本和美国之间就不断有着各种各样的贸易摩擦,并逐步升级为关税贸易战、汇率金融战、经济战等。

回顾历史,从1971年到1994年,美国先后多次向日本发起了“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调查。

“301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有关对外国立法或行政上违反协定、损害美国利益的行为采取单边行动的立法授权条款。这也是美国在贸易战中惯用的伎俩,此前美国就是通过“301调查”成功打压了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欧洲共同体。

当然,美国对日本的打击并不局限于产业以及经济等特定领域,对特定企业的打击也成为日美贸易战的重要战场,其中以“东芝事件”最为典型。选择三井财团旗下的东芝公司作为目标,是因为在美国商务部1983年提出的5大科技核心领域中,日本占了3项——半导体技术、光纤技术和智能机械技术,而东芝则是这些领域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由美国发起的声势浩大的贸易战,事后证明并没有阻止日本相关产业的崛起,美日贸易不平衡问题也并没有得到解决。受到制裁的东芝机械仅在1987年营收和利润出现下滑,1988年以后就又开始企稳回升,而母公司东芝受到的影响也并不大。到了1993年的时候,三井财团旗下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更是排名世界500强的第一位。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日本政府和财团企业一改其过去咄咄逼人的强大气势,借助经济泡沫破裂后的颓势,营造出一种“无威胁的国际生产环境”。以退为进,这套经营哲学虽然放弃了表面的风光和张扬,但却在更多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打造出了无数个“隐形冠军”企业。

2017年7月,北京链农互动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网站FarmLink完成了数千万元的B+轮融资,本轮投资由三井环球投资领投。链农是一家为中小餐饮商家提供一站式、全品类且更低价食材采购的服务商,主做的餐饮食材供应链行业是一个具有1.3万亿元市场规模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巨大。

三井环球投资近年来还先后投资了为30多个世界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提供高清视频、照片和热影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服务的英国无人机制造商Sky-Futures(B轮),生产可持续蛋白产品、旨在改善全球食品安全状况的美国健康保健公司Calysta Energy(D轮),面向印度尼西亚2.5亿多消费人口出售各种商品(包括汽车、手机、服装和生活用品)的印度尼西亚电商平台MatahariMall(战略投资),以及日本东京的手机购物平台Mercari(D轮)等多家多领域的潜力公司。

三井财团在中国的几家机构:上海宝米钢铁经销有限公司,业务内容为加工和销售钢铁产品;内蒙古鄂尔多斯电力冶金有限公司,业务内容煤炭,电力,合金铁,黄河清除,化学品;三井塑料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业务内容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及相关产品的营销和销售;北京百年人才贸易有限公司,业务内容食品和一般商品的销售和服务;中央电视台购物有限公司,业务内容中国电视邮购业务服务业务。

三井财团在华存续的公司有37家,其控股企业有11家,其中100%控股的公司有4家:分别为北京百望达商贸有限公司 、三井物产(中国)有限公司 、三井物产(上海)贸易有限公司 、三井塑料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一家控股30%的公司为艾迪科食品(常熟)有限公司 ,其余公司已注销了。

三井在众多产业上的隐秘布局和扩张策略,以及它们拓展市场和控制商权的手段,从而展现三井财团在高铁、芯片、汽车、农业、稀土、家电等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上万辟山的一个又一个战场。

在三井等财团的帮助下,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如《电子工业化》《石油工业化》等)的形式使产业组织政策得以有效落实。有了这些措施的扶持,索尼、松下、东芝等一大批新兴企业集团才得以迅速崛起,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而中小企业也在为大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井物产等几大综合商社在日美这场延续数十年的“商战”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贸易、投资、金融、人才、情报和物流等领域发挥着综合机能的特殊作用;作为财团内部乃至日本社会实质上的经济总参谋部,为日本经济的发展默默护航。

日本即使经过了“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的社会模式在许多方面都堪称第一。比如,犯罪率低、福利好、老百姓长寿、普及医疗与民众教育做得好。日本连续28年成为世界头号债权国,第二名、第三名分别为德国和中国。

科技研发领域,从自然科学的3个部门来看,2000—2018年这18年来,日本的诺贝尔获奖者合计达18人,和2000年之前的5人相比人数大幅增多。企业创新领域,在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9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39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3家,而中国仅比亚迪、华为和小米入围。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超过70%,是世界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贫富差距最小的国家,正在悄无声息地攫取和瓜分着世界的财富。

3、海尔集团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日美之间的“商战”其实并没有结束,谈论胜负为时尚早。现在许多声音都将中美贸易摩擦与曾经的“日美贸易战”联系到一起。

2019年5月15日,由于美国对华为采取限制措施,作为华为产品全球供应链的一环,日本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界的担忧情绪正在蔓延。美国这一禁止华为购买美国关键技术的做法有可能影响到日本企业,并冲击日本的经济增长。事实上,除了松下、索尼、三菱电机等大型供应商外,日本还有多达3500家以上的中小企业跟华为公司有着诸如协助研发之类的业务往来。

中日民间一直有着强烈的经贸往来需求,日本产业界也早已表达了参与“一带一路”的愿望。实际上,针对美国的贸易措施,日本能打的牌并不多,所以选择跟中国合作,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专注于做增量,应该是日本的一种合理选择。同时,中日强强联手,优势互补,更有利于双方提高投资效率。

1984年,山东青岛两个集体小厂合并成立了青岛电冰箱总厂,这就是海尔集团的前身。当时35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决心改变工厂现状,在收集了30多个国外厂家的技术资料进行对比之后,最终决定采用德国电冰箱制造商利勃海尔的技术和设备。

海尔的“兄弟”不仅有德国的公司,还有日本三洋电机。20世纪80年代,日系家电在中国市场可谓是风头无两,拥有日系家电成为当时的潮流。三洋电机凭借独创的喷流式洗衣机,更是让“三洋”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明星品牌。

同样是在1985年,海尔集团通过引进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的空调技术和生产线,研发生产出了中国首台分体式空调,这成为当时海尔品牌的一大卖点。1993年,海尔集团又从日本三洋电机引进了交流变频技术,开始生产更为先进的变频空调,也带动了二者后来在电冰箱领域的进一步合作。

海尔一直在学习三洋公司的创新精神和开拓国际市场的战略。2003年8月20日晚8点,海尔集团在日本东京银座点亮了自己的灯箱广告,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在此世界级黄金广告地段竖起广告牌。海尔是怀揣着“登陆”日本市场的野心把自己的灯箱广告插进了日本的商业心脏。

2011年10月18日,海尔集团和曾经的合作伙伴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达成协议,海尔集团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的洗衣机和家用冰箱业务及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家用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销售业务。

2012年2月15日,海尔集团在日本东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海尔集团在日本市场推出“海尔”和“AQUA”的双品牌战略。海尔的双品牌营销战略中,“AQUA”品牌主要利用原品牌的影响力,对准日本市场的高端人群。

海尔是日本家电厂商的继承者,截至2017年上半年,“AQUA”在日本共铺设店铺2000余家,它的智能商用社区洗衣机占领了75%的市场,成为绝对引领的主流品牌。

2013年,海尔融资租赁公司成立,成为海尔金控旗下专注于产业金融服务的主体,其官网上的口号是“我们来自产业,我们更懂得产业的金融需求”。同年,海尔收购的快捷通当年就获得了支付牌照,是集技术开发、资金清算、数据分析于一体的第三方支付企业,主要提供互联网支付的收款和付款服务。

2014年,海尔云贷、海尔消费金融、海融易成立。海尔云贷是首批获得全国牌照的小贷公司之一;海尔消费金融是中国首家由产业发起设立的产融结合消费金融公司。同年,原银监会选取了海尔、北汽、上汽、格力、武钢5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试点,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

2015年,在海尔财务公司的基础上,海尔金控正式成立。海尔金控几乎囊括了“海尔系”旗下所有的金融机构,目前已涉及9家金融机构、5家投资机构、2家参股银行保险企业的布局,拥有法人公司30余家,并拥有70多项金融牌照资源,成为海尔实施网络化战略的支柱产业,目前资产规模超千亿元。

通过产业资本的进入,打通了相关企业的价值链,使竞争模式有了很大升级,海尔金融体系不仅输出资本,还输出了管理和思想,最终靠经营生态实现各方共赢。在海尔金控成立之初,张瑞敏就曾指出,海尔金控将会成为是“产业里最懂金融的、金融里最懂产业的”。

4、结语

任何一个行业,从原材料到最后的成品,包括其中的生产、物流、营销,全部布下自己的棋子,不成功都难。虽然没有垄断一个行业,但是参股的方式既隐藏了锋芒,又获得了各个链条上的信息,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战略模式。

日本是中国的老师,中国是日本的祖师。实际上,无论谁向谁学习,无论过去还是未来,在纷繁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

三井财团,7-11便利店进军北京,挺进大西南,布局中国冷链物流产业;几十年来,日本以“白菜价”购买了中国70%的稀土资源;日本海上自卫队早就已经秘而不宣地拥有了四艘航空母舰;早在来中国谈判之前,丰田就已经把中国一汽的底全摸清了,暗中为丰田提供帮助;在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LNG船“大鹏昊”的背后,给予了中国大量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帮助。

为什么被中国当作废弃物品的碎玻璃,到了日本却摇身一变成了宝贝,也是三井集团所为;在让欧洲银行业陷入恐慌的“迪拜危机”中,三井和美国高盛集团一唱一和,上演了一出金融围猎战;在遥远的巴西,三井在为日本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稳定的粮食供应,保障着其国家战略安全;当奥林巴斯、东芝等制造业企业陷入财政危机的时候,是三井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拯救企业于水火……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贸易自由化的挑战,日本政府发现,要想真正参与全球化的竞争,仅仅依靠几家产业领域的“庞然大物”显然是不够的。

三井财团旗下拥有数百家公司,从芯片、高铁、农业、汽车、造船、家电、能源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三井集团向国人展示了日本经济界长远的战略眼光、精密的全球布局以及独特的产商融一体化模式,旨在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借鉴和参考。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欧大师隔音降噪门窗订制

铝合金门窗品牌怎么选

欧大师隔音门窗定制

欧大师隔音门窗厂家

上一篇: 三井住友银行、东吴基金-东吴基金招聘
下一篇: 三亚50家医疗机构集中“拆窗破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