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突围称雄

中信证券:突围称雄

中信证券:突围称雄 更新时间:2010-9-26 6:44:24   本报记者 黄蒂娟

在大浪淘沙般的资本市场中,有不少名噪一时的券商最终昙花一现,亦有默默无名的最终傲视群雄。

成立于1995年的中信证券,当时并不算起眼。由于专注于投行业务,而甚少涉猎自营和委托理财业务,业务成绩平平。由于经营乏善可陈,中信仍旧是在二流券商边缘徘徊。2001年,中国股市进入漫漫熊市期,券商全行业不振掉在低谷冰河期。不少券商更因为身陷委托理财、违规国债回购、挪用客户保证金等痼疾,而遭受灭顶之灾。中信证券因为专于投行业务,受到的影响损失较小而逃过此劫。

通过两年多的改制准备,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IPO的券商。上市后的中信证券,通过外延式扩张的方式,进行一系列的收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营业部数量从45家发展至222家,总资产从2003年的118.1亿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2068.07亿元。历经市场的波诡云谲、券商行业的低谷期、大洗牌期,中信证券最终从一个小券商成长为券商行业的老大。

多元化扩张做强做大

长期以来,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经纪业务的券商都是“看天吃饭”。市场跌宕起伏,券商稍有不慎,就难逃被淘汰的宿命。

中信证券从最初发展的几年,已经意识到满足于“小康”,不能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企业要做强做大,才能提升层次,进而参与和分享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为实现这些目标,中信证券想到了上市。 经过两年多的改制准备,2003年,中信证券成功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IPO的券商。上市后的中信证券,通过融资平台,在市场低迷之际收购大量证券类资产,通过参控股的形式实现了多元化扩张。

2004年底,中信证券控股万通证券;2005年8月,中信证券联手建银投资重组华夏证券,成立中信建投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出资16.2亿元持有新公司60%的股权;2006年,中信证券通过收购金通证券,成立全资子公司中信金通证券。2007年,经过四轮收购,中信证券最终实现了对华夏基金100%的控股。华夏基金在合并前资产管理规模已超过1800亿元,合并后的新华夏基金掌控资产规模超2000亿。

中信证券正是借助这一系列的收购行动,一举确立其在券商行业的龙头地位。目前,中信证券旗下有中信建投、金通证券、万通证券、中信证券国际、华夏基金、中证期货、金石投资公司、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等8家控股子公司。中信证券自2003年上市以来,总资产从118亿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2068亿元,其市值也从200亿增长超过3000亿。中信证券的公开发行上市,开辟了证券业上市的新纪元。同时,上市让券商效法,在资产规模和市场份额上都有迅速而长足的发展。

三大战略路径

业内人士评价,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而言,中信证券是战略规划、设计、实施最为成功的券商之一。中信证券在做强做大的道路上,有着清晰的战略路径―大项目、大网络、大平台。

从1999年开始,中信确定走“融资业务坚持高端路线”的大项目战略。即选择项目,争取大项目、寻找未来有价值的行业和公司。2003年,中信证券承销的长江电力公开发行上市,中信以此在当年的股票融资额排名市场第一。随后,中信频繁参与大投行项目,近年来作为主承销商或联合主承销商参与了中国银行、中国国航、保利房产、江山化工、工商银行5单IPO项目,还担任中国人寿、广深铁路、平安保险、中国铝业、中信银行等的A股主承销发行。

中信证券尝到稳定的大客户带来的好处,从而日益发力专攻大客户、大项目。2009年,南方航空针对大股东南航非公开定向增发A 股募资23亿元的方案,以及价值7亿元的非公开定向增发H股的方案获批。要争夺此大单,中信证券面对的对手是中金公司。而通过此次的争夺,我们可以看到,中信证券对于投行业务的野心。

业内对中信证券的印象是,“小点的项目都不做”。尤其是对创业板开启,中信证券保持高姿态,对小项目投入少、资源也少。而创业板及中小板的快速扩容又令其有点措手不及,在创业板项目承销的拼抢之中少有斩获。为此,中信证券试图缩小短板,打造全面的业务架构。2002年,中信证券启动大网络战略,以构建大销售网络以应对国内和外资竞争对手。目前,中信证券及旗下中信建投、中信万通和金通证券的营业部网点数量总和已经达到222多家,成为国内拥有营业网点最多的证券公司。

2006年,中信启动大平台战略,大力发展买方业务。中信证券通过收购华夏基金、新设若干条与买方业务相关的业务线,从而达到其融资业务、销售网络与资金等三方优势的有效结合。

中信的亚洲投行梦

2009年,在京、深两地摇摆的中信证券,做出了将运营、注册地均回迁深圳的决定。过去多年,中信证券注册地一直在深圳,但运营却一直放在北京。因为在税收方面,深圳对中信证券有优惠政策。但到2008年,深圳税收水平已与全国持平,中信证券便履行在收购华夏基金后要将总部迁至北京的承诺。

多年来,中信证券已然成为深圳金融业发展先锋的代表,深圳市政府对这一券商巨头的贡献是难以割舍。于是,深圳对中信证券作出诚恳挽留,为此拿出2300万作为对中信回迁的奖励。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谭宁在回迁奖励活动上,明确表明中信总部回迁深圳的态度,“深圳是中信证券国际化战略的支撑”。

中国券商行业龙头的地位,已经不能让中信证券感到满足。国际化,成为亚洲有影响的投资银行,是中信未来为之奋斗的方向。为缩小与国际大投行的差距,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化项目的运作,2002年,中信证券在内部成立中信资本,试图开展香港乃至国际投资银行业务。但并非想象中那么顺利。直至2005年,中信证券成立。中信证券效仿中金和中银国际的发展模式,集中于H股以及A+H的发行,对于一些国际化发行的客户也将配合国际投行提供全球性服务,同时获取国际化发行的经验。在中行、工行、中国铁建等公司在H股上市均出现其承销身影。

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2007年爆发次贷危机,中信证券欲尝试在国际市场中趁机“逢低吸纳”。 2007年10月下旬,中信证券与贝尔斯登的交易逐渐浮出水面。但最终,在美国监管当局安排下,遭遇挤兑风波的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全面收购。

此次收购失败,暴露出中信证券在国际市场中对形势和风险判断不足的短板。同时,也让中信证券警醒,国际化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目标。

bitget是什么交易所

Bitget最新下载

Bitget最新下载

上一篇: 中信证券突发冲击带来新的入场时机
下一篇: 中信证券维持煤炭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