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艄公”和一个中原小村的七十年-焦作新能源工资多少

西滑封村矗立的“艄公”雕塑。(王有山摄)

西滑封村居民住宅区——幸福家园。(资料图)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冯大鹏)9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三代“艄公”和一个中原小村的七十年》的报道。

在江河湖海上,一叶扁舟要想平稳远航,依靠的就是掌舵的艄公,他的经验和胆识,决定着舟船的速度与方向——能否驶向幸福的远方。

在豫西北,有一个叫西滑封的小村子,300余户1300多口人。村集体企业——黄河集团公司大院内,矗立着一座雕塑:波翻浪涌中,小船挺潮头,壮年艄公手把长橹,力拨狂澜,眉宇间凝聚着无畏和豪迈。

新中国成立以来,带领西滑封这只“小舟”一起过险滩绕暗礁、一路风雨走过70年的“艄公”,是三任村党组织书记,他们一脉相承,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将一个“糠包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都市”。

(小标题)“致富书记”王在富:“豁上性命也要让全村人吃饱饭”

1949年,随着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对全世界宣布新中国建立,位于豫西北的西滑封村也迎来了新生。村民从此告别了逃荒、要饭的生活,开始发展农业生产。

但到了1959年,由于受浮夸风的影响,加上自然灾害的发生,跟全国不少地方一样,抗灾度荒、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成了村党支部最大的使命。

那个冬天,31岁的预备党员王在富临危受命,接到组织通知,公社党委决定提前两个月给他转正,由他担任西滑封村党支部书记。

王在富听说一名村干部和几个年轻人要去新疆逃荒,就赶去挽留。

那天,王在富发下狠誓:“我王在富哪怕上刀山下火海、豁上性命也要让全村人吃饱饭!”

王在富首先组织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带领村里壮劳力去黄河滩割水红芽(一种野草),晒干后碾成粉,分给全村人吃;接着带领党员干部利用废弃的边角地开垦种植了120亩耐旱涝的怀山药,还有红薯、红萝卜等。

“节骨眼上,真是这些粗粮救了全村的命啊!”今年91岁的村民王景华对记者说。

经过竭尽全力自救,西滑封群众熬过了这个难关。后来,王在富又带领大家兴修水利,初步解决了群众的吃饭问题。

渡过了饥荒年代的西滑封,依然处于十分贫穷的状态。王在富认识到:“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光靠土里刨食不中,必须发展工副业。”

1960年初,他把村里的几棵树变卖了300元,几个干部又凑些钱,共筹700元,因陋就简搭起了8间草房,办了个小型养鸡场。接着又请回本村的能人开办了酱菜厂,还办起了弹棉花、轧花、磨面、榨油、砖瓦窑等工副业。

谁知,这事让上边某些领导知道了,他们批评王在富“有钱心,没粮(良)心”。造反派也把王在富带头搞工业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批斗,一次把他的头打破了,鲜血直流。他媳妇一边为他捂伤口,一边哽咽着说:“咱这是图啥呀?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咱不能干了!”

但群众心里是雪亮的。西滑封村的群众想尽一切办法保护他,怕他动摇,还跑到家里恳求:“王书记,你不能歇呀!咱村的发展离不开你,西滑封的老少爷们儿更离不开你啊!”

群众的信任和村支书的责任,又让王在富鼓起了信心和勇气。他白天挨斗,晚上带领大家偷偷干。没钱买锅炉,他和群众就改用地锅蒸麦秸;买不起烘缸,就买来铁皮自己加工;打浆机、网笼改用木制,找本村的木匠做。就这样,土法上马,王在富带领大家仅用6万元就建成了别人用15万元才能建成的造纸厂。1970年初,纸厂终于投产了。这之后,西滑封村在王在富的带领下,又先后建起了面粉厂等企业,全村企业达到13家。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新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期。在农村,包产到户也如火如荼展开。而这时的西滑封村已经完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耕、种、收一条龙,几十台先进的农机具替代了手工劳作。全村的土地由只有20多人的农业专业队来负责,其他的青壮劳力都进了村里的企业上班,农民成了产业工人。

是分是合?王在富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精神,他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他在全村群众大会上说:“西滑封不能分,走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路没有错,符合中央的精神和西滑封村的实际。”

在这一关键时刻,王在富冒着牺牲自己政治生命的风险,顶着上级重重压力,带领西滑封人作出了抉择。

“要不是老书记有风骨、有主见、不跟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没有西滑封的今天。”郭振学老人说。

1984年,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西滑封及时转舵,淘汰了作坊式的工副业,靠诚信获得了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相继建起了电缆厂、方便面厂、汽车弹簧厂等十余个现代化的大型工业企业,使西滑封村的集体经济以年均30%的增长速度大跨步发展。1991年,西滑封又组建了黄河集团公司。

1994年,西滑封村企业固定资产达8700万元,上缴税金187万元,村民年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左右,远高于当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3236元的年平均工资。这一年,全国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企业有500余家,西滑封的黄河集团就是其中一员。

这一年的7月,王在富主动辞去村支部书记职务,决定将舵交给年轻人。

(小标题)“引智书记”王孝江:“为集体广揽人才、做大做强企业是我的使命”

王在富看中的接班人,是在焦作市印刷厂当纪委书记的王孝江,一再力邀他回家乡,担任西滑封村党总支书记。

放弃“县官”当“村官”?全村没有一个人相信王孝江会回来,一些同学、战友、同事不理解,大街上更有不中听的话:“这人不是犯错误了,就是有毛病,不然他图啥?”妻子也埋怨:“你在部队跟我分居十几年,好不容易盼你转业回来了,如今又要两地分居……”

时任焦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傅达同志鼓励王孝江说:“一个党员活在世上,能给群众造福,这个最值得。回去吧,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怎么办?王孝江想想党和组织的培养,想想群众的期望,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去!毅然决然地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村庄当起了“村官”。

而就在此时,乡镇企业“散乱污”等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国家在税制、金融等方面又出台了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基本取消了对乡镇企业原有的一些优惠政策。全国乡镇企业普遍面临赋税增加、资金紧缺、能源交通和原材料涨价、各种社会负担不减的巨大压力。

王孝江发现,有些企业几年下来账面赢利,事实上却是亏损的,却又不清楚亏在了哪里。形势迫使乡镇企业的素质必须提高,加强市场适应能力。为此,王孝江请来了财政局财会行家申卫三为黄河集团的企业“把脉问诊”。

今年72岁的王孝江说:“我接棒时,集体经济已经初具规模,广揽人才、做大做强企业是我的使命,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进人才。”

申卫三不负众望,带领团队一个月时间就出了一份财务报告,把面粉厂的经营状况分析得一清二楚;接着,将“成本核算法”推广到各个企业。几个月时间,黄河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就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单单一项给汽车板簧厂的财会建议,就为厂里增收50万元。

“用对人,一步一层楼。”王孝江面向全国公开选聘300多名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中高薪聘请高级人才60余人,为西滑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王孝江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发挥集团公司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投入巨资扩大产能。当时的造纸厂是西滑封村最好的企业,但已经面临污染和产能不足的问题。村里经过讨论后,2003年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碱回收污水处理工程,使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拿到了生产通行证,造纸厂年生产能力也由原来的2.5万吨增加到7万吨,生产的卷筒胶印书刊纸获省优、部优称号,造纸厂被评为中国乡镇企业行业最佳经济效益100强。后来又投资3000万元,完成斯美特8条生产线扩产任务;投资1500万元完成电缆厂35千伏高压缆技改项目。

到2004年王孝江卸任,西滑封村十多家企业固定资产达3.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2100万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孝江的带动下,全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村干部无一人违背原则办事,无一人在企业中乱报销、乱伸手,使村党总支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堡垒。

至今,当地还流传着“开着轿车吃地摊”的故事。有一次,王孝江和老书记王在富到郑州办事,开着奔驰车到路边地摊儿吃饭。摊主端着面条问:“你们到底有没有钱,开着豪华轿车吃地摊儿,我还是第一次见。”王孝江风趣地回答:“填坑不用好土,能吃饱就行了。”

王孝江在部队是搞政工出身,他也把这种工作方法用到了村务管理上。上个世纪90年代的西滑封村,个别村民腰包鼓起来了,但是脑袋却还是“干瘪”的,少数年纪大的村民一生病就偷着烧香拜神,有的则跑几十里路找“大师”用各种“神功”看病,这些现象引起了王孝江的注意。

王孝江发动党员干部包厂包户,把宣传科学、破除封建迷信活动纳入村规民约,还在村里开展了“创十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村民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在他的领导下,村里先后投资2000万元建起了文化室、图书室、康乐城、敬老院、殡仪馆等基础设施,村民住上了通电、通水、通液化气、通中央空调的现代化公寓。

(小标题)“改制书记”王有利:为了盘活集体资产,放弃个人巨大利益

受王在富的影响,2004年7月,刚满57岁的王孝江果断地“交班”。经组织考察,年轻有为的村办企业“斯美特食品公司”总经理王有利脱颖而出,被任命为西滑封村党委书记。

这时的国民经济经过20余年的高速发展,进入了新的调整期。市场环境也从短缺走向相对过剩,企业经营出现困境。受大环境影响,西滑封的企业也未能幸免。

“2010年产品行销全国的电缆厂停产,在电缆厂上班的孩子下岗了;随后利税大户造纸厂停产,我也下岗了……”郭振学老人回忆说,2011年前后,西滑封的几个支柱企业相继出现了问题,只有斯美特经营状况尚可。

那个时期西滑封村集体企业每年亏损3000多万,王有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走在大街上,会被群众堵住当面指责:“老书记带领全村几代人打下的江山,看来要败在你手中了!”

企业停产后欠的贷款如何还?西滑封的集体企业该何去何从?集体经济这条路还能走下去吗?西滑封又一次走到了一个重大关头。

“有些企业,集体年年投入,看账面也赢利了,但是把十来年的账统起来一算,算上负债,利润压根就没有;还有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管理人才匮乏,不引进职业管理人,企业很难再进一步。”王有利说,股份制改造已势在必行。

此时,国企改制已经在全国推行,改制后的不少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王有利带队四处考察学习后暗下决心,为了村集体的利益,必须盘活这些资产。但他没想到,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村里的老书记、他的老父亲王在富。

“我要改制村里的集体企业。”在家里的饭桌上,当王有利把这个想法和父亲说出来时,身体大不如前的王在富马上警惕起来:“你说啥?是不是个人想发财了?你是想成为百万富翁还是千万富翁?”父子两个气得两天没在一起吃饭。

西滑封的企业大面积停产,老书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随后他考察了华西村等地的股份制改造情况,态度有了妥协,对王有利说:“你要改革可以,但必须答应我三个条件,一是村民80%以上同意才能改革,二是现任村干部不允许参与改革和经营,三是要解决村民后顾之忧——养老问题。”

村里经过充分调研后下定决心,为了盘活这些企业,引进人才、资金和新的管理理念,对停产的造纸厂、电缆厂进行改制,合作方可以控股占51%,西滑封村集体只占49%;斯美特方便面厂也向管理层转让20%的股权。

“原本大家都同意的改革,一旦推行下去了,群众却又不理解了。”王有利说,很多人认为他的改革是把村集体的企业卖给别人了。那段时间,王有利的头发大片大片地花白了。

西滑封集体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从2006年启动,一直到2011年才推开。作为书记的王有利,像前两任一样,只拿村里的一份工资。村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说:“为了村里的利益,王有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别的人都有股权,就他没有。”

如今,走进改制后的造纸厂,工人们忙忙碌碌,一片繁华景象。在办公楼二楼,记者见到了负责管理设备的程长洲。2011年纸厂因经营不善停产,作为技术骨干,他被广西的一家民营纸厂高薪聘请过去。当纸厂改制成功重新开业后,他毅然回来。

“改制后,企业员工责任心不强的问题解决了,产品也换成了特种纸。”程长洲说,现在企业的效益非常好,造纸厂每年能给西滑封村集体上缴1000多万元的收益。

停产企业改制成功了,企业重新盘活了,村集体收入也增加了,下岗人员也重新上岗了,村民脸上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在王有利的带领下,截至2018年,西滑封村固定资产15.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2万元。这个只有1300多口人的小村,年税上缴比例却占到武陟全县74万人口的十五分之一。

西滑封村北依沁水,南临黄河,摆渡行船经常面对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急流,只有心系群众安危、一心忘我为公的掌舵人,勇敢、智慧、沉着、机敏的“艄公”,才能带领百姓奔向幸福彼岸。

谈起西滑封今天的成就,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认为,“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共同富裕”的西滑封精神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西滑封村的发展历程就是共和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70年奋斗的缩影。”他说。

中央党校教授洪向华认为,西滑封村三代党组织以钉钉子精神接续努力奋斗,使西滑封村由“穷”到“富”再到“强”,让老百姓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西滑封村的蝶变,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生动范本。(完)

隔音降噪门窗订制

欧大师铝合金门窗厂家

欧大师断桥铝门窗

上一篇: 三从四得!顺企布局全国的商业密码-芜湖顺威精密塑料有限公司芜湖分公司
下一篇: 三任董事长先后被查这家银行到底怎么了?-陕西徽商担保有限公司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